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 2012年學術討論會
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召開
2012年10月21日至22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2012年學術討論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順利舉行。此次會議,課題組特邀原國家檔案局局長馮子直先生、原國家檔案局副局長劉國能先生、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秦國經先生、原青海省檔案局局長牛創平先生、原中國檔案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德俊先生、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趙國俊教授出席會議。項目首席專家周雪恒教授、課題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仝志輝副教授以及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參與項目的部分學生等共30多人參加了會議。
21日上午上半場會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安清福副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趙國俊教授首先致辭,代表全院師生熱烈歡迎蒞臨會議的各位檔案界老前輩、專家,并表示學院會在各方面全力支持項目研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梁繼紅副教授代周雪恒教授報告項目前期工作進展,包括項目的工作階段、前期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目前構成、項目經費使用以及目前面臨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內容。她認為,課題組取得了一定的學術進展,最大創新點是《中國檔案事業史》新體例的確定,已有的體例是以歷史發展順序為脈絡,或者是以專題為脈絡,我們則是以三個庫為架構;另外,提出了中國古代檔案學概念,利用近代學術史料對中國近代檔案學學科概念、階段性質、推動因素的再梳理與新發現,古代公文文種變遷原因、中國檔案高等教育發展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權檔案的初步探索、漢宋詔令奏議編纂個案研究、魏晉南北朝檔案史、遼代檔案管理史(在新的體例下對某個朝代斷代的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則有:1.項目如何順利推進。項目如何組織、工作如何安排、把項目成果以合適的速度推進。2.學術疑難問題的解決。兩天的會議時間,會就這些學術疑難問題進行討論。3.資金不足。
張斌教授報告《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前期工作進展,包括《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在整個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資料收集范圍和工作目標、四個子庫的分類與著錄項目以及《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工作組織和系統開發等內容。
21日上午下半場會議,上海大學丁華東教授主持。課題組成員清華大學檔案館薛四新研究員首先介紹《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系統開發有關情況,并對系統運轉作現場演示。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梁繼紅副教授匯報了先秦、漢檔案史和檔案管理史、古近代檔案學史以及《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近現代學術研究成果庫的工作進展,提出研究中遇到的一般性和具體問題。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何莊副教授匯報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檔案史、檔案管理史研究以及《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出土文獻資料庫建設情況。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李春明副教授匯報宋元及近代檔案史和檔案管理史研究中的相關問題。《檔案學通訊》雜志社張全海博士匯報遼西夏金檔案史、檔案管理史以及輿圖檔案、譜牒檔案專題研究進展。
21日下午上半場會議,《檔案學通訊》雜志編輯張全海博士主持。課題組成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高換婷研究員匯報清代檔案史和檔案管理史資料搜集、大綱擬寫以及研究進展。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覃兆劌教授匯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管理史部分研究進展。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丁華東教授匯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史研究進展。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徐擁軍副教授匯報現代檔案學史部分研究進展。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安清福副教授匯報《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檔案館藏歷史檔案資料庫的工作進展。
21日下午下半場會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何莊副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李曉菊副教授匯報宋代檔案利用專題研究情況以及《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傳世文獻資料庫工作進展。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張會超副教授匯報民國時期歷史檔案整理、現存歷史檔案調查、戶籍檔案、律法檔案等專題研究進展。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仇壯麗副教授匯報古代檔案保護專題研究進展。北京城市學院經濟管理學部劉希慶副教授匯報敦煌文獻中的占候文書研究情況。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副館長張世林研究員提出關于項目開拓研究領域的建議。
