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生態惡化的空間原因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對策

    趙凌云    常靜2013年04月22日15:59

    摘要: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遇到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時,可以通過調整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的空間配置,實現人類活動與生態承載能力的平衡,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既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時間維度,也具有生產力區域布局的空間維度。當前,中國的環境狀祝是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土開發空間布局高度相關,按照環境承載能力合理配置國上開發空間布局,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空間支撐。

    關鍵詞:生態惡化;生態文明;生態承載力;空間支撐

    一、相關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中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學術界和決策層主要從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現實維度和生態倫理、生態福利代際分配、可持續發展等時間維度尋求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空間層面的研究正在拓展,現有的研究主要從理論層面、歷史層面展開。

    在理論層面,馬克明等研究了一定區域和空間范圍內的生態安全問題,提出景觀生態學、干擾生態學、修復生態學等理論框架。1 俞孔堅等以北京為案例,研究了城市空間范圍內的生態安全問題。他們提出,城市擴張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耕地面積的減少是一對客觀存在的矛盾,解決這對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如何精明地發展,即用最少的環境代價來實現最有效的發展。2 潘玉君等對云南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安全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依據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協調共生理論,以生態足跡計算方法和泰爾指數等區域差距計算方法為工具,對云南省的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生態盈虧及單位GDP的生態足跡等進行了時間序列、空間秩序和動因機制研究,系統研究了云南省1996-2010年中的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生態盈虧及中位GDP的生態足跡等問題。3 邱杜杰等分析區域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動力的來源及其制約因素,試圖構建有利于增強區域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動力的機制。4 黃婷婷等基于生態位理論研究區域工業布局,試圖從生態角度對工業布局的內涵做新的詮釋。5

    在歷史層面,衣保中系統研究了近代以來到當代東北平原黑土開發的生態環境代價。他發現,自清末大規模丈放官荒以來,經過一個世紀的開發,東北平原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巨變,在東北黑土帶形成了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是,黑土開發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突出表現為嚴重的黑土退化、侵蝕和流失,甚至出現荒漠化的趨勢6。筆者和張連輝研究了建國以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與生態環境演變的關系,發現中國的生態破壞與區域非均衡發展格局具有直接的關聯。7 美國學者彭慕蘭則依據生態負擔的空間轉移分析框架,研究了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他認為,之所以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并取得成功,是因為英國將生態負擔轉移到其他國家,得以集中財力和物力推進工業革命。8

    可見,相關文獻主要是研究特定區域內生產力空間布局和生態文明的關系,而側重于一個國家的宏觀層面,特別是如何統籌宏觀生產力布局、宏觀區域格局等空間因素與生態文明 建設的關系的研究,尚有待于全面深化和展開。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對國土開發空間布局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統籌謀劃,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從空間上支撐生態文明建設。這就從實踐層面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空間維度,提出了如何通過空間格局調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

    二 當代中國生態惡化的空間原因

    根據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項目組的研究報告,當前中國的環境狀況是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中國污染排放已超過了環境承載力的兩倍,呈現生態“負債”和生態惡化格局。9 導致這種格局的原因,除了傳統發展戰略、傳統發展方式等宏觀原因以外,還有區域格局、生產力布局和城鄉二元格局等空間原因。

    1.區域非均衡發展與生態惡化

    建國以來,伴隨中國工業化戰略的推進,區域戰略總體上經歷了從均衡開發、非均衡開發到協調開發的演進過程。目前,中國區域發展盡管出現了一些指向協調發展的表現,但總體上看,中國區域發展呈現明顯的差異和非均衡特征,區域的非均衡發展導致各個區域都存在超越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各個區域都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

    首先,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由于自身生態環境脆弱和發展滯后導致的開發保護不足,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建國后到西部大開發之前,西部生態環境就呈現總體惡化趨勢。1998年,全國生態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約占80%。全國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大多數在西部。貴陽、重慶、蘭州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10 西部大開發以來,這種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其次,東部地區生態環境快速惡化。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但是,由于低端化的產業結構和落后的發展方式,生態環境也在快速惡化。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例,根據中國科學院《東南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環境污染狀況及其治理對策建議》的分析,由于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產業結構過重等原因,東南沿海環境污染狀況日趨嚴重。一是水體污染嚴重,地表水體普遍受到嚴重污染;近海海域水體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超標;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區域性水環境問題。二是城市光化學煙霧污染日益加重,大氣污染類型由煤煙烈向汽車尾氣型演變,氮氧化物已成為空氣中要污染物;大氣復合污染、大氣細粒子污染開始出現。三是土壤污染突出,耕地中持久性毒害物質大量積累,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突出。四是生態系統退化,水體生物物種顯著減少乃至消失,漁業資源嚴重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功能衰退;圍海造地使沿海紅樹林、蘆葦等濕地減少。

