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舉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期匯報會。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飛教授、文科建設處處長蔣宏教授、項目首席專家江曉原教授,以及項目的七位子課題負責人和學術骨干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江曉原教授主持。
江曉原教授從珍貴文獻搜集整理、書稿寫作、編纂進度與出版、論文發表、國際國內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社會影響等方面,全面介紹了該項目自2010年啟動以來的進展情況及所取得成果,并布置了下一階段項目組的工作方向和計劃進度。目前項目組已挖掘了豐富的海外珍藏文獻,完成編目及初步整理者即達約600余種。項目組成員已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中國科技史雜志》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6篇,這些論文大部分都在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其中一些已開始在學界產生影響,被《人大復印資料》等重要期刊全文轉載。重大項目的主要成果形式《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歷史文獻》統一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已正式出版第一部:徐澤林教授的《和算中源》(屬叢刊“研究之部”),另有8部即將完稿或已進入編輯工作階段。江曉原教授最后表示,課題組同仁一定不辜負各方厚望,努力將該重大項目建成科學史交大學派的奠基性工程之一。
隨后,七位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各自承擔課題的研究工作進展情況及下一步的研究計劃。與會專家們對各個子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重點和難點、研究成果的最終呈現形式等重要問題,展開討論。討論重點如下:
1、文獻搜集、整理工作任務艱巨,很多珍本、稀本仍然還在尋找過程中,下階段各子課題成員將進一步加強相互合作,在利用出國交流和訪學機會挖掘豐富海外珍藏文獻的過程中,彼此協調關照,互通有無。
2、中西科學文化交流歷史上留下了海量圖書文獻,但項目完成時間有限,要全部收集、整理、點校完成,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課題組經過討論,建議明清之前的材料,盡量全部收齊,明清之后的材料,甄選其中有代表性、有影響的中西交流圖書進行整理。
3、各子課題帶頭人談了共同的研究感受,除了文獻搜集、整理,文獻釋讀也非常重要,只要真正吃透文獻,研究成果才站得住腳,有底氣。此外,在基本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理論研究對各子課題組仍然是很大的挑戰性,它對研究者的學術素養、學術視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各子課題出版研究成果的過程中,將選擇若干有代表、有影響的文獻精品,出版抄本或刻本的影印版,該類成果除學術價值之外,還兼具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同時下一步還將計劃出版研究成果的電子光盤,建立大項目的電子數據庫,進一步擴大相關研究在學界的影響力。
聽取完各位子課題專家的匯報和研討后,蔣宏處長對項目組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他期望項目組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下一次中期考核,進一步擴大研究成果的影響。
最后,徐飛副校長進行了總結。他對項目組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對項目組成員的研究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此次中期匯報成果豐碩,成效顯著,各子課題成員在交流研究心得的基礎上共享學術信息,對后期項目的進一步完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大項下一階段繼續呈現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寄予了極高的期待。徐飛副校長還從多個方面對大項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指導:包括進一步劃定研究目標、各子課題間加強交流協調、把大項目變成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臺,從更大的文化背景下來審視各子課題并呈現其成果的學術價值,充分挖掘、展現研究成果的思想性和啟示性等等。為了便于讓西方學術同行更方便快捷地了解項目成果,他還建議在研究專著中添加英文目錄和英文摘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旨在對歷史上傳入中國之各種域外科學文化,以及中國科學文化向周邊漢文化圈輸出的相關中文歷史文獻和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研究。年代跨度起于漢末,迄于晚清。這一宏大的學術工程具有科學史、歷史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多方面的史學意義,能夠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提供完備的史料集成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值此中國和平崛起之際,在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加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加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話語權方面,亦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該課題自2010年立項以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2012年下半年通過中期評估。繼首期資助80萬元之后,全國哲社辦對該項目予以滾動資助,第二期再次資助80萬元。這是上海交大首個獲得全國哲社辦滾動資助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
來源:上海社科規劃辦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