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7日,由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在柱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腦神經系統疾病及語言障礙的語言學研究”(批準號:11&ZD186)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開題論證會。
首席專家韓在柱教授作了開題報告,詳細闡述了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子課題設置、研究方法、預計學術成果,以及課題組已有的工作基礎。他指出語言障礙患者數量龐大,機制復雜,恢復過程緩慢,危害嚴重,一直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西方國家有關拼音文字語言障礙的研究已經開展得比較深入,對其語言學、認知、腦神經機制了解得較為透徹,并發展出了相應的臨床診斷和康復工具,基本上能夠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相比之下,我國漢語障礙的研究較為薄弱,對其機制了解得不很透徹,現有的臨床工具主要是通過單學科醫學發展,且對最新的漢語理論融入得不夠。為此,本項目采用跨學科合作方式(心理學、醫學、語言學、計算神經科學),充分考慮漢語的特點,并結合最新的漢語理論,開展有關漢語障礙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研究共設立7個子課題:(1)漢語障礙的語言學特性,(2)漢語障礙的認知機制,(3)漢語障礙的腦神經機制,(4)漢語障礙的認知評估系統,(5)漢語障礙的腦神經評估系統,(6)漢語障礙的認知康復系統和(7)避免語言障礙發生的腦手術方案。另外,根據項目申請時的四個反饋意見,已將研究目標、內容、被試選取和質量控制方法做了相應調整。進一步凝練了科研目標,研究重心向漢語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傾斜,同時也將研究被試做了明確細化(240名腦中風語言障礙者、60名腦手術患者、80-100名正常控制組)。而且,也將統一數據收集程序(包括認知行為和腦神經影像學數據),由專家全程監控數據質量和數據分析過程,定期舉行研討會,實時匯報交流科研進展。
與會專家對報告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主要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凝練科研目標。專家們一直認為目前的研究目標偏大,要處理好理論與應用研究之間的關系,要主次分明、點面結合,集中精力攻克理論和應用都很重要的研究內容,產出標志性成果。專家建議應該加強對漢語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及其評估系統的研究。同時,評估系統要編制簡潔版本,便于臨床推廣使用。
第二、加強被試控制。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需要對腦中風患者的語言障礙類型、年齡、教育程度和地區等方面加以控制,盡量選取相對同質的被試群體,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第三、突出漢語特色。漢語障礙與其他語言障礙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本項目要充分考慮漢語的這些自身特點,找準漢語在形、音、義、句法方面的獨特屬性,不同子課題之間要相互借鑒,體現出研究成果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四、加入跨語言比較。本項目的研究結果與其他語言成果加以分析比較,揭示語言間的普遍性和特異性,進而加深對漢語障礙機制的進一步了解。
第五、合理使用經費。本項目的實施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統籌使用經費,對于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給予重點支持。
評議專家組組長陸儉明教授總結說:“本項目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臨床指導意義,課題設計比較合理、實力雄厚、研究基礎扎實、可行性強,有望把我國漢語語言障礙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能力提升到國際一流水平。建議該項目進一步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