    第三,中部地區環境污染加速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中部地區的環境污染正從點源污染擴展到面源污染;從工業污染擴展到農業和生活領域的污染;從城市污染擴展到鄉鎮地區的污染,而且‘各種污染復合疊加。由于上游生態環境的破壞,長江、黃河水質不斷惡化,兩岸中小型企業排放的含有汞、鎘 、鉛、鋅、砷等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水,進一步惡化了水質。中部地區開始成為自然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地區。例如,2002年,中部地區受災面積達1208.89萬公頃,占全國受災面積的25.7%。其中洪澇災占面積占全國的43.26%,受災人口占全國的37.5%,直接經濟損失274.71億元,占全國的32.8% ,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的自然災J害構成了對中部崛起和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威脅。

    第四,東北地區環境約束加強。一是由于過度開發,部分資源瀕臨衰竭,多數煤礦已經或瀕臨衰竭;可采森林資源枯竭,森林生態功能嚴重衰退;草地資源退化、沙化和鹽堿化;耕地資源的開發已經飽和,有的地方已經過度開發,土地質量下降。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的水資源呈過度開發態勢。二是工礦城市遺留了嚴重的礦山環境問題,包括開采地的地面沉陷、礦山固體廢棄物的占地、礦山排水的出路問題。三是水質嚴重污染,污染物使河流和部分湖泊、水庫受到污染,進而影響地下水,一些地方影響到土壤以及近海海域。中國工程院發布的《東北地區有關水上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研究》報告顯示,水環境污染已成為東北地區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東北可能陷入無水可用的困境。11

    2.生產力縱向布局與生態惡化

    建國以來,基于資源票賦和地理特征以及推進工業化、國防和改革開放的要求,國家采取生產力縱向布局戰略。“一五”時期,按照沿海和內地兩個縱向地帶配置生產力。“三線建設”時期,將國土縱向分為三線,重點加快三線地區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將國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條縱向經濟帶。新世紀單列出東北地區,成為第四條縱向開發帶。縱向配置生產力,有利于利用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基礎,有利于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先富起來。但是,這種生產力配置模式不僅帶來了區域之間差距的拉大,更重要的是導致了一系列加劇生態問題的后果。

    首先,生產力縱向布局導致先進生產力偏離資源和區位,造成遠距離大規模原燃料輸送,導致原燃料產區的大規模無序的資源開發,加劇環境污染。我國的能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如山西、鄂爾多斯盆地、蒙東、西南、新疆五個區域的煤炭、油氣、水力資源占全國的70%以上,而制造業和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由此形成了長距離、大規模北煤南運、西電東送、北油南運、西氣東輸的能源運輸基本格局。這種格局導致宏觀上的高排放、高能耗、高損耗。

    其次,割斷流域經濟關系,制約大江大河環境治理。中國的大江大河是自西向東橫向布局的;按照流域經濟規律,生產力的布局主要應該采取橫向布局的戰略。由于采取了縱向布局的方式,人為割斷了流域經濟關系,約束了江河上中下游的全面治理。由于缺乏補償機制,上游地區一般缺乏治理的積極性,加上污染治理投入的不足,致使江河水質日趨下降。例如,最近幾年,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沿江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就有170多個,但效果并不明顯。主要原因,一是長江治污責任沒有落實,各地追逐地方利益,治污不力。二是整個流域缺乏一個統一協調的治污機制,處在上游的省市,往往沒有治污積極性,國家的治污投入也有重下游、輕上游的傾向。201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國家水文局2006年2月份的監測資料顯示,長江流域一、二類水體的比例只占31 %,三類水占34%,其余都是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近年來,珠江頻繁發生“咸潮”,即海水倒灌,其所以如此,除了珠江三角洲的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以外,很重要的是珠江中上游地區的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水土流失嚴重,森林涵養水源功能不強,導致珠江水流量日益減少,海水倒灌。12

