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及其深刻啟示

    汪信硯2013年04月22日16:52

    [摘 要] 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聯系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堅持普遍與特殊相結合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這三者構成的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是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在今天,要破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迷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繼續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潮,我們就應該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復歸于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

    [關鍵詞] 李達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范式 啟示

    李達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杰出代表,人們公認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中是最為突出的?疾炖钸_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能夠使我們從總體上把握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根本特點,對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今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著重重迷局的情況下,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能夠給予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孫正聿教授曾把建國以來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以前(即建國以后的前30年)的教科書哲學、20世紀80年代的教科書改革哲學和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后教科書哲學 。他認為,與這三個階段相適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經了三種不同的范式,即教科書范式、教科書改革范式和后教科書范式 。孫正聿教授的這一概括,為我們考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提供了一個有啟發意義的分析框架。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拓展視域,對整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史作一全面考察,我們就會發現,李達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實際上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最早開創者,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體現出一種與建國以后各個時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都截然不同的范式,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梢哉f,正是這種研究范式的不同,造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李達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大差異。

    李達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是在近代中華民族危機深重、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西方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未果的情況下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勵而自覺選擇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五四運動以后,他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傳播和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不具備一些人在攻擊和詆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時所說的那種與主流意識形態“共謀”的社會政治環境,而且還面臨著反動勢力的重重阻撓,甚至在白色恐怖下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例如,1927年,李達就曾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通緝,其罪名是:“著名共首,曾充大學教授,著有《現代社會學》,宣傳赤化甚力!本褪窃谶@樣的困難情況下,他們憑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范式,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巨大的理論生命力,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最初只是從西方傳入的諸多哲學中的一種變成了現代中國哲學的主潮,使其成為人們在人文社會科學和其他各個領域中觀察和研究問題時自覺運用的方法論,由此重塑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建國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有了根本不同的社會政治條件。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上升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與此相適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受到積極鼓勵并獲得了多方面的條件保障。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獲得有利的外部社會政治環境的同時卻逐漸淡忘了李達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所開創的那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孫正聿教授所說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先后經歷的教科書范式、教科書改革范式和后教科書范式,實際上都這樣那樣地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 ,其結果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越來越疏離中國的現實,并因此而越來越受到現實生活的漠視。今天,盡管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屬于主流的意識形態,盡管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水平和研究成就遠遠超越了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界實際上卻越來越邊緣化。90年代以來,按照孫正聿教授的說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入了“后教科書范式”時期。在我看來,所謂“后教科書范式”實際上也就是不再有任何統一的研究范式。在這一時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人們的理論興趣日益泛化,缺乏共同的理論目標、“問題意識”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人們的研究路徑和方法也出現了嚴重分化,整體上日益陷入對各種不同的具體理論問題的無原則的議論和各說各話、自娛自爽的狀態。因此,雖然一些人自認為90年代以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最繁榮、成就最突出的時期,但除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這個學術圈子以外實際上鮮有人關注這些所謂的成就。即使是在中國哲學界,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事實上是現代中國哲學的主潮,但在今天,甚至連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哲學或現代中國哲學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質疑。例如,一些中國哲學學科和西方哲學學科的研究者都經常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歸屬于西方哲學的看法,按照這種看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不并屬于中國哲學或中國現代哲學。時下中國哲學界仍有幾份時髦色彩的“中、西、馬對話”或“打通中、西、馬”的話語方式,就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視作互為他者而言,實際上也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哲學或現代中國哲學的合法性。

    今天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重重迷局,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界日益邊緣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現代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危機的出現等等,主要是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偏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而招致的。例如,一些人之所以斷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應該歸屬于西方哲學的范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確實越來越像一般意義上的西方哲學研究。而要走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目前面臨的這些迷局,我們應當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的開創者即李達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那里去,特別是具體地考察李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對于這一范式的實踐,從中獲取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思想資源。

