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我們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11&ZD145)系于2011年10月25日正式下達,為時已經一年。一年來,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本課題組主要工作體現于三個方面,下面做簡要小結。
一、推動課題研究的專項工作
主要是六個方面:(1)課題如期開題。課題組于2011年11月舉行了正式開題論證會議,敦請國內有關專家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出咨詢性建議。(2)根據需要舉行小型研討會。本年度先后召開了四次專題會議。(3)建立研究簡報制度,做到每次會議與每項大的工作均編有專門簡報抄報有關部門,目前已經簡報6期。(4)加強課題宣傳。在國內《財務與會計》和“中國會計學會網站”等近20家主流專業媒體上發布課題信息。(5)建立專門的課題宣傳窗口。在“會計史研究網站”下專門設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有專門主頁(http://202.114.224.27/kjs/yjdt/skzd/),及時報道課題的最新動態。(6)啟動課題的對外交流工作。本年度先后接受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學資深教授Richard Macve和該院經濟史學系教授馬德斌的訪問交流。此外,課題組成員之一的宋麗夢博士還于2012年7月17~19日,受邀參加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商學院(Newcastle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召開的、由世界會計史學家學會(Academy of Accounting Historians)舉辦的第十三屆世界會計史學家大會(The 13th World Congress of Accounting Historians)并在大會上宣讀論文《中國固有簿記由單式向復式的演化:為什么在明朝晚期?》(The Chinese indigenous bookkeeping evolution from single entry to double entry: wh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二、課題子課題研究進展工作
本課題所屬三個分支課題組在課題總體研究框架指引下,結合其具體研究內容,踏實、認真、負責并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研究工作,相繼取得一定的進展。現將各分支課題組進展情況及總課題的基本情況進行簡要小結。
(一)第1子題——《中國會計通史》課題組
由郭道揚教授主持的《中國會計通史》課題研究組,在一年來的研究過程中,其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并不斷地提供相應的信息與最新資料,進展順利。根據研究計劃,本課題已經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務的時間規劃,并具體到每一時段的工作任務。目前,正依據研究計劃的安排,有序推進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突破性成果。由郭道揚教授主筆的子課題核心成果(也是總課題核心成果)《中國會計通史》的寫作進展如下:
《中國會計通史》第一篇。本篇第一章“中國的原始計量記錄時代”研究有進一步突破,考古成果中的史實使這部分研究有很大進展:(1)調整了中國原始公社制時代的劃期。(2)進一步證實確認了中國人的會計歷史起點,闡明了起點之際的會計思想與行為在維護與保障中國人生存與發展方面的輝煌歷史貢獻。(3)充實了對中國原始會計文化的考證,理順了原始會計文化演進的歷史脈絡。
《中國會計通史》第二篇。本篇中有關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會計已完成三稿,處于定稿狀態。這一篇的研究突破主要體現于:(1)基本上解決了中國原始計量記錄時代的會計與文明時代初期會計的對接問題,對中國夏朝時期的會計研究有新證與新的進展。(2)對甲骨文與金文中的會計考證有新進展。(3)對“會計”命名的起源的考證又發現新的史據,對中國古代會計文化發展的研究有新突破。(4)對西周會計史有進一步充實,突出體現在財政、會計思想發展方面。(5)對春秋時期會計發展研究有突破,解決了春秋與戰國會計相關聯研究的問題,解決了其中關于財計變革問題研究的疑難點。
第三,《中國會計通史》第三篇。本篇中有關戰國、秦代與西漢會計研究取得顯著成效,有如下新的發現:(1)對戰國時期中國會計法律制度變革研究有新的突破,在會計方法體系構建方面有新進展。(2)對秦朝的會計研究有重大突破,可以充分證據證實“四柱結算法”產生應用于秦代,這一研究成果已得到考古專家確認,由此又進一步改寫了中國乃至東方會計發展史。(3)對秦漢以來中國法典式會計制度研究有很大突破,通過研究確立了中國古代會計法律制度建設在世界上的先進地位。(4)對西漢會計研究有進一步突破,在財政組織制度方面,分清與理順了中國古代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的歷史路徑。(5)對中國古代“上計制度”與“上計簿”編制方法、“與計偕”制度,以及財計監察制度的研究有進一步突破,通過研究可以確認,中國古代的會計方法體系至秦朝、兩漢以來的變化為之一新。(6)對西漢時期民間會計發展的研究有新的進展,進一步闡明了中式收付記賬制度與方法發展的歷史起點與歷史成因。(7)在中國古代數學、統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史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8)闡明了從西漢至東漢,在財計組織體制變化方面呈漸進式狀況的原因。重點研究了東漢尚書省的實質性變化,對后世行政組織體制、財計組織體制所產生的決定性影響。
