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如何處理和確定高句麗的歷史定位

    魏 存 成2013年04月23日13:29

    提要:如何處理和確定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本文認為在實事求是,尊重現實,尊重歷史的原則指導下,可采取兩步走的處理方法。第一步是確定高句麗在現在國別史中的位置,即以現今國界為基本框架,在中國歷史和朝鮮半島國家歷史中都要寫入高句麗史,但所寫地區,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有區別;以此定位,就中國而言,高句麗族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高句麗政權是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就朝鮮半島而言,高句麗族又是半島民族的重要來源和組成之一,高句麗政權是半島北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政權。第二步是確定高句麗在當時歷史環境中的位置,認為漢唐時期歷代中原政權對高句麗的管轄、冊封,所包含的主要是政治地位的主從關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認同,體現的則是歷史上的羈縻、藩屬體制,以此定位,高句麗政權則是中原政權的屬國;因此在將高句麗歷史分別寫入中國歷史和朝鮮半島國家歷史中時,都應該把這種羈縻、藩屬體制和屬國地位如實地寫進去。

    關鍵詞:高句麗;國別史;管轄冊封;歷史定位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0&ZD085); 吉林大學“985工程”項目

    作者簡介: 魏存成,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文學院考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東北歷史與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地址: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號,郵編130012。

    漢唐期間,中原政權由統一走向分裂,由分裂又走向新的統一,在此大動蕩、大整合的背景下,在我國東北地區有一個民族興起,并建立了與其民族名稱相同的政權,該政權不斷壯大,最后占據了西至遼河、南到朝鮮半島中部之廣大地區,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民族和政權就是高句麗。對于這樣一個民族和政權,如何恰當地處理和確定其歷史定位,便成為各國學者討論、研究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此,這些年來學術界討論很多,提出了很多與此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有的已經辨明,取得了共識,有的相互纏繞,一時還難以統一。筆者是從事考古工作的,對此研究不多,通過學習大家的討論,想從現在史書編寫、當然也包括考古書編寫的實際操作出發,談點處理意見和想法,供大家參考。具體而言,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確定高句麗在現在國別史中的位置,即高句麗的歷史應該寫入哪國的歷史中,第二步是確定高句麗在當時歷史環境中的位置,即在現在國別史中如何寫的問題。

    一、高句麗在現在國別史中的位置

    高句麗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民族和政權,不管其歷史多長、疆域發展到什么地方,如果是對其進行單獨的專項研究,則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區的限制,寫出的是一部完整均衡的高句麗史。我們這里要說的是,高句麗政權的疆域跨越了今天的中朝兩國,南邊還有一小部分到達了韓國,如果編寫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歷史,高句麗的歷史應該寫入哪個國家的歷史中?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歷史邊疆理論的基本問題,對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斷斷續續討論了幾十年。通過學習、比較,我同意這種原則:在通常情況下,應以今天的疆域為基本框架,只要是在同一國疆域之內,歷史上的所有地區、所有民族及所有政權的歷史都屬于該國的歷史。以圖們江和鴨綠江劃分的中朝邊界,自明清以來已逐步明確,因此確定高句麗在現在國別史中的位置,就應該以此為基礎去進行討論。

    1、高句麗族興起于中國東北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地區

    作為歷史上的一個稱謂,高句麗既是一個民族的名稱,又是一個政權的名稱,其間還曾被作為中原政權所設置的地方機構縣的名稱。高句麗政權,自漢至唐,在鴨綠江兩側的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半部持續了七百年之久,而高句麗族的歷史,更早于政權。

