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赫梯學的研究包括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答案清楚,實則不然。國內世界古代史學界通常將其局限在一個雙重狹義的層面上。縱觀赫梯人歷史文化發展的客觀事實以及國際赫梯學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可以發現這樣的認識有待商榷。只有通過交流與討論,在中國,赫梯學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從而得到真正的重視和科學的發展。
關鍵詞:赫梯學;內容;定位;思考
關于這一學科的定義及其研究內容的界定,目前尚未見于國內任何工具書,也不見于國內其他參考書、著作及相關教材。國內學術界至少在口頭上有一種說法:赫梯學是研究公元前2千紀建都哈吐沙城(Hattu?a)的赫梯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等領域的一門學科。1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國內學術界認同了如下一些結論,如赫梯的歷史極其短暫,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也不充足,其文明更是遠不及古代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那樣悠久和重要,等等。由編寫體例與所及內容來看,國內現有教材和一些學術著作正是將對赫梯學的認識架構在這樣一個范圍中。《百年赫梯學,千年赫梯史》一文對赫梯學的由來及赫梯歷史進行回顧、思考和總結,其中談到的赫梯學的范疇也僅限于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赫梯人的歷史和文化。2的確,表面上來看,赫梯學當然是以研究赫梯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為主旨,以赫梯語文獻和赫梯人的其他考古文物為根本,探究赫梯人的歷史和文化及其地位。但是,基于歷史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內在原因,小亞半島公元前2千紀的其他民族或者部族的歷史文化注定成為赫梯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基于同樣的原因,小亞半島公元前1千紀的印歐人和敘利亞北部地區的新赫梯王國的歷史和文化與赫梯人及其歷史文化有著特殊的密切關系,也是研究認識赫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外赫梯學家們雖然沒有在相關的辭書中就赫梯學這個術語及其涵蓋的范圍給出一個解釋。3但是,德國已故赫梯學權威學者諾伊教授(Erich Neu)在《赫梯學的今天》一文中,客觀地總結了赫梯學研究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現狀。特別重要的是,他鮮明地指出,魯維語(Luwisch)文獻、帕萊克語(Palaisch)文獻和胡里特語(Hurritisch)文獻的研究事實上也屬于赫梯學這個學科領域。2此外,從國外赫梯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來看,他們普遍將這些領域納入自身的研究范疇。這不僅是國外赫梯學研究的基本狀況,也成為國外赫梯學界認可的一個事實。
筆者同意諾伊教授的觀點并且認為,赫梯學研究的對象可能包括的范圍更為廣泛一些,它既包括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的赫梯人(Hethiter)、哈梯人(Hattier)、魯維人(Luwier)、帕萊克人(Palaier)、胡里特人(Hurriter)的語言、歷史和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它甚至還包括公元前1千紀該地區弗里吉亞人(Phryger)、呂底亞人(Lyder)、呂西亞人(Lykier)乃至卡利安人(Karer)的語言、歷史和文化以及敘利亞地區的所謂“新赫梯王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
一
公元前2千紀時期的赫梯歷史文化與半島其他部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已經融合并且步入到一個一體化的發展階段。的確,在赫梯國家發展的各個階段,半島同時并存著大大小小若干個國家,分布著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等等。哈梯人位于半島的中部地區,赫梯人生活的核心地區。魯維人主要位于半島的西南和西部地區,帕萊克人位于西北部地區,胡里特人主要活動于半島的東南和東部地區。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獻,并且有著自己的政治和宗教活動中心。
