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界利用文化圈、祭祀圈、信仰圈等概念及理論方法研究中國文化實際的較多,但對“民俗文化圈”事象的研究寥寥無幾。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宗福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對多民族區域中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研究具有開拓意義。2012年11月,該項目以優秀等級結項,鑒定專家對其研究成果的原創性、科學性以及學術規范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也引起了記者的興趣。為此,記者近日對趙宗福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這項課題研究是如何進行的?有何創新之處?
趙宗福:在理論構架上,我們并未機械地照搬德奧學派的文化圈理論和臺灣學者的信仰圈理論,而是首先厘清了文化圈、祭祀圈、信仰圈與民俗文化圈的層次關系,以動態的發展眼光和本土化的理念觀照并使用理論,使之與民俗文化學理論相結合,較多采用其時間傳承與空間傳播的相關理論,對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進行針對性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堅持理論推演與實證調查相結合,并注重團隊合作。課題組在系統查閱有關青海民俗文化文獻資料的同時,先后兩次組織課題組成員選擇有代表性的城鎮和村落、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掌握了翔實的第一手活態資料,并在對撰寫提綱和理論依據進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初稿和此后的研究。
這項課題研究的創新表現在諸多方面:課題將青海民俗文化分為三個民俗文化圈,總結出其多元共存、和諧共生的文化特征,對多民族區域中多元民俗文化圈進行了整體性研究;課題分析了文化圈之間的排斥現象,研究了民俗文化圈與社會文化建設的關系,就如何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圈資源建設以昆侖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民族文化格局進行了戰略思考;課題首次探討了青海民俗文化內部與外部互動下的發展演化規律,總結了多民族文化和睦相處的內在機制和成功經驗,對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發展地區的規律性特征作出準確認識。
記者: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有何特征和功能?
趙宗福:青海民俗文化圈是在特殊的民族民俗、生產方式、地質特點、歷史沿革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自然環境為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演變提供了物質基礎,宗教信仰則成為調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本身各種關系趨向和諧狀態的一種心理途徑。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以多民族和諧共存的文化格局為基礎,在發展中相互借鑒,呈現出獨特的包容樣態。各民族民俗在生產、生活、制度、語言等方面具有共享性,在生計方式、信仰生活和社會組織等方面保持了古樸形態。同時,在當下社會轉型過程中,青海民俗文化圈也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適應性特征。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具備四個方面的功能:一是具有民族文化的歷史傳承功能。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文化傳承的主導性因素,其傳承內容主要體現在物質民俗、精神民俗和社會民俗三個方面。二是他者特色的文化認知功能。民俗文化圈的形成,能夠實現對他者文化的認知,從而實現多元民俗文化圈的多元共生。三是區域社會的精神維系功能。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元信仰并存。從一個民族內部的文化認同,到民俗文化圈內部的文化認同,再到整個青海區域的文化認同,使得對中華文化和中國國家主權的認同易于實現。四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構建功能。和而不同是多元民俗文化圈構建的基本原則,而青海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最基本構建模式為互補、互敬、借鑒、交融等。
記者:這項課題研究對中國多民族民俗研究有何啟示?
趙宗福: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一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具特色,長期積淀下來的民族內部成員之間、民族之間、宗教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內涵和優勢,有助于構建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文化和諧的社會。民俗文化圈在圈內認同與圈外認知中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對于倡導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自覺,進而達到對中華文化和國家的認同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同時,課題對民俗文化圈的理論構架、區域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研究方法及體系化的觀點創新,對我國不同地區多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諸多啟示和借鑒意義。(記者 王 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