    公元前2世紀末,漢武帝滅衛氏朝鮮,于其地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是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郡治位于原衛氏朝鮮中心所在、即今平壤之地,自始至終四百年從未改變。玄菟郡則不然,它先設在沃沮城,其地點現學術界多考證在朝鮮東北部之咸鏡南道咸興 ,之后不久即內遷,此記載見《三國志?東沃沮傳》,其曰“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玄菟郡。后為夷貊所侵,徙郡句麗西北,今所謂玄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 “后為夷貊所侵”的具體時間,《后漢書?濊傳》有明確記載:“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并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 昭帝始元五年,即公元前82年。此次玄菟郡內遷的地點,《三國志?東沃沮傳》記為“徙郡句麗西北”,《后漢書?東沃沮傳》記為“徙郡于高句驪西北” ,而《后漢書?濊傳》記為“玄菟復徙居句驪”,二者有所不同,前者所言“句麗”、“高句驪”是指高句麗族,后者所言“句驪”,或是指高句麗族,或是指玄菟郡所轄的高句麗縣。《漢書?地理志》所記玄菟郡的設置,正是此次內遷之后的情況,而且記載玄菟、樂浪兩郡所屬居民“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玄菟郡所轄除高句麗縣之外,還有上殷臺、西蓋馬二縣,而首縣是高句麗縣,東漢末年應劭特為其作注曰:“故句驪胡。”此“句驪蠻夷”、“句驪胡”,同樣是指高句麗族而言。據文獻考證及近年考古發現,玄菟郡此次內遷之地及高句麗縣所在,被確定于遼寧省新賓縣境內之永陵鎮附近 . 。當時這里同樣有高句麗族居住,但是高句麗族的活動中心并非在此,而是在其東南、即今高句麗早中期遺跡保存最為集中的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地區的遼寧省桓仁與吉林省集安一帶,此地同屬高句麗縣管轄。

    高句麗族的起源,學術界多認為是貊族,其主要依據是《漢書?王莽傳》和《三國志?高句麗傳》、《后漢書?高句驪傳》的記載。《漢書?王莽傳》記王莽曾發高句麗兵伐胡,高句麗兵“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寇。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所殺。州郡歸咎于高句驪侯騶。嚴尤奏言:‘貉(同貊—引者注)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三國志?高句麗傳》記:“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馀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戶三萬。------又有小水貊。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為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后漢書?高句驪傳》的記載更為直接:“句驪一名貊(耳),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據考證,此“大水”,即今鴨綠江,漢西安平縣,即位于靉河河口的靉河尖古城,城內已發現漢五銖錢幣和“安平樂未央”銘文瓦當 ,“小水”,即今靉河。關于古代貊族,有學者考證推定,貊人原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或更西南的地區和燕相鄰,到戰國燕國疆域向東北擴展后,才縮小到、或一部分遷徙到東北方的山林地區鴨綠江流域,成為后來高句麗的重要組成成份 。

    2、傳說記載高句麗政權創始者出自其北鄰夫余,同樣在我國東北境內

    依上述《漢書?王莽傳》所記,高句麗政權在西漢末已經存在,那么高句麗政權是如何建立的呢?對此,在古代碑刻、文獻中連續存在著一個相同的傳說。該創始傳說,最早見于聞名中外的好太王碑,該碑立于公元414年,之后又見于集安冉牟冢題記,但都是寥寥幾句 。公元554年成書的《魏書》,則記載得相當詳細,達三百多字 。幾百年后,公元1145年高麗作家金富軾撰《三國史記》,又增加了不少細節,其中高句麗政權創建的具體時間也首見于此書,即“漢孝元帝建昭二年、新羅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歲”(公元前37年) 。盡管如此,其基本內容仍可看出是抄自《魏書》。

    該傳說記載高句麗政權的創始者朱蒙,原是夫余王子。他英勇善射,受到其他王子排擠迫害,則攜友自夫余南下,中渡大水,擺脫追兵,后又收納三位賢士,至沸流水立國稱王,并降服該水上游“累世為王”的沸流國,便立穩足根,開始向外發展。此沸流國,學術界多認為是《三國志》、《后漢書》高句麗傳中所記的涓(消)奴部,而朱蒙建立政權所依靠的當是桂婁部 。在高句麗政權建立之前,漢玄菟郡已有高句麗縣之建置,所以高句麗政權的名稱應是直接從高句麗縣而來。對此,13世紀高麗作家李承休所著《帝王韻記》也明確記朱蒙“以高句麗縣名立國”。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高句麗名稱的沿襲關系是族名—縣名—政權名。以高句麗為政權名稱的同時,以朱蒙為首的王族也“以高為氏”。

    而值得注意的是,夫余同樣也有一個創始傳說,而且與高句麗的基本相同。夫余政權的創始傳說先后見于《論衡》 和《魏略》 。《論衡》是東漢王充晚年的著作,王充在世時間為公元27—約96年。《魏略》稍晚,作者魚豢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兩書都明顯早于上述《好太王碑》、《魏書》等碑刻和文獻。因此可以認為,作為傳說,是高句麗借用了夫余的傳說。對此,唐代初年修著的《梁書》,在高句麗傳中不記高句麗創始傳說,而是將夫余創始傳說記入其中,然后以“其后支別為句驪種也”結束,即道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 。