但是,應當看到,小亞半島的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在公元前2千紀幾乎完全在赫梯國家的控制下。赫梯人與他們相互聯系、相互交融。這種密切的關系體現在從日常生活到商業貿易往來,從宗教文化的借鑒到融入以及其他諸如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活躍在赫梯人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哈梯人作為土著居民很可能已經被赫梯人接納并成為赫梯國家的主要勞動力資源。特別是,胡里特人已經融入到赫梯王室,出現了赫梯帝國時期赫梯王朝胡里特化的重要現象。至今為止,哈梯語、魯維語和帕萊克語僅僅出土于赫梯人的都城遺址哈吐沙,目前出土胡里特語文獻最多的也恰是此地。哈梯語、魯維語和帕萊克語以及胡里特語詞匯和一些語法現象對赫梯語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赫梯語中的不少詞匯來源于哈梯語、魯維語、胡里特語和帕萊克語,而且其動詞變位受魯維語影響也十分突出,3書寫赫梯語的象形文字源自魯維人,4等等。有的學者認為,安納托利亞人口中的大多數人講魯維語,5這意味著赫梯文化中存在魯維文化因素絕非偶然。
可以說,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已經是赫梯人和赫梯國家歷史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其歷史文化與赫梯歷史文化在極大或者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統一。雖然赫梯帝國是一個松散的聯盟,但是,赫梯國王的強權和靈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基本上呈現出整體性發展態勢。這種歷史文化的融合和一體化,使得研究赫梯歷史文化無法離開對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歷史文化的學習,否則就無法真正理解和揭示赫梯文化;反之亦然。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格茲(A. Goetze)于其為《劍橋古代史》所寫有關赫梯歷史的章26節中已經將哈梯文化和胡里特文化看作赫梯文明的一部分。1正如前文提到的,當代著名赫梯學家諾伊教授更是拓展了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筆者亦認為,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及其歷史文化都是赫梯學研究必然涵蓋的領域,這些部分構筑了赫梯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公元前1千紀的小亞半島印歐文化仍然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的弗里吉亞語、呂底亞語、呂西亞語和卡利安語與赫梯語、魯維語、帕萊克語一樣,同為古代印歐語的分支。由于這些語言之間密切的親緣關系、明顯的共性以及處于同一個地域范圍,印歐語言學界將它們統稱為印歐語系安納托利亞語族。根據印歐語言學家從語言內在關系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呂底亞語很可能是從赫梯語演變而來的,而呂西亞語則很可能是從魯維語發展而來。這種語言現象的共性使得赫梯語的研究與該地區其他印歐語的研究彼此依賴。赫梯語詞法和句法的深入探討以及認清尚未釋讀的許多赫梯語詞匯的形式和內涵還有賴于魯維語、帕萊克語、弗里吉亞語、呂底亞語、呂西亞語和卡利安語研究的發展;反之,小亞半島的諸印歐語的研究也離不開赫梯語的探討。可以說,對這些語言的研究是無法分割。
另一方面,弗里吉亞人活動的主要范圍恰恰在赫梯人曾經居住的核心地區。呂西亞人的淵源很可能與魯維人密切相關,他們很可能在赫梯帝國時代已經成為赫梯國王的同盟。因此,弗里吉亞人和呂西亞人與赫梯人之間存在聯系和交往不無可能。這樣,無論是從印歐語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來看,還是就他們之間的關系而言,這些同處小亞半島的早期印歐文化之間很可能具有相當大的內在的文化共性。因此,研究赫梯文化離不開對同一語族的弗里吉亞、呂底亞、呂西亞和卡利安語言文化的研究。在《赫梯學的今天》一文中,諾伊并未回避這些印歐語與赫梯學的關系及其在赫梯學研究中地位,而且還特別強調了呂底亞語和呂西亞語的重要性。2公元前1千紀新赫梯王國時期的歷史文化與公元前2千紀赫梯人和他們的歷史文化的關系實際上已經是一個不具爭議性的問題。赫梯學界已經有多位學者從考古和語言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論證。3他們普遍認為公元前1千紀新赫梯王國時期的文化在許多方面等同或者類似公元前1千紀的赫梯王國時期的文化,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繼承關系。不僅是在物質文化方面,而且在文字的使用、國王的名字以及宗教文化等精神文化方面也表現出相當大的一致性。
更為重要的是,一些新赫梯王國統治者的身份格外值得重視與研究。赫梯帝國的創建者蘇皮魯流馬一世(?uppiluliuma I.)在征服了敘利亞北部的卡爾開米什(Karkemisch)和哈拉頗(Halap)兩處重鎮后,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沙里—庫蘇赫(?arri-Ku?uh)和鐵列平(Telipinu)分別派駐兩地,并分封為王,建立起完全在赫梯人本族直接統治下的封侯國家。在整個赫梯帝國時期,卡爾開米什和哈拉頗兩個封侯國一直延續發展,沙里—庫蘇赫和鐵列平的后裔世代為赫梯國家歷代國王的封侯,是赫梯國王在敘利亞地區的兩個重要的喉舌和政治軍事穩定力量。盡管哈吐沙城被攻陷,位于安納托利亞半島的赫梯國家崩潰瓦解了,但是,位于敘利亞北部的這些封侯國很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存在,他們是新赫梯王國時期重要的國家,而且至少這兩個國家很可能是在先前沙里—庫蘇赫和鐵列平的后裔的統治下,與赫梯國王仍然血脈相連。新赫梯王國時期文化與赫梯帝國時代文化的一致性進一步表明了兩者間的內在血緣關系。