第四,《中國會計通史》第四篇。本篇中有關“三國、兩晉南北朝會計”研究的重大突破與進展如下:(1)闡明“三省六部制”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歷史經歷,尤其是其中對度支部與比部形成的歷史沿革及其原因,考證清楚,并做出了明確的結論,解決了會計史研究中的一大疑難問題。(2)系統考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會計制度與會計文明在特殊政治經濟環境下的融合問題,以充分的考古證據,攻克了會計史中的一系列難關,研究具有突破性進展,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已把《中國會計通史》真正寫成了“中華民族會計發展史”。(3)既解決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會計史的貫穿問題,也解決了這個時期對隋唐宋會計發展所形成的影響,突出了中國會計發展史研究的邏輯性、關聯性及其基本運行規律。(4)通過系統考證,對這個時期會計報告制度在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演進狀況、歷史成就及其運行規律,考證做出了科學的研究結論。尤其是其中突破了三國時期這個研究難點,分清了兩晉會計演變中的歷史性轉變關系,填補了南北朝時期會計的空白,使研究從以往的斷斷續續走向系統。(5)闡明了中國會計載體由簡牘時代向紙張應用時代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歷史證據,澄清了以往積累下來的疑難問題,揭開了這個時期會計發展的神秘面紗,解決了會計史研究中的斷層。(6)闡明中國寺院經濟與會計的歷史起點,揭示了中國早期寺院會計發展中的種種問題,解決了它的連續、系統研究問題。(7)考證清楚了中國“會計體”數碼中十個數字的歷史成因、演變與應用過程,填補中國會計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點,澄清了歷史研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8)在考證中,首次引用一批及其珍貴的圖片,特別是十分難見的彩圖,不僅使書稿達到了圖文并茂,而且也提高了研究的證據力,在會計史研究中史無前例。
(二)第2子題——《中國會計史教程》課題組
課題組計劃每章3萬字左右(除第三章計劃6萬字左右外),全書總篇幅控制在40萬字以內,各個章節的主要內容如下:
導言。主要內容包括指導思想與研究價值、研究對象、研究體系和研究方法等。
第1章——中國的原始計量記錄時代。主要內容包括研究人類會計思想的歷史起點和中國會計的起源,揭示中國原始計量記錄時代的運行規律;
第2章——中國奴隸制時代的會計。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原始計量記錄時代的會計與文明時代初期會計的對接問題;會計相關概念的考證進展;奴隸制時代會計組織制度、法律制度的演進過程和相應的財計變革。
第3章——中國封建制時代的會計。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會計的對接問題,中國封建制時代會計組織制度和相關法律制度的光輝歷史成就、影響與運行規律,寫作過程中注意把握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第4章——中式會計的方法體系。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單式與復式會計制度支配下的方法體系建設成就及其世界性影響,確定中國會計發展的里程碑。寫作過程要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和成果。
第5章——中國固有復式簿記。其主要內容包括研究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結帳原理與方法演進史;重點研究中國的“龍門帳”原理及其操作,編制相關古帳操作習題;重點研究中國的“四腳帳”原理及其操作,編制相關古帳操作習題;對中國固有復式簿記制度與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寫作過程中要突出環境分析,重在研究規律,闡述清楚中國近代中國會計落后的原因。
第6章——中式會計的改良與改革。研究中以中國民間會計發展為主線,探討中式會計如何改革或改良,以及中式會計改革與改良的規律。寫作過程中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更新,包括去四川鹽津等地重新調研當地的龍門賬和四腳賬等。
第7章——國民政府的會計。研究重點放在近代中國改良與改革會計之爭方面,用史實客觀公正評價當時中國愛國知識分子分別從歐美與日本留學歸來,在改良、改革中式會計中的歷史貢獻和作用,揭示其對新中國會計史研究具有的先導性和啟示性作用,體現中國會計發展史的傳承性。
第8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會計(上,1949-1987年11月)。重點闡明革命根據地與解放區時期會計發展;突出研究毛澤東的會計思想與理論;公正評價計劃經濟時期的會計成就。