    關于夫余,在正史文獻中確有記載,它是從西漢初至公元5世紀末存在于我國東北地區中部之廣闊平原和丘陵地帶的民族和政權,4世紀中葉之前長期以今吉林市為活動中心,這些年來在此已發現幾處重要夫余墓群。

    作為傳說,不管是高句麗的也好,還是夫余的也好,其可信程度多大,我們無法詳細考證,但是與歷史對照,如果是確有其事的話,朱蒙所出自的夫余只能定為以今吉林市為活動中心的夫余。而文獻又記夫余屬于濊,高句麗屬于貊,濊和貊歷來關系密切,因此高句麗借用夫余的傳說也就說得通了。

    之后在高句麗政權的發展過程中,又陸續有沃沮、東濊、古朝鮮、夫余遺民和部分漢人等加入,其中有不少融入高句麗族。

    3、高句麗政權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壯大,逐漸發展到朝鮮半島北半部;高句麗政權滅亡后,其遺民主要融入漢族及朝鮮半島民族

    高句麗政權建立之初,其勢力限于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地區。歷經漢魏,即發展為“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余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戶三萬” 。則是以桓仁、集安、通化地區為中心,西邊占據了新賓一帶,迫漢玄菟郡再次內遷,北到輝發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與夫余相接,東至延邊,使沃沮與濊“更屬”于己,南至清川江,與樂浪為鄰。其間由于公孫氏和魏將毌丘儉的先后征伐,高句麗的西進也受到沉重挫折。于是高句麗又轉向南方,4世紀初占領樂浪、帶方,其勢力發展到了大同江、載寧江流域。4世紀中葉,慕容皝又一次遠征高句麗,“焚其宮室,毀丸都而歸” 。但是中原戰亂不止,高句麗西鄰的慕容鮮卑勢力日趨衰落,于是到5世紀初,遼東之地終被高句麗占有。與此同時,高句麗向北發展,通過公元410年好太王的“躬率往討”,其勢力到達吉林市之夫余故地 ,后來便和從松花江下游南下的勿吉族相接壤。公元427年高句麗遷都平壤,與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展開爭雄,公元475年長壽王率兵攻破百濟都城漢城,迫使百濟遷都熊津(今公州),高句麗的勢力到達漢江流域。6世紀末,隋王朝發兵渡江滅陳,歷經幾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又走向新的統一。而在這時,高句麗王卻率騎兵“寇遼西” ,于是又引發了隋唐兩代與高句麗之間的長期戰爭。公元645年,唐兵渡過遼水,收回被高句麗占據了二百四十年的遼東。之后又經二十多年,至公元668年,唐兵攻克平壤,在歷史上持續了七百年之久的高句麗政權滅亡。

    唐滅高句麗,“收凡五部百七十六城,戶六十九萬” 。高句麗遺民,從唐出兵開始先后有數批被遷入中原;留居遼東的有的流入靺鞨或突厥,后來又大部分與漢族融合在一起;留居朝鮮半島的多流入新羅,與新羅居民及之前亡國的百濟遺民等共同組成朝鮮半島的統一民族 。

    綜上所述,高句麗族興起于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地區,高句麗政權的創始者出自夫余,皆在今天我國東北境內;高句麗政權建立,先后以桓仁和集安為都,從公元前37年至公元427年,共計四百六十四年,占高句麗政權全部歷史的三分之二;公元313年高句麗占領樂浪,公元427年又遷都平壤,但是集安國內城作為高句麗后期的“別都”,列其“三京”之一,一直到高句麗滅亡之前,仍起著重要的作用;高句麗勢力發展到朝鮮半島北半部,但鴨綠江以北、西到遼河之廣大地區,并不比鴨綠江以南地區小;高句麗滅亡后,其遺民又主要融入漢族及朝鮮半島民族。所以在中國歷史中寫高句麗,要從高句麗族興起及高句麗政權建立開始,一直寫到高句麗政權滅亡。對于高句麗發展到鴨綠江以南地區的歷史,為了照顧高句麗歷史的完整性,也要寫,但可以簡略,而且不能將其視作本國的疆域歷史去寫。

