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和掌握大眾的過程,需要將傳播話語作為有效載體,對所要宣傳的理論進行描述和轉化,將學術理論術語和政治性文件話語轉換成通俗的生活話語、大眾話語。為此,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策略研究,有利于破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困境。
豐富話語內容與形式,努力做到“三貼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與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說因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而決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是完成“有米就下鍋”的簡單任務,還要實事求是地依據現實要求,做好“誰吃飯,再做飯”的工作。
話語要貼近生活,讓人聽得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應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專業術語和繁瑣冗長的語句,應改而使用清晰、易懂、準確的生活化語言說明事物、表達觀點,善于把文件語言和學術概念轉換成易讀易懂的群眾語言,善于捕捉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的話語,簡潔平實、通俗明白地傳播馬克思主義。
話語要貼近群眾,讓人記得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根源于社會實踐和廣大人民群眾,毛澤東曾提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生活實際的。”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就需要創新話語方式和話語風格,將話語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鮮活生動,貼近廣大人民群眾。
話語要貼近實際,讓人用得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是在現實生活中開展的,大眾化話語內容應當貼近受眾的實際生活,讓受眾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注和解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宗旨和歸宿。
拓寬話語場域,加強溝通交流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存在著大眾化話語場域狹隘、場域價值式微、實效性低下等問題。拓寬大眾化話語場域,增加受眾面積,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對話交流,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拓展網絡場域話語。互聯網迅速發展,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空間,構建了廣泛、寬松對話的虛擬話語場域。網絡場域承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手段多樣化、運作大眾化、傳播過程具有互動性,并且突破了職業、性別、年齡、社會地位之間的話語差異和限制。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研究網絡話語發展規律和網民接受規律,強化陣地意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網絡話語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提高網絡輿論引導水平。
創新教學場域話語。當今青少年個體意識強,一味灌輸式話語體系已滿足不了他們思想的訴求。為此,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從孩子們熟悉喜愛的網站、報刊、電視節目中尋找與青年學生之間的話語源和話語空間。同時還要改變刻板、守舊、高高在上的權威式姿態,應以積極的態度、真誠平等的對話和啟發式教育,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場域話語的創新。
把握社會實踐場域話語。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實踐場域,通過具體形象的頌揚,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想、新風尚、新事跡,比如可通過組織參觀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增強受眾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強化話語交往,聯通情感共鳴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過程就是話語交往的過程。話語交往的順利進行,需要在交往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體現人文關懷,構建傳播者與被傳播者之間的共同話語,從而聯通受眾情感,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融入真情實感。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手段,情感交流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傳播者融入真情實感,能夠有效調動受眾的積極情緒和理論認同感,達成受眾與傳播者的情感共鳴與心靈溝通,從而營造出真誠和諧的話語氛圍,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效傳播。
體現人文關懷。馬克思是由“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出發來探討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問題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強化話語交往中的人文關懷作用,就要充分關注受眾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感受和需求,關注受眾的理想、信念和情感,關注受眾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引導受眾將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
構建共同話語。共同話語包含共同價值觀、共同興趣、共同使命等方面。毛澤東曾經指出:“如果我們的知識分子讀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書,又在同工農群眾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有所了解,那末,我們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語言,不僅有愛國主義方面的共同語言、社會主義制度方面的共同語言,而且還可以有共產主義世界觀方面的共同語言。”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共同話語,強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交往的效能,聯通受眾的積極情感,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強大動力所在。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研究”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