22日上午會議,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覃兆劌教授主持。課題組成員首先進行自由討論,最終確定中國檔案史、中國檔案管理史和中國檔案學史整體框架結構和寫作規模。
周雪恒教授繼而就歷史分期和檔案與中華文明作重要發言,提出“上古檔案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歷代檔案是中華文化最原始的動態傳承,經史是中華文明跨越時空的固態傳承”等重要觀點。
她認為對歷史分期的分歧,應根據史學界最新動態進行探討。過去提出的五種社會形態觀點,現在學界基本上不再使用。臺灣很多學者把西周時期稱為西周封建,秦朝稱集權建國時期;《全球通史》中也用史先人類、歐亞古典文明等命名;社科院最新出版的《商代史》不再把奴隸稱為奴隸,而稱為非自由民。史學界把歷史社會分期為原始社會、五帝時代、夏商周時期等,特別列出了五帝時代;考古界把社會分期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氏族部落時期、聯盟共主時期等;而我們檔案學,要一個政權一個政權地劃分。夏商周是早期文明,秦漢是成熟文明時期,春秋是過渡時期。檔案學史強調的創新點是把檔案和中華文明結合起來,那我們要思考如何結合,不能說談到紙張發明就是與中華文明結合起來了。檔案是一個載體,其本身承載的就是整個中華文明。我們的真正的落腳點就是應從檔案事業的角度來思考檔案是如何影響中國文明進程的。因此檔案史和檔案學史不應該僅是一個專門史,而應該是從檔案事業的視角來探索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
對此她提出有兩點重要觀點:一、上古檔案本身就是文明的源頭;二、歷代檔案是中華文化最原始的動態傳承,經史是中華文明跨越時空的固態傳承,歷代檔案通過經史成為文化知識傳承下來。
一、上古檔案本身就是文明的源頭
有關文明的源頭,周雪恒教授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巫史文化。巫史文化,從五帝到夏商周時期,有2500年的歷史,早期社會氏族首領用巫術作為貫通天地的手段,用青銅作為宗教儀式的禮器,這些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作為工具,通過這樣的一套政治程序,獲得能夠驅使大多數人的權力,這就是巫史文化的涵義。巫史文化有幾個特點:一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沒有本質變化;二是以血緣作為基礎;三是青銅器作為禮器首先用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而不是像西方文明用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巫史文化的本質核心就是上古檔案形成者通過文字積累知識和經驗,而巫史與文明的共性是發明了文字、專司記錄、執掌典籍,具備這三點必然成為了文明。說檔案是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原因:一是巫史處理記錄,當時已經有每個朝代的分編,孔子整理編纂的《尚書》就是三代的文書匯編;二是以甲骨、金文等為代表的上古文明匯集了文明的必備因素。因此上古檔案就是文明的源頭。
二、中華文明傳承分兩個層次
第一,歷代檔案管理是中華文明動態傳承的保障。
文明早期,檔案承載的內容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核心文明在檔案里。檔案通過各時期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傳承下來。先秦時期已有雛形,秦創建,漢完善了高度集中、詳盡完備的檔案制度,通過王朝國家律例保證實施。這是我國的檔案事業史與別的國家區別所在。也是由于我國高度集權政治制度所致,我國歷代不僅有君王文書,還有各種專門檔案,這些檔案都會定期收集,逐級上報,分級管理,實現了對檔案的嚴密控制。
第二,經書和史書是中華文明超越時空的固化傳承。
文明史的特點通過經書和史書固化下來。我國現存檔案,3000年前的與近300年的,兩頭都有,但是中間十分缺乏。現在實際有的檔案原件和我國的歷史不相符。為什么中國古代不保存檔案原件呢?因為古代政權要銷毀檔案。這形成了我國檔案史上的獨有特點。為什么不重視保存檔案原件?因為政權實際上已經設計了檔案銷毀的制度。西周已有史官記注,是政治制度史,是文書史,也是檔案史。我國形成了很多記注檔案如起居注、實錄等。歷朝歷代都有記注制度。修史制度和記注制度的關系。
史書本身是檔案的轉化形式,也是一定歷史條件下檔案保存的特殊形式,也是適應統治需要的檔案利用形式。我國歷史上基本不保存原件,“國滅史存”“史存檔滅”據檔修史,是歷代的特點。
經學更固化了檔案在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經就是官府檔案。漢以后把經抬到了永恒的權威的高度。
總之,檔案在文明起源和文化傳承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2日下午會議,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梁繼紅副教授主持。課題組成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鄒愛蓮研究員發言,提出項目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會議邀請專家先后發言。劉國能先生首先發言,指出中國檔案史、中國檔案管理史和中國檔案學史的寫作范圍、概念使用以及研究難點等相關問題,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史和管理史分期問題提出了有益的參考意見。牛創平先生提出對項目順利開展提出具體的規劃和建議,尤其是對《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檔案館藏歷史檔案資料搜集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秦國經先生發言中指出,《中國檔案事業史編寫凡例》中提出的“主線”是重點,并提示了如何把握的具體事例;對研究中要面對的難點如時間跨度長、文獻史料浩繁要有切實認識;提出編寫史料長編,以及寫史與《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資料存儲要密切聯系。王德俊先生發言中指出,項目要通過政治關、業務關、邏輯關、史識關、危機關、細節關等六關,還指出了課題組成員提交成果的具體文字表達等問題。馮子直先生最后發言,點面結合,對項目宏觀結構和微觀具體問題都提出了諸多有益建議,尤其是建議在每一斷代后附錄有關少數民族政權檔案內容,尤其具有啟示意義。
經過兩天的充分交流溝通,課題組成員在參會領導、專家的鼓舞和指導下,獲益匪淺。這次會議還公布成立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運轉中行政工作,邀請安清福副教授任項目辦公室主任,張全海博士任秘書。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在學術上和組織上都將積極推動項目進展。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