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兩大熱點領域。學界對玄學和理學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卻鮮有系統的論著。朱漢民教授完成的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著作《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以下簡稱《玄學與理學》),填補了這項空白。
《玄學與理學》的結構布局,可概括為“人格、義理、經典”三個內在相互關聯的方面。此書僅“經典”這一部分就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除第四章總論“玄學、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及其聯系”外,又專辟兩章(第五章、第六章),就玄學、理學的“《論語》學”和“《周易》學”展開討論。但這并不意味著玄學、理學的“身心義理之學”在書中所占比重少。正如作者在“結論”中所說:“玄學家、理學家通過重新閱讀、解釋經典《論語》《周易》,發現并建立了新的思想體系,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性理之學就是他們通過經典詮釋而建立起來的;他們又以其身心之學、性理之學的思想去指導自己的行為方式、生活世界,故而才有魏晉名士風度和宋明圣賢氣象。”“身心義理之學”作為玄學家、理學家生活世界之哲理基礎,是本書的主體內容。不過,在上述著述結構中,我們所熟悉的言意、本末、體用、有無、性情、天理人欲、道心人心、自然名教、內圣外王、道德性命等玄學和理學的思想觀念,乃被具體地展示為一種經由經典詮釋活動所建構的意義系統,而非像我們通常所見那樣一種抽象的概念范疇體系。
哲學是一種歷史性的學問。中國哲學家尤其具有突出的歷史意識,中國哲學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經典的詮釋史。中國哲學家“立言垂教”,通過經典及其意義系統重建的方式來達成。這與西方哲學那種“載之空言”的單純邏輯推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玄學與理學》一書寓哲理的表述于玄學和理學的經典詮釋系統,切實表現了中國哲學傳統的“立言”方式,讀來頗覺原原本本,親切有味。
《玄學與理學》一書對玄學與理學的思想義理同源同構性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出二者之間差異互通的關系及其轉型的內在義理基礎,這對于全面理解玄學和理學之義理精神,澄清長期以來加于宋明理學乃至整個傳統儒學的一些誤讀和曲解,有一種解結發覆、去蔽起疾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玄學與理學》是一部具有開新意義的力作。(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