    “范式”作為一個標示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的概念是由科學哲學家庫恩最先使用并加以明確界定的。庫恩認為,范式是共同體成員們借以指導其研究活動的“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它“決定了什么樣的問題有待解決”,“規定了一個研究領域的合理問題和方法” ,并由此必然形成一種連貫的學術傳統。不過,當我們把庫恩的范式概念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時,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釋存在著很大的空間,我們也不必完全按照庫恩對這一概念的規定來使用它。事實上,在近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有人將其視為包含著某種基本范疇和核心理念的概念框架,也有人把它理解為一套信念、規則和標準。在我看來,作為一個哲學方法論概念,范式主要是指哲學研究的目標、路徑和方法,其中,研究目標體現了研究者的信念和核心理念并決定著研究者對有關范疇和評價標準的選擇;哲學研究范式就是哲學研究的目標、路徑和方法的統一。與此相應,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

    一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李達不是為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他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中國,即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梢哉f,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構成了李達哲學探索一以貫之的目標和主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李達積極向國內傳播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并對當時中國思想界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深刻批判。1923年,他在《馬克思學說與中國》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學說之在中國,已是由介紹的時期而進到實行的時期了”,中國共產黨應該而且完全可以應用馬克思學說改造中國社會 。正是基于這一理論自覺,李達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與對中國社會的改造緊密結合起來。即使在一些純哲學著作中,李達也總是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探索落實到對中國問題的理解和解答上來。例如,他于1926年出版的《現代社會學》被學界視為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標志性成果,而作者在該書序言中自述其寫作目的時說:“馬克思固未嘗著述社會學,亦未嘗以社會學者自稱,然其所創之唯物史觀學說,其在社會學上之價值,實可謂空前絕后。彼不僅發現社會組織之核心,且能明示社會進化之方向,提供社會改造之方針,其貢獻之功實有不可磨滅者! 故此,“特采唯物史觀學說為根據,編著此書,雖取材不宏、擇焉不精之弊殆所不免,然對于斯學之體系,自信已略具規模,學者茍循此以求之,必了然于國計民生之根本,洞悉其癥結之所在,更進而改造之不難也! 該書對唯物史觀的闡釋,最后落腳到帝國主義時代的世界革命與中國革命問題,對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任務、動力、對象、領導者和歸趨等問題作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他于1929年出版的《社會之基礎知識》是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專著,而其最后一章專門探討了“中國的出路”問題,其最終結論則是:“只有民眾起來打倒帝國主義,鏟除封建遺物,樹立民眾政權,建設國家資本,解決土地問題,以求實現真正自由平等的新社會! 他于1935年首次印行的《社會學大綱》,被毛澤東稱為“中國人寫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但他寫作這部著作的初衷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中國社會的特殊發展規律,幫助中國人民科學地分析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認清中國革命的道路,而不只是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本身。

    二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為了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李達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聯系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廣泛地拓展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并由此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綜合理論創新,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和整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一位少有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李達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講世界觀、方法論的,應當是各門科學中的首席科學,對一切科學和各項工作都有指導作用。” 為此,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中,在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化思想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例如,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經濟學,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大綱》和中國第一部研究馬克思主義貨幣理論的著作《貨幣學概論》,并獨樹一幟地提出了 “廣義經濟學”的主張。他說:“歷史唯物論指導經濟學去研究各種社會經濟構造的各種歷史的特殊發展法則(廣義經濟學),研究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構造的特殊發展法則,克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唯心論的見解! “我主張廣義經濟學,除了研究歷史上各種順序發展的經濟形態以外,還必須研究中國經濟。只有這樣的研究,才能理解經濟進化的一般原理在具體的中國經濟狀況中所顯現的特殊的姿態,特殊的特征,才能得到具體的經濟理論,才能知道中國經濟的來蹤和去跡! 他對唯物史觀的傳播和研究,直接促成了20世紀30、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形成;他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用唯物史觀系統研究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著作《中國產業革命概觀》,并在史學界最早提出了按經濟形態劃分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主張,對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他1935年首次印行的《社會進化史》是中國第一部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寫作的世界通史。他寫作了中國第一部闡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著作《民族問題》,該書提出的關于民族團結和建立廣泛的國際聯合戰線的思想為后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他寫作了中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法學著作即《法理學大綱》,以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為思想方法對歷史上各種有代表性的法學流派和觀點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批判,對各種法學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考察,成為“我國最早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法學的一位拓荒者和帶路人” 。他還從眾多方面對婦女解放問題進行了探討,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三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根本方法是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方法。在這里,“普遍”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殊”則是中國社會的“特殊姿態”。因此,李達所堅持和運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法。

