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中國礦業大學魏曉平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礦產資源跨期優化配置機制研究”開題報告會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
項目首席專家魏曉平教授就課題的申報過程、課題的設計思路、總體框架、主要立論與觀點、研究內容、主要創新點與特色、預期成果等幾個方面向與會專家作了匯報。
與會專家從研究意義、總體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學術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北京理工大學魏一鳴教授建議在建模時不僅要考慮資源本身約束,還要考慮人口、經濟發展的水平;合理確定代際權重,科學制定目標,確定關鍵參數;在機制設計方面對碳稅、資源稅等重大政策予以關注。
江蘇大學田立新教授認為:對于跨期問題研究的難點,不確定性因素等問題不僅僅當做數學問題來解決,更是經濟學、金融學、系統科學問題,并最終是一個技術問題。研究可替代能源技術,要緊緊圍繞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CCS三個問題,按照不同的時代背景,做好資源最優開采路徑和模型的建立。機制設計要關注政策干預的預期效果,在監管之前或監管期間資源政策的運行問題。最后,田教授建議,在區域資源配置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能源資源供需關系,并預祝課題組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張金鎖教授認為:礦產資源分類廣,研究難度大,因為各種資源的自然屬性、價格和替代性等都不一樣,不能窮盡。他提出建議:可以選擇其中至少兩種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資源,作為研究的重點來進行突破。模型建立視角要站在可持續發展角度,處理上把社會因素作為外生變量,并加以不同情景分析。微觀上可建立一般理論模型,在多目標、多約束和多階段的結構下,分別解析整體優化和區域優化問題。在機制研究中,要關注稅費礦權問題的解決,尤其是礦權的流轉價格和機制問題。稅費方面要考慮資源稅或者壟斷稅。進入退出方面要關注準則等重要問題。
劉炯天院士認為本課題的層面高、難度大、分量重,原因在于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分類極廣,各種不同資源(戰略性資源/非戰略性資源)配置方式各不相同,牽涉的因素很多。建議課題組:梳理辨析理論與實際的關系,重點研究煤炭資源優化配置機制的眾多約束條件,賦予國際視野,提高到國家戰略層次。
宋學鋒教授認為以完善市場機制為核心目標,尋求分散決策機制來調節優化資源配置的設計思路,是化繁為簡的好辦法,但對跨期的理解并非簡單的理解為多少年,對于“期”的劃分應該按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進行科學劃分。最后,宋學鋒教授建議利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建立演化模型,考慮不同的情景,通過模擬演化模型,總結出不同時期的資源優化配置模型,然后再上升到理論高度。
經專家組集體審議,同意通過“我國礦產資源跨期優化配置機制研究”開題報告會。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