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學術座談會
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召開
2012年12月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年學術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舉行。此次會議,課題組特邀原國家檔案局副局長劉國能先生、原國家檔案局綜合科教司司長王景高先生、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秦國經先生、原青海省檔案局局長牛創平先生、原中國檔案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德俊先生等項目顧問出席會議。項目首席專家周雪恒教授及在京課題組成員近20人參加了座談。
這次會主要討論五個問題。第一是對于“凡例”的修訂,根據10月份會議與會專家、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再次討論修訂舊的“凡例”,在本次會后拿出“凡例”定稿。第二是對于“大綱”的修訂,根據10月份會議與會專家、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再次討論修訂舊的“大綱”,在本次會后,督促部分成員拿出未竟大綱,以便把握全局。第三是討論“知識庫”中館藏檔案(圖片)部分的收集范圍及收集渠道問題。第四是討論“三史”的寫作進度問題,確定初稿交稿時間。第五是討論2013年舉辦“檔案事業與中華文明”大會的相關事宜。
對于“凡例”及體例問題。劉國能認為:中國檔案史、中國檔案學史、中國檔案管理史這三部分中,檔案學史和檔案管理史部分以時代劃分,這樣很好。但是對于“三卷一庫”的叫法,特別專題研究部分是不是存在些許問題。檔案管理史不能概括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行政工作。檔案管理史從狹義上講,就是檔案管理,包括不了檔案事業管理。中國有自己的特色,是從上管到下,行政管理相一致。是叫檔案管理還是檔案工作?總之要涵蓋其中才行。檔案工作史、檔案事業管理史都行。對于檔案工作,還應該包括庫房、建筑方面。再就是對于大題目的確定,應該叫什么?中國檔案事業史,然后下面分卷,分別叫做檔案史卷、檔案學史卷、檔案事業史卷、專題卷。牛創平認為:不能叫卷,就叫書,每部書下面還有幾冊沒關系,就叫做“三書一庫”。何莊提出疑問:每個朝代都有其突出特點,但是每個朝代相互之間肯定又有重復,而且在檔案史部分講了之后,在檔案學史部分也可能存在重復,怎么解決這個重復問題,哪部分應該重點寫?鄒愛蓮認為:不應該在主題之外再加專題。在三史之外放不進去的再放在專題部分,凡是官方出現的都要放在三史里面,專題史部分主要寫三史納不進去的,主要是民間的,如契約、家書等。我不同意專題史太大,應該壓縮專題史。對于體例,不應該有太大的變化,如果真的必須做出變動,如增加、減少等情況應該提前說,以防結項時不好說。統稿人無法統稿,最后交上的部分大家都不愿意壓縮自己的部分,因為都是下了功夫寫出來的,但是最后又只能保一個。所以要防止體例交叉問題。王德俊認為:對于三史和兩個專題問題,從邏輯學上說,專題和三史不應該并列。秦國經認為:三史一庫是可以的,不要變動。對于細節問題,分幾本書,幾卷也是可以的。在檔案史部分這是一部書,然后分卷,然后再下面分章節,這樣很好。應用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方法也很好。凡例上的規模、制度也是可以的。王景高認為:少數民族檔案部分,例如元代就要多寫蒙古族的,清代寫滿族,涉及哪個少數民族朝代那個朝代的就要相對多講一些,如果從通史中抽出來就不好辦了。對于西南少數民族的檔案史部分,可以考慮在通史中搞個目錄索引。
