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體育項目志(負責少數民族部分)”(10&ZD129)自2010年12月立項以來,得到了全國社科規劃辦、湖南省社科規劃辦、吉首大學科技處、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前期研究工作按照原定設計方案順利進行。前期研究工作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中后期研究工作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追求細節,嚴謹設計夯基礎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廣袤大地,并在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文化。為了保障研究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嚴謹性、科學性,項目首席專家白晉湘教授組織各子課題負責人進行了分組討論,決定從華北、西南、東北、西北、華南、華中、華東、港澳臺等8個地域對少數民族的古代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得到了湖南省社科規劃辦的肯定和支持。2011年6月,經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批準,由西藏大學丁玲輝教授主持的“西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志(11ZDB42)”,內蒙古師范大學高娃教授主持的“東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志(11ZDB43)”,新疆師范大學龐輝博士主持的“西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志(11ZDB44)”等, 8個子課題被列為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課題組還組織了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體育學等相關學科專家,對研究設計的原則、研究設計的范圍、研究設計的內容、研究設計的要求等細節部分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制定和實施了“中國古代體育(負責少數民族部分)”的項目篩選、項目范例、寫作要求、階段安排等實施細則,總體方案的嚴謹設計為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夯實了基礎。
二、腳踏實地,扎根田野出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使課題組年輕成員能增強研究方法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由課題組龍佩林教授負責,組織本領域相關專家,對課題組年輕成員進行了歷史文獻檢索、田野實地調查、文字文物對比等研究方法的培訓工作。2011年6月,項目首席專家白晉湘教授主持完成的“全球化時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研究”獲國家體育總局“十一五”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課題組主要成員劉少英教授、張天成教授也分別獲得國家體育總局“十一五”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為本課題的理論、實證研究提供了豐富經驗。2011年7月-8月,課題組成員利用時間比較充裕的暑假,分組深入到西藏、青海、甘肅、貴州、云南、臺灣等少數民族地區,對原生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實地考察,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調研資料,逐漸形成了初步的前期調研報告。
三、集思廣益,多次研討促進步
集思廣益,是課題研究的基本原則,也是成果創新發展的靈魂。9月4日,“中國古代體育項目志(負責少數民族部分)”課題研討會第一次會議,在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順利召開。會議由項目首席專家白晉湘教授主持,劉少英教授、龍佩林教授、張天成教授、吳湘軍教授及其他十七名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本次會議。課題組成員就自己的前期研究進展情況作了總結匯報,白晉湘教授希望課題組所有成員借助本次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的研究平臺,積極努力地鉆研理論知識,擴展研究的視野和深度,并承諾一定盡力為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或創造條件。會議期間,課題組成員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手段、圖片處理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探討。9月15日,“中國古代體育項目志(負責少數民族部分)”課題研討會第二次會議,如期按時舉行。項目首席專家白晉湘教授對課題前期研究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并針對原始資料的收集、調研過程的困難等相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經驗與解決的辦法。課題組專家也針對前期研究工作的完成情況、存在的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現場給予了解答,對部分需要進一步商討的問題進行了記錄。
四、定期總結,積累經驗覓真知
“中國古代體育項目志(負責少數民族部分)”課題組,通過前期研究工作的開展和2次課題研討會的召開,對課題研究的整體情況有了比較清晰了解和把握。同時,通過前期工作的經驗總結,也發現了歷史文獻資料的缺乏,實地調查比較困難,研究范式不統一,個別成員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等問題。最后,白晉湘教授指出,希望各位課題參與人員抓住這次研究機會認真鉆研,不斷累積,擴寬知識面,增加知識的厚度,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明確提出了下一階段具體檢查驗收的時間和要求。課題組成員也分別談了個人的研究體會與心得,希望借助本次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的研究平臺,提升自身科學研究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中國古代體育項目志(負責少數民族部分)”課題組
2011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