此外,卡爾開米什和哈拉頗等小國亦被亞述人稱為赫梯國家。這樣的稱呼在一定意義上也說明,周邊其他國家認同了這些在敘利亞地區的新赫梯諸國與赫梯帝國存在著某種關系。畢竟赫梯帝國的強大在古代近東世界是具有震撼力的,他們的影響亦廣泛而深遠。古代近東世界阿瑪爾納時代(Amarna-Zeit)不同地區之間密切的聯系使得這種認同更具真實性。1因此,有理由認為,新赫梯王國不僅保留了赫梯人的一些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他們視為赫梯帝國的延續。所以,學術界把新赫梯王國作為赫梯學研究的一部分也就不足為怪。事實上,這些位于敘利亞地區的所謂新赫梯諸國并沒有將他們自己的國家如此命名。
二
赫梯學者們研究的對象究竟涵蓋哪些領域?在時間上抑或地域上,是否僅限于公元前2千紀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呢?
美國赫梯學家圭特博克(H. G. Güterbock)、法國赫梯學家拉勞什(E. Laroche)和德國赫梯學家奧藤(H. Otten)被稱之為赫梯學界的三大巨匠。3圭特博克不僅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還就赫梯學研究中諸如“赫梯”等基本術語以及赫梯文明的整體性進行了界定,并在赫梯學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他不僅重視赫梯語文獻的研究,魯維象形文字也是他傾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撰寫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出土于博阿茲科伊的印章》。4在早期魯維人象形文字研究中,他是的一位重要學者。奧藤年逾百歲高齡,是目前三大巨匠中惟一一位在世者。5他在象形文字魯維語文獻研究領域頗有見地。拉勞什編撰的《赫梯文獻總目》成為赫梯學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工具書。他的另一部重要成果《楔形文字魯維語詞典》,也是早期楔形文字魯維語研究的一部重要參考書。6德國學者卡門胡貝爾(A. Kammenhuber)是赫梯學研究領域的一位重要學者。作為《赫梯語詞典》主編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她就已出版了關于哈梯語和帕萊克語的研究成果。7德國赫梯學家施塔爾克(F. Starke)是一位研究楔形文字魯維語的專家,先后出版了兩部這一領域的專著。8候溫騰卡特(Ph. H. J. Houwink ten Cate)是荷蘭著名赫梯學學者,于1961年出版了《希臘化時期呂西亞和西里西亞地區的魯維人群體》一書。9意大利學者卡魯巴(O. Carruba)是著名赫梯學家,發表了大量關于赫梯語文獻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他亦為帕萊克語研究的專家。10老一輩赫梯學家的學術視野廣闊,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指出了赫梯學家們應該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可見,自這一學科創立以來,赫梯學的研究對象就不限于哈吐沙的赫梯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赫梯學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關注,學術隊伍不斷壯大,而且建立赫梯學學科的國家也是日益增多。
德國的諾伊和美國的沃特金斯(C. Watkins)是赫梯語研究的著名學者,他們在魯維語、帕萊克語以及呂底亞語和呂西亞語等小亞半島的古代印歐語研究方面同樣成果卓著。諾伊是赫梯楔形文字28研究的權威學者,他與呂斯特女士(Christel Ru?ster)完成的《赫梯楔形文字符號詞典》是目前惟一一部也是最新和最權威的赫梯楔形文字符號工具書。1他在胡里特語言領域成果同樣斐然,出版過一部關于胡里特語研究的專著,2后來從事胡里特語——赫梯語雙語文獻的研究,成果專著厚達596頁。3德國赫梯學家哈斯(V. Haas)是赫梯宗教研究的專家,然而在胡里特語文獻和胡里特人的宗教研究領域也同樣成就顯著。德國赫梯學家威廉(G. Wilhelm)參與赫梯文獻整理和出版的工程,他的《胡里特人》一書是第一部學習和研究胡里特人及其歷史文化的必讀書籍。4澳大利亞學者布瑞斯(T. Bryce)是研究赫梯文明和呂西亞文明的重要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出版了《早期赫梯歷史上的主要歷史文獻》一書。5在1998年他出版了學術專著《赫梯人的王國》,此后對該書進行修訂并于2005年發表再版。在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赫梯世界的生活與社會》
一書。6這些論著滲透著作者深邃的學術思想,而且史料豐富、論證具有相當的力度,是研究赫梯歷史文化的重要著作。在呂西亞文明研究領域,布瑞斯在1986年就曾出版《書面和碑文材料中的呂西亞人》(《呂西亞人:呂西亞直到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歷史與文明研究》第一卷)。72012年,他出版了有關公元前1千紀時期的新赫梯諸王國歷史的一部專著。8從這位學者研究的對象和領域來看,可以看到赫梯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的、真實的以及客觀的范圍。