    李達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定位于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并不意味著他不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建設,但他強調要“建立普遍與特殊之統一的理論”。為此,一方面,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了精深的研究,甚至在30年代中期就明確地主張和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論”。另一方面,他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對中國社會的“特殊姿態”作了精深的研究。例如,他系統地研究了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通過這種研究,他在中國思想界最先明確把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概括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社會”,并由此精辟地闡明了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主義;也是基于這一研究,他在建國后多方面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規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早探索者之一。正因為有了上述兩方面的基礎,所以李達能夠高超地運用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方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展創造性的研究。他的《現代社會學》、《社會學大綱》、《唯物辯證法大綱》等重要哲學著作都既達到了極高的理論成就,又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例如,《現代社會學》是“中國人自己寫的最早的一部聯系中國革命實際系統論述唯物史觀的專著” ,代表著當時中國唯物史觀研究的最高水平,被人們譽為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標志性成果;《社會學大綱》是中國學者自己撰著的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首部著作,它針對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了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和創造性的闡釋;《唯物辯證法大綱》則不僅進一步強化了《社會學大綱》原有的諸多理論特色,而且深刻地總結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精辟地闡述了毛澤東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貢獻。其中,《社會學大綱》和《唯物辯證法大綱》即使都被當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來看,也都屬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名著,并且都不存在蘇聯模式的哲學教科書普遍具有的那種片面性。

    總之,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聯系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堅持普遍與特殊相結合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這三者構成的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就是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遵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其實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共有范式,只不過這一范式在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展現得最為充分而已。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范式,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實際上是以李達為代表的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共同開創的范式。

    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極其寶貴的思想資源,對于我們破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目前面臨的迷局、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啟示。

    首先,要破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迷局,我們就應該像李達那樣確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

    李達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定位于改造中國即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體現了李達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的深刻理解。與以往只是這樣那樣地“解釋世界”的哲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的哲學,是“改造世界”的哲學。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原本也不是為了研究哲學而研究哲學,他們研究哲學問題并由此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改造世界”,即探索人類解放道路、回答“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誠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提供精神武器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但是,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具有徹底革命性的階級,并且是一個“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真正同整個資產階級的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 ;無產階級只有徹底砸碎資產階級的舊世界,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無產階級的解放實際上就是整個人類的解放,無產階級革命就是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必由之路;而這條人類解放道路所通達的方向,則是《共產黨宣言》所指明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人類解放道路的探索和對于 “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的回答。顯然,李達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的定位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李達所設定的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目標,不過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追求的探索人類解放道路、回答“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的理論目標在中國的具體化。

    李達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定位于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定位于探索中國道路。既然李達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目標的定位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目標在中國的具體化,那么,探索“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亦即探索中國道路就應該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主題。當然,探索中國道路這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主要是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要探索的則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道路。馬克思曾經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李達和其他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正是因為準確地抓緊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時代大問題,致力于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充分地適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中國社會的迫切需要,所以才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巨大的理論生命力,并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終成為現代中國哲學的主潮。今天,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哲學、使其繼續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潮,要消解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日益邊緣化的狀況,就應該像李達那樣,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定位于探索中國道路,努力回答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其次,要破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迷局,我們也應該高度重視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

