圖為(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中有關起居注編修機構的記載 資料圖片
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檔案記錄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研究檔案事業的發展史,對于傳承中華文明、保存民族記憶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組以極大的學術熱情,正在這一領域默默耕耘。
一個課題,一份使命
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周雪恒如今已78歲高齡,但依然神采奕奕,思路清晰。2010年“中國檔案事業史”立項時,正值她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親人的離去給她帶來巨大的傷痛。但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她毅然再度出山。她說,這是時代賦予檔案學人的使命。
“通過檔案弘揚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周雪恒簡單的一句話,透露出檔案學人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周雪恒的帶領下,梁繼紅、安清福、李曉菊等青年教師辛勤耕耘,在課題研究中傾注心力。他們孜孜不倦地翻閱史料,希望能夠通過研究中國檔案事業發展的歷史,追尋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和特征,增強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提高全民文化素養。與此同時,他們還希望自己所從事的檔案事業能夠發揮服務現實的功能。“當代中國在面臨民族、涉外事務等方面的爭端時,如果可以參考歷史檔案,以史為證,那么在處理這些事務方面便會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這是課題組成員的想法,更是檔案學人的職責。
對于檔案學科而言,這一課題實現了基礎學科的學術回歸。“國家社科基金此次對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的支持,對我國檔案學科建設來說,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該課題“三史一庫”中“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的總負責人張斌表示,“我們將全面梳理和整理中國檔案事業史史料,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對中國檔案事業核心領域作艱深研究,這將大幅提高中國檔案事業的學術研究水平。此外,課題還涉及到與歷史文獻相關的內容,將為史學、文獻學等相關學科領域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和方法,促進相關學科發展。”
做“自討苦吃”的奉獻者
肩負著神圣的學術使命,課題組專家不僅要認真完成“中國檔案事業史”這個課題,而且力爭將其做成精品。
“中國檔案事業史”項目的總體架構是“三史一庫”——“三史”即《中國檔案史》《中國檔案管理史》《中國檔案學史》,是項目研究的主干部分;“一庫”即“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它將為中國檔案事業史搜集和整理學術資料。
立項之初,課題組原計劃采用“通史”與“專題”相結合的寫法創作“三史”,將其各作一卷。但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發現,就歷史檔案的實際遺存來看,明清以來的歷史檔案最為豐富,而近代以來檔案管理在繼承與開創中持續發展,對于現代檔案管理的啟示意義更為直接。基于這種認識,課題組決定在卷目設置上略遠詳近,增大了明清以來檔案事業史的研究份量,將《中國檔案史》和《中國檔案管理史》的“通史”部分各作四卷——先秦至宋元卷、明清卷、中華民國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卷,“專題”部分合為一卷單行。《中國檔案學史》則按照歷史階段分為中國古代檔案學史、中國近代檔案學史和中國現代檔案學史三卷。“三史”由原來三卷增至十二卷,項目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擴充了。
工作量的加大帶來了經費緊張的問題,有的課題組成員無償奉獻,有的成員甚至還主動拿出錢來補貼學生。在周雪恒看來,對這一課題的思考和鉆研已經成為她和同事們的事業和生活方式。
如此這般主動給自己的工作量加碼的事情實屬少見。國家社科基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規劃評審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黃長著告訴記者:“對于一般的學者來說,規劃課題要‘量體裁衣’,根據項目經費設計對應的工作量,但是,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組卻‘自討苦吃’,主動增加自己的工作量,這種刻苦鉆研、甘于奉獻的精神尤為珍貴,值得鼓勵。”
“蹲下去”做學問
17萬余字,198頁。課題組成員梁繼紅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認真記錄了課題組從立項起至今的所有“檔案”,包括課題規劃、項目計劃書、編寫凡例、27場大小會議的記錄、10期課題研究簡報、兩份成果要報、中期檢查表等。單從該課題組呈現的《中國檔案事業史項目材料集》,就能看出課題組科研任務的加重絲毫沒有影響其成果的質量。
“只有‘蹲下去’,實地考察,才能找到真正的檔案和史料。”為了拿到與近代教育相關的一手資料,梁繼紅利用元旦假期,去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調研。“由于平時教學任務繁重,因此,假期對我們而言,不是休息的日子,而是調研的大好時機。”
由于課題涉及的內容、數據十分龐大,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還組織本院及歷史學院的40余位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參加《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數據采集工作。對于青年學生而言,參與課題研究,一方面使其受到專業的學術訓練,增長了學術見識,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其對檔案學科的認同,加強了院系的學術凝聚力。
為了得到最專業的指導和支持,課題組還聘請了原國家檔案局副局長劉國能、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秦國經、原青海省檔案局局長牛創平、原《中國檔案報》總編輯王德俊、原《中國檔案》總編王景高5位資深專家擔任項目顧問。可以說,課題項目突破了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范圍,吸收了當下從事中國檔案事業史各領域研究的佼佼者。
“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在國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業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刊載于核心期刊。在課題組成員腳踏實地、齊心協力的努力下,學術研究的道路雖然艱辛,但方向明確,生活也因奮斗而充實。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必將為國家社科基金增添新的學術精品,也將成為中國檔案事業史界的一座里程碑。(記者 周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