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平
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夢具有深厚的價值內蘊,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中國夢價值內蘊的具體體現。這其中,誠信與文明尤為重要。這是因為,要實現中國夢的共建共享,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需要越來越富足的生活,也需要有越來越誠信的道德;不僅需要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也需要文明素養的全面提升。為此,倡導誠信與文明,便成為共建共享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價值基石。
“誠信”的中國夢:中國道路的價值升華
古代中國是高度重視誠信價值的信用之邦。幾千年來居于國家精神統治地位的儒家將“人無信不立”作為“仁”學的五端(仁、義、禮、智、信)之一,要求全社會成員加以奉守;不僅把“信守諾言”作為君子的良好操守,更把“取信于民”作為國家統治的民本根基。而現代化在促進社會轉型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使社會遭遇了道德失范和秩序真空的困境,導致誠信缺失。這與實現中國夢的美好追求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中國夢憧憬的現代化社會不僅是物質豐裕的社會,更是誠信善治的社會。人民群眾迫切期待生活在一個沒有欺詐、沒有假冒偽劣、誠實相親、信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一旦誠信闕如,不僅危及社會信用體系,而且也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人甚至人與自我社會關系的撕裂,若任其蔓延,將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因此,重建作為誠信交往的社會規范勢所必然。這需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手。
第一,真誠性維度。這一道德規范和價值操守,不是一種外在面具或一種簡單的法律他律,而是人格、心理和行為方式的全面提升。現代化不僅僅是物的現代化,更是一種制度和公民行為方式的倫理和價值的升華。在滿足生存性需要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價值目標之一就是要重建我們生活的道德和價值底線。我們希望過“好的生活”,而這必須要有“好的環境”、“好的信用”和“好的制度”。如果沒有誠信,無論是市場經濟體系還是法治社會,一切都將難以建立,更難以完善。在誠實守信的國家里,參與社會交往的多元主體之間都必須要有真誠待人之心,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素質要求。
第二,交往自尊或尊嚴的主體性維度。交往行為和制度具有內在的道德維度和誠信價值。誠實守信是一種德性,更是一種作為社會成員交往的自尊和尊嚴。當我們被人評價為誠實守信時,我們因這種肯定性評價而獲得了作為人際交往主體的自尊;反之,當我們被人評價為不誠實、不守信時,我們就會因這種否定性評價而喪失了作為人際交往主體的基本尊嚴。為此,我們不能沉迷于“利”的誘惑而放棄對自我和他人生命尊嚴的尊重。無論制度設計或者道德倡導,都應當最大限度尊重社會公民作為主體性的道德尊嚴,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中國夢:新現代性的價值內蘊
現代社會是文明的社會,對文明內涵和外延理解的深廣度,決定了一個民族夢想對于理想價值目標追求的水平。中國夢高度體現了文化自覺、自強和自信,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文化霸權對于“文明”專斷的話語解釋權。站在全球化時代的制高點上,我們需要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綱領,超越西方經典現代性教條的窠臼,全面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經濟文明展示的不僅是產能的強大和物質財富的豐裕,而且是經濟制度的倫理提升和價值完善。在經濟領域,“以義生利”的善治倫理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規則;企業將普遍肩負起社會責任,制假造假、坑蒙拐騙將失去市場;誠信體系和信用體系將日臻完善。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政治文明展示的不僅是國家富強和權力的效能,而且是憲法規定的私權和公權的邊界分明、民主有序、政治清明。在政治領域,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切實得到保障;各階級和各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都能合法地得到表達,并在程序正義前提下形成合理共識;我國的國際威望和政治地位進一步得到提高。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社會文明展示的不僅是社會管理網絡的普遍和服務機構的擴展,而且是社會組織的有序發展和功能優化。在社會領域,教育、健康、醫療、衛生等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將活得更有尊嚴、更有社會歸宿感和安全感。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文化文明展示的不僅是現代公民在知識素養、道德品質、個人修養等方面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是文化的屬人化、親近化、大眾化得到充分彰顯。在文化領域,建立起一種更加真誠的文化,使人們更能坦誠相待;一種尊重的文化,使人們活得更有尊嚴;一種奮進的文化,使創新者得到鼓勵、創造者得到褒獎、奮進者得到贊揚、勞作者得到認同;一種包容的文化,使多元的社會更加和諧、多樣的生活更加多彩。
作為文明的中國夢的內容之一,生態文明展示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后現代轉換,變敵對的征服與被征服、統治與被統治關系為和諧相處的關系,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天更藍、地更綠、氣更潔、水更清,美麗中國變為現實。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首席專家、江蘇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