    同樣,在朝鮮半島國家歷史中寫高句麗歷史,高句麗開始向鴨綠江南側發展及該處的高句麗早期遺跡發現都可以寫,而主要的還應是從公元313年占領樂浪郡開始,尤其是公元427年高句麗遷都平壤之后的這二百多年,地區是圖們江、鴨綠江以南地區。為了照顧高句麗歷史的完整性,對于高句麗政權在中國境內的歷史及高句麗族的興起過程,也要追述,但可以簡略,而且不能將其視作本國的疆域歷史去寫。

    如果在此先給高句麗以歷史定位的話,就中國而言,高句麗族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或邊疆政權,即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就朝鮮半島而言,高句麗族又是半島民族的重要來源和組成之一,高句麗政權是半島北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政權。

    這種處理原則,同樣適用于分布在現今不同國境內的歷史遺跡。2004年在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項目和朝鮮申報的“高句麗的壁畫古墳”項目被相繼通過,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二、高句麗政權在當時歷史環境中的位置

    高句麗族的出現及其與漢代郡縣的關系,在上邊已經談及,所以下邊要談的主要是就高句麗政權而言。如何確定高句麗政權在當時歷史環境中的位置,應該從具體考察當時高句麗政權與周鄰地區及政權的關系中去分析研究,而且不應受今天國家疆域的限制。

    高句麗政權在其存在的七百余年中,先后與其北邊的夫余、沃沮、勿吉—靺鞨,東邊的濊,南邊的百濟、新羅,以及半島南鄰的倭等,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聯系,而聯系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廣泛的則是與漢唐時期歷代中原政權之間的聯系。這當中不僅有經濟、文化方面的多種交流,而且還有中原政權對高句麗政權的管轄、冊封關系,這種管轄、冊封關系正是高句麗與周鄰其他地區和政權間所不具備的 。

    1、高句麗民族和高句麗政權建立后的一段時間內,受漢玄菟郡管轄,是玄菟郡界內的民族和政權

    據《三國史記》,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政權,“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說明當時他開始自稱為王。四十年后,公元12年因不服從王莽調兵伐胡的命令,王莽更名“高句麗為下句麗” ,“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 。東漢政權取代王莽,公元32年高句麗“遣使朝貢”,光武帝才“復其王號”,這是《后漢書》的記載,《三國志》記“始見稱王”,說明有可能一直到此時,高句麗王的稱號才得到中原政權的承認。

    盡管高句麗王得到了中原政權的承認,但是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高句麗政權仍和建立政權之前的高句麗族一樣,繼續歸漢玄菟郡或遼東郡管轄,是玄菟郡界內的民族和政權。對此,《三國志?高句麗傳》在記高句麗族的五部組成之后,還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即“(高句麗)本有五族,……本涓奴部為王,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漢時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后稍驕恣,不復詣郡,于東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幘其中,歲時來取之,今胡猶名此城為幘溝溇。溝溇者,句麗名城也。”

    何為“鼓吹技人”、“朝服衣幘”和“名籍”?查《辭源》,“鼓吹”為“樂名,主要樂器有鼓鉦蕭笳,出自北方民族,本為軍中之樂。……其初用于鹵薄,又或以賜有功之臣”;“技”,作技藝、本領和工匠講; “朝服”,為“君臣朝會時所著的禮服”;“名籍”即“名冊”,具體解釋現在學術界有兩種,一種是指“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人員的“名冊”,另一種解釋是指高句麗人的戶籍“名冊”。結合兩漢書所記東漢時期玄菟郡人口比西漢大幅度減少的變化、以及學術界對玄菟郡于公元2世紀初從今新賓二次內遷到沈陽或撫順之考證,筆者傾向于后者。“后稍驕恣,不復詣郡”,此“后稍驕恣”的時間,過去我在《高句麗考古》和《高句麗遺跡》兩書中 . ,都作為高句麗政權建立之后來解釋,后來認為應當視為高句麗政權建立、并且勢力有了發展之后來解釋,具體時間,我現在認為應與這次玄菟郡內遷大體同步;玄菟郡二遷之前,高句麗在郡內,二遷之后,高句麗則在郡外,“于東界筑小城”之“東界”,也是指玄菟郡二遷后之“東界”。

