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公道”。針對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評審,在記者采訪項目申請人、評審專家、學科秘書、出版社編輯等相關人員時,他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如上答案。
這樣的評價有力地解釋了后期資助項目成果廣受好評的原因:在2012年寧夏銀川舉辦的第22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新聞出版總署領導和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了參展的后期資助項目出版成果,認為是此次書展的“一抹亮色”。而這抹亮色的背后,凝聚的是眾多評審專家深深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評審態度:秉心持正 激揚清風
誠惶誠恐,忐忑不安——憶及2012年第一次申報后期資助項目時的情形,湖南工業大學陳若松教授記憶猶新。他說,后期資助項目定位學術高端,評審過程嚴格,雖然自己的申報成果經過多年學術積淀,且設計縝密,但因為對具體評審程序不太了解,仍感覺心里沒底,“申報之后就一直沒敢去打聽結果”。
2012年12月31日,當年第二次后期資助項目立項名單公布。來自全國122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79位專家學者獲得立項資助,陳若松的名字赫然在列,這讓他欣喜之余,平添了對后期資助項目評審公正性的敬意。
時光回溯至2012年12月20日。后期資助項目第二次會議評審法學組集中評議會場,氣氛緊張而熱烈。
“出于對成果和申請人負責,我覺得應當立即報告全國社科規劃辦,就該成果中的這一核心問題再征求未參會的其他同行專家的意見,確保作出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痹u審專家、清華大學崔建遠教授手里拿著一份評審書稿,鄭重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全國社科規劃辦工作人員隨即就相關問題電話征求了數位未參加此次評審的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的意見,進一步確證了崔教授的判斷,該成果最終獲得立項資助。
像崔建遠教授一樣認真負責的還有通訊評審專家、中央文獻研究室張宏志編審。他在一份長達30多萬字主審書稿的很多地方都作出批注,提出詳細懇切的意見。為方便整理查閱,他還在書稿中粘貼了許多大大小小的便簽。收到反饋成果評審意見時,在場的學科秘書和工作人員無不心生敬意:“這種科學嚴謹的態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就是一堂生動鮮活的學風教育課。”
事實上,這樣的事例在后期資助項目評審工作中不勝枚舉。究其根本,在于評審專家們對工作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正如評審專家、國家圖書館詹福瑞研究員所說:“項目評審工作其實是雙向的,我們在評項目的同時,社科界也在評我們——評我們的學術眼光和學術良心。因此,我們要做到對申報人負責、對國家社科基金負責、對社科界負責,更要對自己的學術聲譽負責。”
評審意見:集體會診 切中肯綮
“專家集中評議,就像一場精彩的學術研討會,又像是針對申報成果的一次‘專家會診’,專家的學術智慧圍繞申報成果進行碰撞,評審意見就是研討結晶,是提升成果質量的‘良方’。”這是見證過后期資助項目評審全過程的學術秘書們給出的評價。而在項目負責人參考專家評審意見對成果進行修改完善時,評審意見又成為溝通項目評審和研究的橋梁、連接評審專家和項目負責人的紐帶,促進了項目研究的不斷深化。
對于這一點,評審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李文海教授深表認同:“一項研究成果能夠得到那么多評審專家的集體‘會診’,無論是對于作者能力還是對于作品質量來說,都是一次極為難得的提升機會�!�
評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黃長著研究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李文海教授的觀點。黃長著研究員曾多次在后期資助項目評審會議中擔任小組召集人。每次評審時,他總會在組織集中評議之前,認真審讀本組所有申報成果,并寫下詳盡的審讀意見;在集中評議時就每一部申報成果同相應主審專家深入交流,并記錄下其他專家的意見建議;評議結束后認真核查每一份評審意見,確保反映本組所有專家的意見,做到對每一項成果負責。
提出評審意見只是評審工作的基礎環節,使寶貴的評審意見真正發揮作用,才是關鍵一環。據全國社科規劃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每次項目評審結束后,他們都會整理專家評審意見,匿名反饋給項目負責人,要求認真參考修改,提高成果質量。僅2012年第二次評審立項的179項成果,就反饋專家評審意見1500多條、20余萬字。
這些反饋的專家意見,成為項目負責人提高成果質量極為重要的參考。后期資助項目《南宋遺民周密研究》負責人、濟南大學青年教師劉靜獲得立項資助后,參考專家評審意見,調整章節結構,加強學術規范,增加了4萬字的研究內容,僅《結項審批書》中的“修改說明”就寫了15000多字。她滿懷深情地說:“專家們認真誠懇的建議,每條都切中了申報成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感謝后期資助項目,讓我有幸和一流專家學者對話,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崇高的學術精神,并在這種精神指引下逐步開闊學術視野、拓寬學術領域、提升學術境界�!�
評審程序:科學合理 嚴格規范
因端推究,后期資助項目之所以能產出高質量成果,歸根結底在于有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引導和規約。
據全國社科規劃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后期資助項目通過嚴把資格審查、通訊評審、會議評審三個環節,從程序和制度層面確保評審的公平公正。對此,曾多次擔任學科秘書的西南大學鄒芙都教授感受頗深:“‘三步走’的評審程序突出了后期資助項目的立項宗旨,確保不錯失有價值的成果,也不誤助沒有學術創新的成果,遵循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律�!�
確如其言。資格審查環節,基礎工作主要由來自全國各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秘書完成,他們大多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和博士學位,學術功底扎實。這一環節主要淘汰完成不足80%、屬于應用研究、缺乏學術規范、重復資助等不符合申報條件的成果。通訊評審環節,按照三級學科對應和評審回避原則,將每一項通過資格審查的申報成果分送5位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正高級職稱專家進行匿名通訊評審,由他們根據科學設計的評分體系作出判斷,并提出評審意見。會議評審環節,邀請來自全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對申報成果進行最后把關,從政治方向、學術質量、學風文風等方面對入圍成果進行審讀和評議,經民主投票,確定擬資助名單。經專家評定的擬資助名單,報請全國社科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后,在全國社科規劃辦網站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細心的人們一定能發現,“三步走”的評審程序始終有一個主體在起作用,那就是評審專家,而這恰恰是后期資助項目評審發揮實效的關鍵。“全國社科規劃辦充分尊重專家意見,將國家意志和學術導向體現在方針政策上,而非直接干涉評審過程和評審結果,從而很好地實現了學術導向與專家意見的和諧一致�!痹u審專家、湘潭大學季水河教授如是評價。
嚴格規范的評審程序、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催發了學術精品的不斷涌現。比如,煌煌九卷本《中國儒學史》、洋洋150余萬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厚厚上下卷《先秦文藝思想史》……這些沉甸甸的科研成果,無不展示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推動學術繁榮進步的力量,也贏得了學界廣泛認同。
(記者 肖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