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張軍同志主持的“訴訟證據規定研究”課題組在最高人民法院機關辦公二區法官之家舉行開題報告會。
張保生教授在開題報告會上首先向全體課題組成員介紹了課題的研究目的、主要任務、研究方法和預期成果:
(一)研究目的。為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任務,需要從各項具體制度入手扎扎實實進行建設,其中證據制度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完善證據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實現證據規則的體系化和科學化;規范取證、舉證、質證和認證行為,提高法官的證據意識和運用證據規則的能力,減少冤假錯案。
(二)主要任務。項目主要任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構建中國證據規則理論體系。我國現行的證據規則比較散亂,分散在三大訴訟法、最高法院兩個證據規定、兩院三部兩個證據規定,還有實體法中的一些證據規定,由于不成體系,不便于法官理解、掌握和運用。因此,本課題的主要任務就是構建中國證據規則理論體系。這首先要加強證據法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同時,又要將具有普適性的證據法學理論與中國司法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的訴訟證據規定理論體系。“一、二、三、四”體系。我們要構建的中國證據規則理論體系,是三大訴訟證據規定“三證合一”的理論體系。當然,制定統一的證據法,涉及三大訴訟法的構架,難以實現,但從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角度,制定一部能夠適用于全國各地、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各類案件的證據規定,則是一個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統一司法解釋)。第二,開展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專題研究。在全面研究基礎上,對證據開示、法院取證、證據保全等程序性規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證人出庭作證問題、口供的審查判斷及采信標準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為各種證據規則的設計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第三,全面提高法官的證據科學素質。制定一個證據規定還不是本課題的全部任務。還要以《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為基本教材,對法官進行系統的證據科學知識培訓,提高審判水平、促進司法公正。當然,這個任務不是要等到證據規定作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頒布之后才能實現,在起草、討論(征求意見)、試點和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就可以部分實現。
(三)主要方法。我們證據科學研究院2007年受最高法院研究室的委托,做過一個《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學者稿)。本項目研究方法的特色在于兩個方面:第一,方法以編纂為主。這個項目與其的主要區別在于:法官稿(或現行證據法規定和司法解釋的編纂稿),按照證據法基本原理,對三大訴訟法、有關實體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中的現行證據規則進行全面梳理、系統編纂;采用總則與分則結合的辦法,建構中國證據規則體系以解決理念缺失和邏輯混亂的問題;合并同類項以解決內容重復問題;正本清源以消除明顯的立法錯誤。本項目的創新主要是理論體系的創新,按照一定的邏輯體系,整理、編纂出一部內容完整、結構合理的《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在規則條文創新方面,由于涉及立法權,要十分慎重。我們的目標是先解決“三證合一”的有無問題,再解決修改、完善問題。第二,調研、試點。證據法是法官審判經驗的總結。在10個試點法院開展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適用情況調查研究,總結法官的審判經驗,在反復研討基礎上形成《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司法解釋討論稿)》;然后,對該討論稿進行全面試點;最大限度地檢驗《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司法解釋討論稿)》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并認真總結各地法院適用證據規定的經驗,使其不斷完善。
(四)主要成果。成果擬分成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性成果:(1)《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適用情況調研報告》;(2)《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試點研究報告》;(3)《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4)發表10篇左右高質量論文;(5)出版1部專著。最終成果為《人民法院訴訟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及論證》,擬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和其他有關部門。課題成果將以《成果要報》稿等形式報送全國哲學社科規劃辦。
課題組顧問、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先生對項目研究提出了三個建議:
第一,社科基金的攻關項目競爭很激烈,課題能拿下來說明我們不僅有實力,還有成果。保生校長原來就有一個和法院合作的成果,在這個成果上繼續前進。這個課題實際上是第二階段的成果,要做成社科基金的標志性項目。
第二,本課題分九個子課題充分考慮了政治方向、中國特色。同時又有很多創新大力開拓。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在“三證合一”中。從我了解,“三證合一”也是中國的創新。西方不是三證是兩證:民事證據和刑事證據。我們的行政訴訟發達了,搞“三證合一”,是具有中國的特點。從我個人來講,支持既講共性,又講個性,共同的規律或共同的價值或趨勢。我承認我們的法有共同價值。具有一定的普遍價值性的,不承認共性也不客觀但必須與我們的特性結合起來。特性體現共性。同時有些特性未必完全是共性所能概括地了的。我們中國經濟上發展到這個地步,走向發達國家,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發言權越來越多,但我們的文化上、我們的其他領域如法律、法治建設上、法學領域還沒有我們的話語權,或者還比較少,至少比經濟上的話語權要少得多。我們是否就搞不出話語權呢?是否在中國的土壤上,應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的實踐,在世界的法律文庫、法學寶藏中有我們的一席之地,站得住,撐得起,由自己風格的這么一套理論體系,規則體系、法律體系?是否就要靠引入外國東西吃飯?我們需要既借鑒又講特色,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方向,中國特色的證據規則、證據制度、證據理論方向。具體化需要我們去探索和創新與突破。然后再需要實踐去檢驗。這還需要他人的承認與肯定。外國人看了覺得我們不需要運用他們的東西,甚至還要向我們學習,這個東西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第三,我想在法律的框架、中國的現實之外再加一點個人的看法,我們這個課題的定位是什么?我們是學術性的科研項目,課題的定位是學術性的,所以我們探索的空間可以大一點,不要給現實框得太死放不開。新刑訴法剛通過,對于這些現實的東西我們要不要維護和執行,我們要通過準備工作對刑訴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但與我們的課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們課題框得太死就和司法解釋差不多了,三證合一和司法解釋的區別必須凸顯。如作證特免權。做到對實務有啟迪作用,既要符合法律,又要有更多的創造性,既要腳踏實地,又要有所超前,能給實務部分帶來理論上的支持和實踐中的參考。
課題組9個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對子課題的研究思路作了匯報。與會的10位定點法院代表還對本項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調研試點工作等發表了意見。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