英國赫梯學家豪金斯(J. D. Hawkins)長期從事公元前2千紀和1千紀小亞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魯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研究。他是該領域的絕對權威,他的《象形文字魯維語碑文全集》是象形文字魯維語文獻和魯維人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9波蘭赫梯學家頗普寇(M. Popko)1995年出版了《小亞的宗教》一書。10這部著作的內容包括了從史前、公元前2千紀的赫梯人、魯維人等以至公元前1千紀呂西亞人、呂底亞人、卡利安人和弗里吉亞人的宗教文化。德國赫梯學者韋格納(I. Wegner)1999年出版了她的重要學術專著《胡里特語導論》。2007年,該著作修訂后重新出版,11是目前胡里特語語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學習胡里特語最新和最權威的語法著作。
目前,國際赫梯學界的領軍人物德國學者克林格爾(J. Klinger)的成名之作就是一部關于哈梯人文化研究的著作。12美國學者梅爾切特(H. C. Melchert)是最新的英文版《赫梯語語法》的撰寫者之一。該書是赫梯學界目前最權威的語法書。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目前最權威的《呂西亞語詞典》的編撰者、迄今為止有關魯維人研究最全面和最新成果《魯維人》一書的主編。13德國赫梯學家里肯教授(E. Rieken)精于赫梯人的楔形文字研究,同樣也在古代安納托利亞諸語言如魯維語、帕萊克語、呂底亞語和呂西亞語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不小的建樹。
較為杰出的年輕一代土耳其學者掃伊薩爾(O. Soysal)近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學術專著就是關于哈梯語詞匯的研究。1赫梯學研究的重要學術陣地是如何體現赫梯學研究的范疇的呢?《博阿茲科伊文獻研究》(StBoT)和《赫梯人的文獻》(Texte der Hethiter)是赫梯學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兩部叢書。前者創刊以來已經出版了56卷,后者也已出版30卷。這些叢書實際上是赫梯學研究學者們出版學術專著的園地。可以看到,哈梯語及哈梯文化、帕萊克語、魯維人的語言和宗教文化以及公元前1千紀敘利亞地區新赫梯王國時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被納入到這些叢書中。3赫梯學領域另一個重要園地是每三年舉辦一屆的赫梯學國際學術會議,至今已經舉辦八屆。其為國際赫梯學家的學術盛會,也是赫梯學領域最為純粹和惟一一個本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與會代表們提交的學術論文在會后不久出版,這些論文應當說是能夠表明赫梯學研究所涵蓋的領域。本文僅以最近一次即第八屆學術會議參會論文為例,其中可見與哈梯人、魯維人、胡里特人、弗里吉亞人、呂西亞人和卡利安人語言文字或者歷史、文化相關的學術成果,如《從哈梯人到赫梯人:追尋赫梯母權制傳統的足跡》、《象形文字魯維語屬格》、《魯維語地點小品詞與模糊小品詞》、《魯維語喉音的語音價值》、《胡里特—赫梯敘事史詩口頭流傳的類型》、《弗里吉亞—魯維文化的交往》、《呂西亞王朝時期的隨葬品》、《呂西亞語的地名與他們的名稱》和《斯努里與卡利安人的宗教》等十多篇論文。這些論文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研究對象與赫梯人歷史文化的關系,更在于研究對象本身。實際上,這一現象絕非本屆赫梯學學術會議上出現的偶然現象。恰恰相反,在已正式出版的歷屆赫梯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均可見這一現象的存在。所以,這種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它已是赫梯學研究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現象,其存在不容漠視。必須提到的是,在這一范圍內的學術論文均為歷屆赫梯學大會的主辦方所認可。從這一部分的現實狀況不難看出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目前國際上赫梯學研究的隊伍和所研究的領域來看,赫梯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公元前2千紀赫梯人的歷史和文化的諸多方面,但也包括該時期小亞半島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的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等,亦及公元前1千紀小亞半島弗里吉亞人、呂底亞人、呂西亞人、卡利安人及同期敘利亞地區新赫梯王國的歷史文化。或許有人會認為,某位學者的研究興趣和領域與一個學科的研究范疇無關。這種疑問有一定道理。