    第三,為污染轉移留下空間。由于國土開發的縱向布局,造成區域橫向之間的產業梯級差距,形成產業轉移的吸力和拉力,出現了明顯的區域間污染轉移趨勢。東部地區傾向于將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和產品轉移出去,由于發展愿望急切,中西部也樂于承接東部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和高消耗、高排放型產業。近期,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之下,東部地區又開始新一輪產業轉移,“兩高一資”產業成為轉移重點。中西部地區緊盯東部列入關停并轉目錄的產業和企業,以招商引資的名義引進這些被淘汰的產能。浙江省長興縣整治鉛酸蓄電池企業過程中,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云南等地的相關部門聞風而來,競相拋出優惠政策。中西部地區諸多造成環境危害的項目都是從沿海地區引進的。例如,污染甘肅天水水源地的奔馬啤酒廠、造成安徽懷寧鉛污染的博瑞電源有限公司、造成湖南嘉禾鉛污染的騰達公司都是當地招商引進的項目。13

    3.城鄉二元割裂與生態問題

    建國以來,我國形成城鄉二元發展體制和空間布局,改革開放以來,這種體制和格局發生一些改變,但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當前還進一步出現了城鄉生態二元格局。

    首先,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加劇。環境保護部生態司統計數據表明,農村有近3億人喝不上干凈的水;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生活垃圾約1.2億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全國豬、牛、雞三大類畜禽糞便總排放量達 27億多噸,其COD排放量是工業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四川省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5.05%;河南省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調沿線區域的15個市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不足40%,生活污水處理率不到20%;即使在經濟較發達的江蘇,蘇中、蘇北地區建設垃圾轉運站的鄉鎮也不足一半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超過200萬畝。14

    其次,在日益嚴峻的農村環境污染中,工業污染成為主要因素之一,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大有加劇之勢。中國環境規劃院的調查結果表明,城市垃圾日益危害農村環境,工礦污染與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趨勢也在加劇。15 出現生態二元結構,是因為長期以來環境保護是以城市為中心,農村相對薄弱。更重要的是,散布于農村的工業企業產生的點源污染也呈上升趨勢,城市污染則呈現向農村轉移的趨勢。所有這些,使得農村地區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互相交織。

    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對策

    西方發達國家在遇到生態環境空間制約之后,要么通過殖民地拓展生態空間,要么依靠產業鏈條和國際分工,向別的國家轉嫁生態負擔,中國只能通過自身的空間合理布局,優化和拓展生態空間。

    1.推進主體功能區布局,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土空間功能格局

    前文分析表明,國土開發超越生態承載力是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土功能格局,是生態文明空間支撐的核心。與強調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區域布局比較,主體功能區布局是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布局模式。具體而言,一是根據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的理念,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根據不同國土空間的自然屬性確定不同的開發內容。二是區分主體功能的理念。一定國土空間具有多種功能,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在關系全局生態安全的區域,要把保障生態安全作為主體功能,把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產品及加工品作為從屬功能。三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的理念,強調根據資源環境中的短板因素確定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以及適宜的產業結構。四是控制開發強度的理念,強調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有節制地開發,適當控制開發強度、五是調整空間結構的理念,強調把調整空間結構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內涵中,把國土空間開發的著力點從占用土地為主轉到調整和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上來。六是提供生態產品的理念,要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的重要內容,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國上開發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根據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體功能區布局。國務院2010年12月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指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主體功能區是以生態可持續為前提的,是支撐生態文明的空間結構支撐當務之急是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省市自治區層面編制省級規劃;根據《規劃》的要求,調整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方面的政策;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相關規劃中落實《規劃》的具體要求,力爭通過主體功能區布局,到2020年,達到環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態空間不斷擴大、生態系統趨向穩定、生態效能大幅提升的目標,構建支撐生態文明的國土功能布局。

    2.加強國土橫向開發,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國土空間開發結構

    與其他國家的河流多為南北流向不同,中國的大江大河多為東西流向,這為以流域為載體推進國土橫向開發莫定了地理基礎。基于流域的國土橫向開發相對于縱向開發而言,更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首先,流域經濟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航運資源,而航運是各種運輸方式中最為生態的方式。就能耗而言,美國國內水運、一級鐵路、高速公路運輸的能耗比為1:1.65:13.2。德國內河、鐵路、和公路運輸的中位能耗比為1:1.3: 3.2。可見,水運是能耗最低的運輸方式。就土地消耗而言,高速鐵路平均每公里占地4.5公頃,而四車逍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占地10公頃,內河航運則除港口建設需要占用上地外,航逍一般是天然的,不需要占用土地。其次,以流域經濟為載體推進國土橫向開發有利于推進全流域生態保護,通過流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明確不同區段的環保責任,有利于在上下游之間推行生態補償,有利于對河流實行全方位的環境保護。