    正如前述,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聯系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廣泛拓展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是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路徑的根本特點,是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整體性研究,它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各個理論領域之間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又突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中的核心和基礎地位。李達的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路徑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時的研究路徑也是一致的。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而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足跡遍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甚至還包括自然科學的一些領域。在評價馬克思的理論貢獻時,恩格斯說,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其實,不獨馬克思是這樣,恩格斯也是如此。問題的關鍵在于,所有這些研究領域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并不是分列的和彼此隔離的,而是內在地關聯在一起的。他們的一些重要哲學思想和哲學觀點往往是在研究各種經濟的、政治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自然科學的問題時闡發的。例如,《資本論》既是馬克思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也是馬克思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因此,馬克思主義原本就是一個內在地融匯著馬克思、恩格斯在各門學科中的研究成果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本就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聯系基礎上的,或者說,馬克思、恩格斯早已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廣泛拓展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梢哉f,正是通過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中對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方面的深入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才能夠指明人類解放的道路、回答“人類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同樣,也正是由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廣泛拓展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所以李達才能正確地指明“中國的出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例如,如果沒有在唯物史的指導下對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深刻研究,李達要認清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由此得出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的正確結論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天看來,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顯然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唯一路徑。但是,要探索中國道路、回答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僅靠抽象的哲學思辯肯定是無濟于事的,關鍵還在于像李達那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各門人類社會科學的研究結合起來,亦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廣泛拓展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對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考察。因此,我認為,對于迫切需要走出目前所面臨的重重迷局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與人們通常所謂的“打通中、西、馬”相比較,打破馬克思主義理論各個領域之間的壁壘、像李達那樣注重開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可能是更為重要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經常有人以哲學研究只能“以哲學的方式”來回應其所面對的問題為由替那種丟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傳統、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各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有關系的做法作辯護,仍然醉心于從概念到概念、從范疇到范疇的純邏輯推演,甚而希求用現代西方哲學的概念和范疇體系徹底重釋或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決不可能把人們導向探索中國道路、回答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它只會進一步加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邊緣化。

    再次,要破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迷局,我們還應該像李達那樣堅持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李達所堅持和運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是普遍與特殊相結合,亦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這正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具體內涵。因此,在李達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總體范式,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根本方法。這樣一種研究方法,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地指明了人類解放的道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的方向,但它并沒有也不可能具體地解決各個民族和國家應該走什么道路的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一貫都反對把他們的理論當成教義、教條或現成的公式并“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 ,要求人們把他們的理論與各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強調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特殊歷史環境來探尋自己的發展道路。馬克思在談到東方國家社會發展道路問題時,明確反對把他“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反對那種認為“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的看法 ,強調“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境” 。恩格斯也曾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可見,李達所堅持和運用的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本身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一貫倡導的方法。也正是因為堅持和運用了這一方法,所以李達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堅持普遍與特殊相結合亦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決不僅僅只是單純地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按照毛澤東的界定,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個基本的維度:一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即“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 ;二是“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 ,即通過研究中國的具體實際而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 。與此相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既包括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中國的特性”,也包括通過對中國的具體實際的研究而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而由此建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對于中國道路的探索和對于“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大問題的回答,作為李達所說的“普遍與特殊之統一的理論”,必然既“是中國的東西,又是完全馬克思主義的東西” 。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建設,包括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及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新成果的研究等等,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哲學,要避免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淪為一般意義上的西方哲學研究,特別是要探索中國道路、回答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我們仍然應該像李達那樣堅持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方法,始終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實際來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包括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近年來,中國學界經常有人提出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的問題。在我看來,如果這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是可能的話,那么,它就只能是李達所說的那種“普遍與特殊之統一的理論”,只不過它應該是當代中國條件下的“普遍與特殊之統一的理論”。

    綜上所述,要破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迷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繼續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潮,我們就應該像李達那樣確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目標并高度重視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徑和方法,就應該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復歸于以李達為代表的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共同開創并在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得到充分展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

    (作者簡介:汪信硯,男,1961年9月生,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秦華)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AV免费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老司机69精品成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经典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视频精品视频人人一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