對于“大綱”問題。劉國能認為:大綱關系到課題的實現,寫作大綱指導寫作,它是指導思想,指導尋找資料。只有進去之后才能寫出好的大綱,大綱應該按照從下到上,再從上到下,經過這樣幾個回合才能最終完成大綱。大綱要解決兩個問題:1.寫什么,2.不寫什么。這個項目絕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社科項目,是一個集體完成。大綱要協調的問題主要有一下幾個:1.三卷的協調, 2.朝代的協調,3.章節的協調。牛創平認為:對于大綱中的綱目問題,對于中國檔案事業史通史綱目,每一節都有歷史概說、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變遷等,不應該過多的涉及。對于商、西周的第一節題目:國家機器與檔案的產生、商代行政運轉與檔案產生。漢代第一節:社會發展與檔案產生,第三節:漢代國家管理與檔案產生。對于這部分的綱目邏輯上不能這樣。中國檔案史沒有提檔案名稱,只提到了檔案的種類,名稱、用途、撰稿、格式可說的很多,對于檔案的內容應該做出相應的介紹,不要輕視。檔案管理史幾個朝代第一節是政治制度,應該去掉。西夏、遼、金都在宋朝,他們不能成為一代,可以放到宋朝去。注意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檔案史與抗日戰爭檔案關系的處理問題。再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寫成三國魏晉南北朝。
關于“知識庫”中館藏檔案(圖片)部分的收集范圍及收集渠道問題。安清福說:我們沒有對于全國檔案做實體的收集,這樣做也是不可能的。對于庫,我們只是把檔案的電子版(公開出版的部分匯總集中,主要以電子版的方式),把發表過的主要是電子版,是圖片形式而不是原件。這部分工作該如何做?鄒愛蓮認為:對于清史資料庫要收集文獻、檔案、寫書時的各種資料、圖片以及外文文獻。所有修史的人都應該可以瀏覽。對于資料收集主要集中在各檔案館的出版物的收集。因為利用檔案館的館藏要先給錢才能使用,這樣會遇到資金問題。對與庫名的確定,應該有擴展的余地,更好的為課題服務。周雪恒認為:應該先對課題服務,然后在對社會和教學服務。各個作者、成員、用的全部史料、收集的資料應該入庫。整個項目組成員搜集哪些資料、我們在寫各部分時要提供哪些資料,檔案館中資料利用問題、在寫作過程中需要用的史料應該怎么得到的問題應該考慮。因為應用檔案是需要資金的,所以應該定位為檔案館的公開出版物。檔案利用有些困難,一史館、二史館均只能利用出版部分、公開部分。所以要處理好文書史、檔案史與各個朝代的關系、在各個朝代中要著重些什么。
關于寫作進度問題。劉國能認為:目前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人還沒有交大綱,項目參與人員手頭還有別的工作,說是把工作完成之后才開始這些任務。有的人把任務分給學生,用層層承包的方法,這樣會有質量問題。所以寫就要指定人寫,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忙,怎么辦?那樣就要做出調整,吸收更多的專家或者老師,他們更有專業底蘊。這個事情,不是使勁就行,還要有基礎才可以。所以要調整力量、吸收力量。這個事情不是兒戲,是國家的任務,要對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把寫作的人確定好。把精力要集中到這里來。要抓進度,抓質量,圍著課題服務,這方面辦公室要做好相關工作。秦國經認為:課題已經啟動兩年了,為了保質保量的按期完成,應該列出計劃。計劃要有可行性,并且要符合實際,要定期對所做工作進行檢查。 要對時間進行規劃,留出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統稿,要注意文風。這個是國家項目,代表國家、官方。一方面通過開會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再就是增加其他的渠道,例如出版刊物、網站等,這樣可以節省資金。希望這次會議之后,主編可以定奪,定下計劃并定期檢查,以防草草收尾。
關于2013年舉辦“檔案事業與中華文明”學術會議。經討論,擬于2013年4月13日舉行,議題有:“檔案事業與中華文明起源”、“檔案事業與中華文明傳承”、“檔案事業與中華文明特質”。會議地點及參會人員待進一步商定。
經過一天的座談交流,與會顧問和代表就一些問題達成了共識。本次座談會之后將凡例整理定稿發布;2013年3月1日之前,所有項目成員須將所承擔部分的大綱提交項目辦公室,大綱收齊之后再召開一次座談會確定;2014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項目成員交初稿;2015年6月底定稿。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