    根據《全國}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將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在“兩橫三縱”布局中,特別強調了長江經濟帶的橫軸地位。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七區二十三帶”農業布局中,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都是沿江沿河橫向布局的。而“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帶,包括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等也多是橫向布局。可見,國家已經從規劃層面確立以河流、山脈為基本載體的橫向開發布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推進國土開發橫向布局,重點要加快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這是因為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發展橫向主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流域經濟帶。目前,長江經濟帶6省2市土地面積1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4.4%;常住人口4.32億人,占全國的32.5%。長江經濟帶是目前中國生態資源優勢最為明顯的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土質優良,兼有南北農業之利,適宜糧、棉、油等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的栽培,是我國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長江是全國最大的富水區,其水資源占全國的34%,水域面積占全國的40%,地表水總徑流量占全國的57%,水能蘊藏量達2.68億千瓦,可供開發量占全國的53.4%,居全國七大水系之首。長江不僅具有航運、灌溉、水產、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為沿江產業帶建設,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運輸量的重化工業走廊建設提供了穩定的水資源保證。長江經濟帶8省市擁有河道通航里程7.24萬公里,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58.6%。因此,長江經濟帶無論從現有基礎看還是從生態支撐能力看,都應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主軸。

    3.推進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的轉變,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區域經濟單元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形成,但是經濟區劃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政區經濟格局延續下來,與資源環境、自然票賦和市場聯系關聯的經濟區尚未完全形成。這種政區經濟格局導致流域經濟關系的割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含混以及自然資源的浪費,嚴重阻礙生態文明建設。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改變現有的單純的政區經濟格局,形成若干與自然資源票賦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經濟區域,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區域經濟單元。相對于政區經濟而言,區域經濟能夠在更大的范圍采用市場化資源配置手段優化配置資源,并通過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連接起來,因此,是有利于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經濟單元。目前,在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跨行政區的、具有“增長極”的經濟區,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這些經濟區打破原有政區界限,是在產業發展與市場整合基礎上出現的。從建設生態文明角度出發,當代中國迫切需要推進基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區域經濟體系,通過打破行政區界限,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區域范圍內環境保護的整體推進,

    4.促進城鄉一體化,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城鄉一體化環境保護體系

    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村的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同時,農村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的事實則表明,城鄉二元分割的環境保護格局已經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城鄉一體化環境保護體系,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推進。先要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夯實城鄉生態文明同步發展的經濟基礎。其次,阻斷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向農村的轉移,加大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第三,對城鄉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行整合,建立區域范圍內一體化的城鄉環境保護規劃體系、組織體系和實施體系。

    注釋:

    1.馬克明等:《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概念與理論基礎》,《生態學報》2004年第4期。

    2.俞孔堅等:《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北京案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頁。

    3.潘玉君等:《區域生態女全與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云南省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實證研究》(上),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頁。

    4.邱杜杰等:《區域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動力與機制研究》(上),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頁。

    5.黃婷婷等:《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區域工業布局研究——以安徽省省會經濟圈為例》,《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年第5期。

    6.衣保中:《近代以來東北平原黑土開發的生態環境代價》,《吉林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7.趙凌云、張連輝:《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地關系的歷史互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

    8.彭慕蘭:《大分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頁。

    9.李禾:《首份環境戰略研究報告認為我國環境狀況——總體尚未遏制 形勢依然嚴峻》,《科技日報》2011年4月25日。

    10.曾培炎:《西部大開發決策回顧》,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頁。

    11.吳晶晶:《中國工程院報告顯示水污染成為東部地區最大環境問題》,《云南日報》200年3月1日。

    12.孫秀艷:《我國七大水系輕度污染 中東部旱區湖泊水質明顯下降》,《人民日報》2011年6月4日。

    13.岳躍國:《產業大轉移 環境挑戰咋應對?》,《中國環境報》2011年2月25日。

    14.馮永峰:《警惕工礦污染與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光明日報》2009年6月10日。

    15.環保部:《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有加速趨勢》,《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6月4日。

    (責編:秦華)
    久久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女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精品熟女少妇aⅴ免费久久|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国产精品蜜臂在线观看|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66|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国产精品电影网在线好看|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思思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6|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 国产精品videossex白浆|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 久久久g0g0午夜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