但是,就赫梯學而言,此種質疑甚或否定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并不限于一兩位學者的研究,而是赫梯學國際學術隊伍的共同行為,而且這些領域的研究得到了赫梯學界的認可,被視為赫梯學學科的一部分。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論及的。更重要的是,公元前2千紀小亞半島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公元前1千紀小亞半島弗里吉亞人、呂底亞人、呂西亞人、卡利安人及同期敘利亞地區新赫梯王國與赫梯人在歷史和文化傳承上有著種種聯系,他們彼此間存在著歷史的、語言的和文化的內在統一性。就事物的內在關系和實質關系而言,可以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赫梯學研究對象間的客觀聯系所決定的。
301 20世紀80年代,赫梯學在中國剛剛起步時,國外學者受邀給學習赫梯學的中國學生制定了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這個計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課程體系。尤需注意的是,課程內容除了赫梯語、赫梯歷史文化和赫梯禱文、赫梯條約、赫梯諭告和赫梯法典等,還包括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魯維語、呂西亞語和呂底亞語等。
結語筆者認為,我國學術界對赫梯學研究對象的理解和認識有所偏差。一直以來,國內學術界對赫梯學的認識不僅是不完整的、十分有限的,而且將相關研究束縛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框架中。即便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者的觀念和認識視野也不能變成一部“歷史”,僵化不變、停滯不前。
赫梯學不只是研究赫梯語文獻,也不僅限于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易言之,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并不是赫梯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事實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已。哈梯文化、魯維文化、帕萊克文化及胡里特文化與赫梯文化的交融,既體現在赫梯文化的起源,也反映在其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使得對它們的研究無法判然區隔,沒有對其他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很可能無法揭示赫梯人的文化。1筆者認為,赫梯學的范疇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狹義理解前文已經提到,仍然有必要強調的是,堅持這種觀點并把赫梯學的研究限制在這一范圍內將不利于赫梯文明的研究。廣義來說,赫梯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兩個層次。首先,除了印歐赫梯人,它還應包括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及胡里特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此為赫梯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其次,它也可以包括公元前1千紀該地區的弗里吉亞人、呂底亞人、呂西亞人及卡利安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以及該時期建立在敘利亞地區的所謂“新赫梯王國”的歷史和文化。筆者認為,目前,國際赫梯學界實際也認同了廣義的赫梯學,尤其是第二個部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得到國外赫梯學界的認可,而國內學界也應加以重視。
如果認為赫梯學僅限于研究公元前2千紀數百年間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則會與國際赫梯學界對赫梯學的認識背道而馳。如果國內學界所要建立的赫梯學不是中國式的,那么就必須改變現有對赫梯學的認識,相關研究就不能僅僅基于赫梯語文獻、局限于公元前2千紀的赫梯歷史文化。沒有對公元前1千紀小亞半島諸印歐文化和新赫梯王國歷史文化的研究,這種赫梯學也與國際赫梯學的研究現狀不合符節。特別是離開楔形文字哈梯文化、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魯維文化、楔形文字帕萊克文化、楔形文字胡里特文化來談赫梯學的研究,這種赫梯學只能是狹隘的。國外赫梯學家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赫梯學。然而,我們的認識落伍了,現有的認識恰恰說明了國內學界對赫梯歷史文化和赫梯學的研究缺乏必要的、與時俱進的認識。國內學界需要重新樹立赫梯學研究范疇的理念,客觀反映赫梯學的客觀發展現實。
[作者李政(1964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東語系教授,北京,100871]
來源:《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