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美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文化現象,引起廣大學者的普遍關注。浙江大學李文明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網絡文化通論》(2012年學習出版社出版),正是一部探討網絡文化景致的順應時勢之作,呈現出鮮明的學術亮色。
首次將網絡文化納入通論范疇
《網絡文化通論》對網絡文化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全面闡釋,采用文化基本理論界定網絡文化概念,搭建了包括網絡文化資源、網絡文化行為、網絡文化心態、網絡文化制度和網絡文化傳播在內的網絡文化理論與應用并重的體系。全書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領域的交叉視角,立體審視網絡文化發展。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網絡文化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構成元素。作為經濟基礎的組成部分,網絡文化是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是文化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為新型傳播工具,網絡發展為全世界矚目。
該書從文化學的角度,對網絡文化進行界定,解析了網絡文化的基本結構,揭示出了網絡文化的本質特征,詮釋文化與網絡文化、現實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完善了網絡文化研究的范圍。同時作者引入經濟學相關理論,并將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分別視為文化的存量和增量,探討了文化經濟的發展。作為該書的亮點,作者還從新興“增量文化”分析中,尋找詮釋人類文化現象新的突破口,并同傳統的“存量文化”相輔相成,力求點亮一座新哲理的思想燈塔。
探討網絡文化傳播的基本規律
該書從網絡文化傳播的本質特征出發,以大量篇幅,論述了網絡文化傳播遵循的基本規律。在理論上,為當前我國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等現實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該書還從數據資源入手,分析了由網絡時空無限擴展帶來的網絡文化行為的多樣性,以及由此決定的網絡行為的約束性——從倫理規范的角度,探討了網絡行為的社會控制。在分析網絡行為時,還引入心理學相關理論,以網絡流行文化為著眼點剖析網絡文化心態。
該書引入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網絡文化個案,對理論進行充實和完善,分析網絡文化的后現代意蘊,并對網絡文化的現象學提出批判。書中不僅針對“網絡綜合征”展開網絡文化的批判性反思,還針對網絡世界與真實世界、網絡文化與非網絡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等概念進行反思,探討了網絡文化傳播的效果與公信力,并對網絡文化的媒介文化學進行了批判。
增強理論著作的針對性與可讀性
作為一本學術著作,該書并未拘泥于單純的理論探討,而是從內容和形式上均進行了精心建構。一方面,結合網絡發展各個時期所產生的文化現象,選取網頁瀏覽、博客、網絡社交平臺、微博、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工具等一系列案例,進行特定時期網絡文化發展的解析;另一方面,又截取互聯網中普遍關注的相關話題等頁面進行展示,使全書的版式更為生動活潑,在增強著作可讀性的同時,也令讀者對網絡文化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
(作者為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