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山東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刊號CN37-1101/C,ISSN0511-4721,雙月刊,大16開,168頁。由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編輯、出版,通過全國各地郵局和國際書店發行。1951年創刊,初為雙月刊。1954年改為月刊。1959年1月停刊。同年8月復刊。1966年再停刊。1973年再次復刊。
《文史哲》是新中國第一家高校文科學報。創刊伊始,《文史哲》即堅定不移地恪守“學者辦刊”的宗旨,不遺余力地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1951年夏,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元帥在上海的一次大會上曾說:“山東大學創辦《文史哲》是開風氣之先,繼續辦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國各大學的重視。”從創辦至今,《文史哲》的海內外發行量,一直穩居全國高校文科學報之首,因而成為中國大學學報的品牌。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文史哲》向以“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而知名。置身全球化時代,《文史哲》更以“昌明傳統學術,鍛鑄人文新知;植根漢語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為宗旨,以學術為本位,以創新為生命,不斷發掘新的選題,展開新的爭鳴。《文史哲》相繼開展過中國古代史分期、亞細亞生產方式、資本主義萌芽、土地制度、農民戰爭、社會主義經濟法則、傳統文化研究、《紅樓夢》研究、古文論研究、文藝理論和現代文學研究、儒學是否宗教、疑古與釋古等等的學術討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關于《紅樓夢》研究和古史分期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討論,更是名重一時。20世紀50年代,我國史學界有“五朵金花”之說,其中至少有三朵(古史分期、農民起義、亞細亞生產方式)是盛開在《文史哲》的。目前,除傳統的文學研究、史學研究、哲學研究等欄目外,重點開設有“人文前沿”、“疑古與釋古”、“文史新考”、“審美文化研究”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品牌欄目。
1998年、2000年,《文史哲》連續獲得“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稱號;1999年,獲得首屆“國家期刊獎”和“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稱號;2002年,同時獲得三項榮譽:“國家期刊方陣雙獎期刊”,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銀獎),第二屆“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2003年,成為“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選的學術期刊之一。2005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銀獎)。
《文史哲》遵循以文、史、哲為主,以其他社會科學為輔的編輯指導思想,在選題的確立和版面的使用上有所側重,主要突出古典學術的特色。以傳統人文學科為主的學術定位,以及堅持以學術的厚重性、綜合的包容性、理論的深刻性、探索的前沿性為風格的價值追求,使其成為一家嚴謹、持重而又不乏銳氣的學術期刊。
資料來源: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