    至此,將這句話完整解釋下來,則是:漢時賜高句麗鼓吹技人,在公元2世紀初玄菟郡二遷之前,高句麗常從玄菟郡接受朝服衣幘,高句麗縣的縣令主管高句麗人的戶籍名冊;玄菟郡二遷之后,高句麗逐漸變得驕傲放縱,不再到郡接受朝服衣幘,便在玄菟郡東界筑一小城,將朝服衣幘放入其中,高句麗每年按時來取。現在高句麗人仍稱此城為幘溝溇。高句麗稱城為“溝溇”,因此“幘溝溇”即幘城。

    由此看來,玄菟郡在公元2世紀初第二次內遷之后對高句麗的管轄是發生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但是高句麗隸屬于玄菟郡的關系并沒有改變,這不僅僅是因為此處所記朝服衣幘每年還要按時領取,之后在公元111年、122年、169年,《三國志》《后漢書》高句麗傳和《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高句麗王幾次明確表示“求屬玄菟”或“屬遼東”,也說明此隸屬關系一直在持續保持著。這樣看來,《后漢書?高句驪傳》在記載高句麗與玄菟郡的關系時只記“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使屬玄菟,賜鼓吹伎人” ,雖然簡單,卻也道出了實質所在,而且“賜鼓吹伎人”之事,也不排除在玄菟郡二遷之后繼續存在。 .

    2、4世紀開始至高句麗政權滅亡,高句麗政權稱臣于中原王朝,連續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

    魏晉之后,玄菟郡與遼東郡的實力逐漸削弱,遼東之地越來越成為高句麗與中原爭奪的重點,雙方的戰爭也在急劇擴大,于是高句麗與中原的關系便從原隸屬于玄菟郡或遼東郡而轉為直接向中原政權稱臣朝貢。文獻記,公元342年慕容皝出兵遠伐高句麗,第二年二月,“高句麗王釗遣其弟稱臣入朝于燕” 。之后不久,公元355年前燕正式“以釗為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封樂浪公,王如故” 。釗(故國原王)之后,經小獸林王和故國壤王,至好太王,公元396年后燕以其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 。從此,這種冊封關系一直保持到唐代高句麗滅亡之前的每一位王,前后加起來,則有近三十次之多,完全形成了一種慣例和制度 。與此有關,高句麗之所以改稱高麗,也是源于中原政權的冊封。對此,先后有學者發表文章,開始將改稱年代定為6世紀,現提前到5世紀,其中在中原政權的詔書原文和正式封號中明確將高句麗王改為高麗王,是從5世紀末開始的 。

    另據介紹,集安曾出銅印“晉高句驪率善仟長”一方,“晉高句驪率善佰長”兩方和 “晉高句驪率善邑長”一方 。對此,金毓黻先生在《東北通史》中曾考證說,“考率善之義,同于歸義率眾,漢魏封諸蠻夷王,曰率眾王,歸義王,亦有邑長仟長佰長之稱”,而且還列舉了清末在遼西發現的“漢烏丸率眾王印”和在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證》中收錄的魏烏丸率善邑長仟長佰長諸印作為同類證明。上述幾方銅印所冠之“晉”,很可能是指西晉,對此,已有學者撰文考證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高句麗接受冊封的年代比文獻所記還要提前,而且不止限于高句麗的地方組織,還應包括高句麗王在內。

    與此同時,高句麗使者到達中原,也受到熱情接待和尊重。有文獻記載,北魏接待高句麗使者,曾在安置其“使邸”和接見時排序,僅次于南朝齊國使者,因而引起齊國使者的不滿 。有學者統計,高句麗派往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各政權的使者,計一百六十次之多 。進入隋唐,雙方戰爭的規模雖在不斷升級,但是雙方的政治來往仍未中斷,高句麗派往隋唐王朝的使者分別達十四次和二十次,隋唐王朝派往高句麗的使者也有兩次和四次 。

    3、管轄、冊封,所包含的主要是政治地位的主從關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認同,體現的則是歷史上的羈縻、藩屬體制