第9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會計(下,1987年12月-2009年)。主要內容包括總結中國會計、審計和財務三十年來改革的歷史成就與貢獻,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會計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歷史地位。
第10章——中國會計思想史。主要內容包括先秦諸子的會計思想;中國古代理財家的會計思想;清代會計思想的轉折性發展變化(包括洋務運動,中式會計改良與改革的思想基礎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會計思想等。
(三)第3子題——《中外會計史比較研究》課題組
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源,課題組計劃每章3萬字左右,全書總篇幅控制在40萬字以內,各個章節的主要內容如下:
導論。主要內容包括指導思想與研究價值、研究對象、研究體系和研究方法等。
第1章——中外遠古會計文化史比較研究。主要內容包括考證、認定和闡明原始計量記錄制度、方法與文化在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作用,對會計本質進行歷史性定位。
第2章——文明古國與中世紀會計史比較研究。主要內容包括考證中國古代會計在文明古國會計中的重要地位及其重要貢獻,闡明各文明古國會計的特點及其共性方面,分析研究文明古國各自的貢獻,以及文明古國會計對世界會計史發展的影響。
第3章——會計法律制度史比較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歷史發展關鍵時期(時點)的比較,要突出重點內容,注重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史的歷史進程與成果。
第4章——會計組織制度史比較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會計組織制度史的歷史進程與成果比較。研究中注意,東方以中國為主體,西方以兩大法系國家為主體。
第5章——會計方法體系演進史比較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單式簿記是一種會計記錄制度;單式簿記如何向復式簿記轉化;單式簿記的態勢比較;單式簿記的方法體系如何構成,如何為復式簿記發展奠定基礎。
第6章——會計報告體系發展史比較研究。寫作內容包含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部分。
第7章——會計理論體系演進史比較研究。研究內容側重于近代和現代,要分析批評西方會計思想中的落后層面,借鑒其合理的內容和研究結論,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先進會計思想與理念。
第8章——會計教育發展史比較研究。研究內容側重于近代和現代,從大會計方位比較問題的思考:揭示會計、審計與財務管理其各自的歷史運行規律,尋求改革路徑,其研究落腳點在于確立中國會計、審計與財務管理改革及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等
第9章——經濟全球化下的會計發展趨勢研究。研究內容不僅僅是法律制度層面,還應有思想、理論層面,以及以計算機會計為主導的會計方法與技術層面,未來會計學可研究問題提要;應明確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揭示全球化過程中會計的本質性問題前提下,中國會計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的歷史軌跡,并以全球性會計準則建設為例展開實證與史證相結合的分析研究。
第10章——會計思想史比較研究舉要。重點是中外對比,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思想的形成環境與基礎,會計思想的構成內容比較(包括:會計研究方法論;會計哲理、會計文化、會計倫理與道德;會計責任與受托責任、會計組織控制、會計立法控制;會計權益觀、會計環境觀、綠色會計控制觀、會計發展趨勢觀、會計技術科學觀、會計學科融合觀;會計名人會計思想、馬恩列毛的會計思想、古代先賢的會計思想等)。
三、課題相關的學術活動和成果
完成一項課題相關成果——國家級精品視頻《全球會計通史》公開課的錄制工作。以重大課題為依托,于2012年3月1日申報了《全球會計通史》精品視頻公開課,于3月8日通過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內評審;4月28日,根據教育部《關于啟動2012年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52號)文件,經嚴格評審,《全球會計通史》榜上有名。該公開課以重大課題首席專家郭道揚教授為總負責人,課題核心研究成員許家林教授、康均副教授、宋麗夢副教授、冉明東副教授、李燕媛博士為本次精品視頻公開課的主要參與人,對會計的起源、中外會計概念演進比較研究、會計組織制度史、會計法律制度史、古代審計與經濟監察制度史、世界單式簿記史、世界復式簿記史、世界成本會計史、全球現代會計史、會計思想史等會計史重大問題分十二個專題予以講授。2012年7月,已經完成該精品視頻課程錄相的全部錄制工作。
《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課題組
首席專家:郭道揚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