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糧食價格波動、形成機制及調控政策研究”課題組全體成員在首席專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宋洪遠研究員的帶領下,按照課題計劃安排,舉行了階段性課題交流研討會。交流討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課題組成員匯報交流課題進展狀況;二是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三是確定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安排。
從各子課題匯報情況看,項目整體數據的搜集整理工作進展順利,已經完成了主要糧食產品的價格和供需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價格數據方面,主要收集品種包括秈稻、優質秈稻、粳稻、小麥、玉米、大豆、秈米、粳米、面粉、豆油等十類。價格類型包括生產價格和集市價格。生產價格指數目前收集了1978年以來的年度價格指數和2002年至2013年1月份的季度價格指數。集市價格包括集市名義價格和集市價格指數兩類,分為月度和季度數據,時間段從2002年至2011年。在供需數據方面,主要收集了2000年以來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農業部農產品分析預警小組等三個單位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的供需平衡表。
下一步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進一步完善價格數據,擬將時間段向前延伸至2000年,同時密切關注《2013年中國農產品價格調查年鑒》的發布時間,將集市價格更新至2012年;取得美國農業部對中國四大糧食作物的供需平衡表,并將四個單位的供需平衡表作對比分析。
各專題的具體進展狀況、存在問題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安排如下:
(1)專題“糧食生產經營政策調整對糧食市場和價格的影響”,目前已完成主要糧食品種的免稅政策(主要是農業四稅)、補貼政策(投入品補貼-農機和農資、生產補貼-糧食和良種、城市低收入居民消費補貼)、最低收購價政策和收儲政策的梳理工作。關于四項政策對糧食價格影響的定量分析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討論確定。由于免稅政策和補貼政策對農民的收入影響比較大,而且比較直接,而對于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形成機理的影響比較間接,從定量的角度衡量到底影響有多大具有一定的難度。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進一步完善政策的梳理和寫作,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明確各項政策對糧食市場價格的影響機理,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分析。
(2)專題 “糧食生產經營成本變動對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目前已經完成了四種糧食產品的成本數據收集工作以及對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現狀的簡單分析。
(3)專題“國際市場糧食供求和價格變化對我國糧食市場供求及價格變化的影響”,目前文獻資料已收集整理完畢。收集的數據包括2001-2012年世界主要糧食品種(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和我國糧食進出口數據,初步擬定分析報告研究寫作提綱,梳理分析了我國入世以來糧食貿易情況。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包括適時補充更新資料,繼續收集整理數據,包括2001-2012年世界主要糧食期貨產品相關數據、美元匯率數據等。梳理分析2001-2012年國際糧食供求、期貨市場、匯率調整等變化發展情況以及研究方法篩選甄別工作。
(4)專題 “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糧食市場價格調控的做法和經驗”,目前已經收集梳理了印度、俄羅斯、日本三個經濟體關于糧食市場價格調控的做法和經驗的相關文獻。下一步的工作主要包括繼續搜集美國關于糧食市場價格調控的做法和經驗的有關資料,分析日本、美國、印度、俄羅斯等關于糧食市場價格調控的做法和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5)專題“我國糧食價格、食品價格和CPI變動的關系研究”,目前已經收集并整理了我國各個省自治區市2003年以來的糧食價格指數、食品價格指數以及CPI指數;學習了最新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應用分析技術;選定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三者的關系進行分析,并得到了初步的結論。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應用型的文獻在國際上最早見于2006年,國內尚無應用該模型分析通貨膨脹相關問題的實證分析文章可以參考;二是計量經濟學軟件包還沒有現成的可用用于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的計量經濟學程序,需要自己編寫部分程序。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一是數據庫只更新到2012年12月份,亟需相關數據更新;二是加強數據和文獻整理分析工作。
(6)專題“分析預測到2020、2030年我國糧食生產、供給、需求、成本、貨幣、匯率等主要指標變動的趨勢”,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對我國農業生產情況進行了趨勢性分析,借鑒了日本、韓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消費結構,模擬了我國2030年主要糧食產品的供需狀況。下一步主要的工作包括根據實際狀況調整一些參數,如技術進步、收入變動、需求變動狀況等,根據調整后的參數再作深層模擬分析。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