    上述管轄、冊封,當然也包含著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尤其是頻繁的朝貢來往,但是一方能夠長期持續行使管轄、冊封的權力,另一方能夠長期照例接受,這當中不能不包含著政治地位的主從關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認同。這種政治地位的主從關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認同,體現的則是歷史上的羈縻、藩屬體制。這也正是漢唐時期中原政權對周邊民族和政權進行管理的通用體制。該體制經漢唐幾朝,至唐代則有比較明確的闡述。《新唐書?地理志七》“羈縻州”記:“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有唐一代,共設羈縻府州八百五十六個。這些羈縻府州的原民族首領被任命為都督、刺史,都可以世襲,其貢賦戶籍,“多不上戶部”,但是凡是中原政權的聲威教化所到之處,都要受中原政權的“邊州”所統率,并記于國家法規之中。哪些羈縻府州隸屬于哪些“邊州”,《新唐書?地理志》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是羈縻、藩屬體制最后形成的總體規定和要求,但是由于該體制覆蓋地區廣,包含民族多,歷史背景在變化,所以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高句麗,唐王朝是在其滅亡之后以其地設置若干羈縻府州的,而在其滅亡之前,由于其地原來就在中原政權的受封之地和版圖之內,所以中原政權對它的要求始終是很嚴格的,一直到隋唐君臣出兵時還這樣議論道:“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 . ,“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 。在中原政權看來,以高句麗為臣屬,這是天經地義的。而與此相對應的是,高句麗接受中原政權冊封也表現出很大的主動性。高句麗曾長期西鄰慕容鮮卑,4世紀先后接受其政權前燕和后燕的冊封,而此時慕容部西邊的拓拔部北魏政權日趨發展壯大,至5世紀前半葉,接續后燕的北燕政權危在旦夕,未待北燕滅亡, 高句麗則開始派遣使臣至北魏,“奉表貢方物,并請國諱”,于是北魏皇帝“嘉其誠款,詔下帝系名諱于其國,遣員外散騎侍郎李敖拜璉為都督遼東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從此,北魏政權將高句麗作為“藩附”看待 。再如公元590年高句麗平原王去世,嬰原王繼位,“隋文帝遣使拜王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郡公”,而沒有封王,第二年正月嬰原王即“遣使入隋,奉表謝恩,進奉,因請封王”,三月隋再“冊封為高句麗王,仍賜車服” 。所以,如果在此給高句麗政權以歷史定位的話,很明顯,高句麗政權是處于中原政權的屬國地位。當然,這種羈縻、藩屬體制和屬國地位也不是沒有矛盾、始終如一的。高句麗興起于中原政權的郡縣之地,高句麗政權要求得擴充和發展,就必然影響中原政權的勢力和統治,雙方就會發生糾紛或戰爭。在中原穩定、統一時期,這種羈縻、藩屬體制和屬國地位就會鞏固、加強;在中原戰亂、分裂時期,這種羈縻、藩屬體制和屬國地位就會削弱,高句麗政權的獨立性就會增長。這是當時的歷史事實。

    既然如此,在將高句麗歷史寫入中國歷史和朝鮮半島國家歷史中時,都應該把這種羈縻、藩屬體制和屬國地位如實地寫進去,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并不影響前邊所述高句麗在本國歷史中的位置。

    如何處理和確定高句麗的歷史定位,以上所談分兩步走來進行,實際上也是體現了歷史與現實分開原則的一個方面。以現今國界為基本框架,有區別地將高句麗分別寫入中國歷史和朝鮮半島國家歷史中,是從現實出發的;而在寫入過程中,實事求是地寫清楚高句麗的起源、發展及其與周鄰關系、尤其是與中原政權的關系,則是尊重歷史、從當時歷史實際出發的。這二者之間是不矛盾的,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而且在類似問題處理中具有相應的普遍價值。如果說在具體問題討論時還有分歧和爭議,那是由于多方面情況復雜,也不奇怪,只要大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現實,尊重歷史,意見總會逐步接近的。

    筆者在撰寫本文過程中,學習和吸取了以往很多學者的看法和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該問題涉及理論和歷史方面的問題都比較多,不是一篇文章能說透的,不妥之處,請各位指正。 

    (本文載《吉林大學社科學報》2011年第4期)

    (責編:秦華)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国产精品午夜国产小视频|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 四虎影视精品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毛片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水嫩水嫩| 中文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亚洲理论精品午夜电影| 99re5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噜噜久久国产精品12p|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不卡短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