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學習借鑒國外學術團體科學有效的人才管理方式方法,引進合理的科研創新激勵機制,或許有助于推動國內副高們健康成長,讓“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早日實現。
近日,筆者到某著名大學的文科學院調研發現,20多名副教授中,近五六年來(有的甚至近十年)沒有發表過任何所謂CSSCI級以上文章的“專家”占了近七成。一位從事自然學科研究的朋友聽了這一事實,笑談理工類的“專家們”也差不多,現在出成果的大都集中在博士生群體。通過深入了解當前的副高群體,筆者認為,“反正已是這樣”、“還能怎樣”、“就這樣了”,可謂這些“學者”的三種典型心態。
“反正已是這樣”。在中國一類高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或職員,入職三月之后自然成為講師,即便沒有所謂的“高水平”論文或科研課題,兩年之后自然升為副教授,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到本世紀頭五年左右都在發生的事。而今,在不少二三梯隊的大學情況依舊。近年,隨著大量博士生的涌入,在類似“211”、“985”的高校中,講師們發現:高級職稱“編制”似乎變得很有限,高抬的門檻開始令人不安。因此,不少趕上趟兒的 “副教授”們自感“很幸運”,覺得“反正自己已進了高級職稱的城,即便是不想做什么,其實也知道做不出什么,無論做不做,也沒有誰會將自己踢出這個城”,一副“高枕無憂”、悠哉樂哉的狀態。
“還能怎樣”。現如今大學升教授是越來越難了,尤其是那些身處理工科大學的文科學者們,說不清是自身能力實不能與理工的相比,還是上級領導有偏見,反正就是一個字:“難”。課題、著作、論文、社會兼職、教學,一個都不能少。在“科研是王道”的感召下,不少副高干脆將“升教授”這個問題“束之高閣”,除了出去多上些課賺幾場“專家費”外,一副樂天知命、得過且過的心態。
“就這樣了”。還有一些身為“專家”的副教授,在為“教授職稱”不辭辛勤,他們忙著申報各類課題,拉關系,友情客串各大高校,走穴似地只給幾個來聽的研究生“作報告”。對于課題,他們知道,趕上了這個時代,各類課題似乎大都是為副高們設置的,只要不偷懶,相比講師們,他們收獲是較容易的,何況近年來各類課題的經費是一個勁兒地往上漲,無論如何,既有名又有利的事兒,誰不干?只要能申報成功,何時結項,如何結項,是否由所謂的課題組成員們來結項,那都是后話,“就這樣了”的功利主義心態是他們做事的借口。
誰來拯救我們的副高?
我不禁想起幾年前的一次經歷。當時,我和國內一所名校的30位青年教師到美國一所二流大學進修“雙語教學”。在介紹團隊的時候,團隊領導自豪地向接待的大學教務官說:我們的團隊有20多位副教授。望著教務官員吃驚與疑惑的神情,這位團隊領導以玩笑的方式解圍說:“中國人多啊!”后來,在連續聽了幾場學術報告后,團隊中不少獲得高級職稱的教師都覺得心虛與汗顏了:那幾位拿著幾本學術專著會講幾國語言小心謹慎作報告的專家,大都還是講師!而我們這些號稱是著名大學的副教授(甚至教授)卻連一個英語課堂小結都還寫不出!學習借鑒國外學術團體科學有效的人才管理方式方法,引進合理的科研創新激勵機制,或許有助于推動國內副高們健康成長,讓“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早日實現。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