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實施,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其中,通過青年項目的實施,涌現出一批成長中的青年學者,他們是我國學術發展的新生力量,表現出良好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重慶郵電大學青年學者刁勝先就是其中之一,記者近日對其進行了專訪。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是首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請談談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研究體會。
刁勝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我國社科領域最高級別的項目。有機會與學界鴻儒們同臺申報,我倍感榮幸、倍加珍惜。當得知申請的項目“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問題研究”獲準立項時,我很激動,我覺得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學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蘊含的信任與責任,堅定了我在學術道路上繼續前行的動力和信心。在團隊兩年多的辛苦耕耘后,我們感覺良好,成果提交驗收。但是,全國社科規劃辦根據鑒定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作出了暫緩結項、修改后復審的決定。消息傳來,好似當頭一棒。但在仔細閱讀專家意見并認真檢討反思后,我開始為之前研究中潛在的功利動機和僥幸心理而自責,并開始和我的團隊潛心修改。從專家對成果的肯定與鼓勵之詞中,我們感受到了前輩先學對青年學者的關愛;而言辭懇切、客觀中肯的修改意見,則使課題研究柳暗花明,得以繼續完善。
修改后,成果內容增加5萬多字,用語、標點與注釋等規范修改50多處;當然,對個別意見,我們也進行了保留和解釋。這種勇氣來自于對國家社科基金成果鑒定制度的信任,更來自于對國家社科基金鑒定專家與學者共同信奉的尊重學術自由、鼓勵百家爭鳴精神的信任。
雖然因為課題前沿性和團隊積累的局限性,項目最終只是以合格等級結項,但我們已覺得收獲頗豐。對于克服學術研究的功利取向、浮躁風氣,學會潛心鉆研、做真學術,這是一次深刻而徹底的感悟,也給我們今后的學術之路和為人處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為社科基金項目的承擔者,同時也是一名高校教師,您如何評價當前的學術風氣?
刁勝先:高校是我國的教學科研基地,聚集了各學科領域的知識精英,傳承學術、服務社會、培養人才,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高度及未來走勢。學風集中體現了整個機體的綜合品質。從我的直接與間接經歷看,目前高校學風不甚理想,或隱或現、或急或緩的危機已讓一些有識之士憂患深切。近年來,針對高校學風建設、管理質量、學術評價機制、學術腐敗與不端行為等現實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許多規章制度加以約束和規范,足見其重視與努力。但因剛性效力與可操作性等問題,短期內作用并未充分顯現,距我期望的“人人都有深入認識并認同、廣大教師積極響應而推動”的理想狀態還有距離,高校優良學風的樹立、弘揚尚任重而道遠。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立項評審、中期檢查、成果鑒定過程中,程序規范,制度合理,確保了權威公正,對良好學風的引導效果明顯,值得借鑒和推廣。當然,我也希望全國社科規劃辦多進行調查研究,多傾聽學者呼聲,不斷完善管理制度。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目前青年學者這個群體的成長面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刁勝先:有關研究資料顯示,我國有近70%的大學教師年齡在40歲以下,而在其他18個國家,同年齡段大學教師平均只占36%。這說明,關注我國大學青年教師的成長,就是關注高?蒲械陌l展,關注中國學術的未來。
但是,目前這個群體的學術成長環境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工作生活壓力大。“70后”、“80后”的青年教師工作上承擔著教學、科研和行政雜務等多重壓力,還要尋求學術上的創新與突破,生活上工資水平不高,面臨住房等經濟負擔,致使有些出身寒門又頗具學術天分的學者,無奈棄學而投他。二是當前的職業評價體系一定程度上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阻礙。就成果評價而言,過于注重現實收益,顯得急功近利。這種氛圍下,成長中的青年學者開始猶豫迷茫,難以潛心學術、安心教學,不少學者因此取向投機,學術立場像陀螺一樣跟著“熱點”轉,從而失去了學術規律所要求的本真求實。
要根本上改善高校青年學者的成長環境,從法學角度看,我認為核心是構建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制度體系。在學術主體上,要確立師生個體本位思想與行政服務觀念,提升教學和學術地位。在體制機制上,要不斷推進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實行依法自主辦學,科學民主管理。在制度構建上,應從憲法、基本法到部門規章、地方法規上遵循源流有序的制度構建理念,從實際的大學內部制度、基層政策、議事規則等方面,形成一套有機而嚴密的綜合性制度體系,對那些嚴重的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可以引入刑法進行處罰,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學術事件的事前監督與事后懲戒機制。在學術評價體系與風氣引導上,質量先行、輔以數量,營造心情舒暢、分配公平的學術研究環境。再就是要不斷、有序、適當地提高青年教師待遇,解除他們從事學術研究的后顧之憂。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青年學者有何寄語?
刁勝先:對于如我一樣的青年學者,我想說,不論身邊的大小環境帶給你怎樣的得失悲喜,在脫離了物質極端匱乏的時代,我們有理由、有能力為學術真實之高度而堅守,為人格為文章之風骨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