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內容簡介
一、篇章結構、基本觀點:
論文標題是:“哲學的人性自覺及其意義——中西馬哲學會通的一個內在性平面”
自黑格爾之后,一種致力于構建可包羅萬象的大全式的體系化的哲學工作已無可能,但是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其時代精神的精華,要構建當今時代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或者說要構建真正有中國特色的可以走向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那么,中、西、馬哲學的會通問題就是一個不可規避的問題。本文嘗試從人性自覺的維度或者用德勒茲式的話說,從人性自覺這樣一個內在性的平面切入中西馬哲學會通這樣一個等同于哲學自身的“混沌”,讓思想沿著這個切面飛掠,希望從中尋找創造新概念、構建新哲學的靈感。
論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標題是:“西方古典哲學的理性自覺”。西方哲學誕生在古希臘,一直到今天,人們公認希臘哲學是歐洲文化的搖籃。按照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說法,普遍的希臘理性精神是歐洲文明的根本,是歐洲文明的標志。這表明在古愛琴海那樣一些小島嶼上,一些小的城邦國家,誕生了影響數千年,甚而影響到我們今天當下中國的希臘哲學。那么,希臘哲學到底有什么特點能夠對人類文明產生如此重大的根本性的影響?從這個追問出發,文章概覽整個西方古典哲學,主要考察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這段哲學史。正是由蘇格拉底所明確標示的理性精神引領了整個西方哲學史。西方古典哲學把理性視為人性的內在規定性。不僅如此,至黑格爾理性甚至被視為世界、宇宙、歷史的內在規定性。歷史證明,正是源自古希臘的這種純粹的普遍的理性精神,創生出了西方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從而成為現代歐洲文明的母體。兩千年以來的西方古典哲學的這種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粹理性精神畢竟以路標或范例的形式表征出人類的精神可能達到的高度,這也是為我們留下的最為寶貴的精神遺產。
第二部分標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德性自覺”。兩千年的西方哲學,作為一種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粹理論,或者說純粹理論態度的思維,純粹思想,實際它表達著一種對人性的理解和自覺。這種人性的理解和自覺在希臘哲學家看來,人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有理性思維,所以去充分實現人的理性思維能力的理論生活就是理想的人生,這就是純粹理論生活的理想。與此相對的,文章認為,中國傳統哲學把德性視為人性的內在規定性。對德性的自覺是作為人而成為人的主要標示。從而希臘哲學家們看到人區別于動物是人有理性,中國哲學家們看到的人區別于動物是人有德性。我們認為這是中西哲學起點上的差異,由此也帶來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與古希臘“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粹理性導致一種關注語言、邏各斯進而關注“純思”的進路不同,在對人性德性的自覺的界定下,中國哲學一開始就采用了一種所謂切己體察的哲學進路。傳統儒家甚至對人性的德性理解中,得出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并且形成了達成這種理想社會秩序的教育途徑。總之,文章認為,中國哲學對于人性的德性自覺向我們標示出人類的德性可能達到的力量和高度;體驗之思作為一種可能的形上之思在現代與后現代糾纏的語境中可能會為我們打開新的視域;德性的生活范式也會為我們今天追問生活意義問題提供某種生存論意義上的解答。
第三部分標題是:“馬克思和后現代主義的社會性自覺”。文章認為,西方哲學到黑格爾達致頂峰,黑格爾把希臘哲學所開啟的為學術而學術的純粹理論態度推向了極致。他把既不是為實用的功利目的的思想,也不是包含感性經驗的純粹思想,加以思辨邏輯的把握,這可以看作是希臘哲學的完成。從解釋世界來看,黑格爾哲學已經盡善盡美,窮盡了能夠想到的方方面面。但僅僅用思想來把握世界,不管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如何準確,如何深奧,但是終究不能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要讓哲學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就必須讓黑格爾哲學成為現實,也就是改變世界。為什么要改變世界呢?因為馬克思已經有了對人的人性的新的理論自覺,這就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的那一段話,“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擴展開說,到馬克思以至到今天的西方的各種后現代主義哲學,他們對人的理解:人確實是有驚訝好奇、有理論思維能力,也得承認人有區別于動物的道德能力,這些都是對人的基本規定。但是馬克思已經看到,人的理性、人的德性首先是社會性,是歷史性的。沒有一個純粹的脫離歷史、脫離社會的純粹理性,也沒有一個脫離歷史脫離社會的純粹德性。道德理性也好,理論理性也好,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馬克思的這樣一個看法,后來引向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只有通過改變世界改變現存的社會關系才能做到。所以對人性的自覺,并不再是一個純粹理性能力的實現,也不再是純粹德性的培育和發展,而是社會批判。文章認為,正是基于對人性的如此理解,福柯著重批判了無處不在的各種微觀權力,特別是社會文化中所形成的那種無形的文化建構所帶來的這種權威和權力。德里達則發展了一種非常精巧的拆解主義,他拆解一切指向意義統一性的源頭。德里達藉此看到了一種語言的這種暴力,德勒茲看到現代工業化社會對人們的欲望的控制和配置。后形而上學,或后現代主義哲學教給我們的是對這種控制,對這樣一種規訓的敏感和反思批判。
第四部分是結語。文章認為,在今天這個據說是后形而上學時代,我們仍要對哲學和哲學史保持敬意。西方古典哲學對人性的理性自覺,中國傳統哲學對人性的德性自覺,馬克思和后現代哲學對人性的社會性自覺,等等,既都有自然人性的客觀依據,也都是自覺判斷,規劃和引導人類文明的希望和理想。從一種文化演進和文化教養的觀點看,充滿異質性、對抗性的各派哲學百川歸海,共同指向人類更好生活的理想。從馬克思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說,自覺到理論理性的神奇和高貴,我們就有可能成為配得上人間高上之物的思想家;自覺到道德理性的純潔和高尚,我們就有可能真誠地踐履篤行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自覺到社會性的強制和壓抑,我們就有可能成為敏銳的批判家、革命家。總之,哲學是人性的自覺,哲學引導我們更深刻地體驗我們的本性,更全面地發展我們豐富的人性。
二、主要創新和學術價值:
本文的主要創新點主要在于,一是,在人性自覺這樣一個視角下充分肯定了傳統哲學的價值意義,使人們在今天這個據說是后形而上學時代,仍要對哲學和哲學史(無論是西方哲學史還是中國哲學史)保持敬意,也打開了理解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一個新的視角。二是,為中西馬哲學的會通找到了人性自覺這樣一個內在性平面。無論是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說到底都是對人自身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人之應是”的終極的理想。在人性自覺這一層面,中西馬哲學可以展開充分的對話,為人們帶來了自我理解的觀念框架。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哲學,它的人性理解也引導和規范各民族文化達到崇高的地步
三、學術影響或社會效益等
本文自在《長白學刊》2011年第1期發表以來受到學界廣泛的關注和相應的好評。先后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2011年第12期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