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于2010年12月27日立項,2011年初我們收到立項通知,便組織項目組成員學習通知精神和要求,經準備后在4月13日召開“開題論證會”,6月10日將開題論證會的情況和會后修訂的工作計劃寫入2011年上半年的“工作簡報”電傳給國家社科辦,同時于6月12日寄出該“工作簡報”的文字稿,7月8日孫璐老師來電子郵件說,上述材料都已收到。
根據(jù)上述修訂的工作計劃,下半年所開展的工作主要如下:
一、召開編寫提綱工作會議:
9月份,在各子課題預先準備的基礎上,召開會議討論了各子課題綜合成果的編寫提綱和研究內容。
其中1—3三個子課題,即“高句麗文化研究”、“渤海文化研究”和“靺鞨文化研究”,結項成果是各寫出一本書,在本次會上討論形成了編寫提綱(初稿),會后將則開始按此提綱收集、整理資料,以后在具體編寫中根據(jù)資料情況和研究進展有可能再作必要的變動。編寫提綱(初稿)已存入大組檔案。
4、5兩個子課題,即“高句麗、渤海文化關系研究”和“高句麗、渤海歷史定位研究”,最后形成的是一本專題論文集。本次會議上討論確定的專題內容,首先是由上述三個子課題在完成其著作的基礎上,分別寫出一篇總結文章,總結各子課題研究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之后,“高句麗、渤海文化關系研究”,將從高句麗和渤海的都城與建筑、建筑瓦件、墓葬、陶器、服飾諸方面開展研究,分別寫出專題論文,并落實到有關成員;“高句麗、渤海歷史定位研究”,主要從兩漢至隋唐各王朝對邊疆政治統(tǒng)轄形式出發(fā),考察高句麗、渤海政權與各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在研究中一要注重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qū)統(tǒng)轄方式的演進與變化,同時注重高句麗、渤海政權自身發(fā)展水平與接受中原王朝文化程度的差異性,論證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原王朝對高句麗、渤海政權的統(tǒng)轄方式具有一定的差異,但二政權作為中原王朝邊疆地方民族政權的政治屬性沒有差別。
二、階段性成果:
(一)、發(fā)表文章:
1、魏存成:《如何處理和確定高句麗的歷史定位》,《吉林大學社科學報》2011年4期。
2、魏存成:《高句麗國內城西墻外排水涵洞及相關問題考察》,《邊疆考古研究》10,科學出版社2011年。
3、馮恩學:《耶律羽之墓彩繪樂舞人物藝術形象的探討》,《邊疆考古研究》10,科學出版社2011年。
4、鄭春穎:《唐章懷太子墓客使圖中東壁第二人辨析》,《歷史教學》2011年第12期。
5、趙俊杰、王新英:《4世紀樂浪帶方二郡滅亡前后西北朝鮮主要民族集團的動向》,《邊疆考古研究》10,科學出版社2011年。
6、趙俊杰、馬健:《試論集安地區(qū)高句麗新舊墓制的過渡時段》,《東南文化》2011年第6期。
(二)咨詢報告:
1.魏存成:《關于集安博物館展陳修改的咨詢報告》,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采用,2011年9月16日。
2、魏存成:《關于大型六集人文紀錄片“長白山”修改的咨詢報告》,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采用,2011年10月16日。
(三)代表成果:
1、魏存成:《如何處理和確定高句麗的歷史定位》,《吉林大學社科學報》2011年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庫》2011年第5期摘錄。該文所分析和探討的是當前我國與韓國關于高句麗問題爭議的核心議題之一,文章發(fā)表是從正面進行論述的,文字量也較多。之后,經過縮減,并加上爭議背景和向政府部門提出的建議,寫成“成果要報”稿,已于11月8日將電子稿上報國家社科辦成果處。
(項目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