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明、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批準號:12&ZD010)開題論證會在山東曲阜舉行。
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有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研究員、武漢大學國學院郭齊勇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張志剛教授、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傅有德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黃玉順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張三夕教授、臺灣大學文學院葉國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田辰山教授、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哲學系李晨陽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杜澤遜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梁國典等專業學者。
會議首先聽取了首席專家陳炎教授有關本課題前期理論準備工作、課題開展計劃所做的匯報,然后針對上述匯報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總體歸納如下:
第一,關于基本概念。與會學者認為,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陳炎教授對于“文明”與“文化”及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有著獨到的見解,可謂一家之言。但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意“civilization”和“culture”這兩個概念多重語義內涵,做一些必要的辭源性的梳理。
第二,關于理論框架。與會學者認為,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陳炎教授不僅對于“文明”與“文化”的辯證發展有著獨特的看法,而且對于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這三種人類主要文化形態的演進路徑有著邏輯與歷史的辯證梳理,可以成為這一課題的主要框架。但也有學者指出,由于時間和知識領域的限制,本課題不必將人類所有的文化統統納入到這一理論框架之中,而著重將這三種主要文化形態梳理清楚就可以了。也有學者提醒,這三種文化形態各自有著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歷史,不能只抓住某一階段而無視整個過程。
第三,關于研究重點。與會學者認為,課題組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明”與“文化”的理論辨析和三種文化形態的歷史生成上,今后應該重點考察不同文化價值系統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緊扣如何“建構和諧世界”的主題。因此,本課題不僅要有歷史感,而且要有現實感。
第四,關于研究力量。與會學者認為,由于本課題涉及范圍很廣,知識需求量很大,因而課題組成員仍須補充。況且,現有課題組成員是否都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也是一個問題。因而希望采取開放式的研究方式,在現有課題組成為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更多有志于此項研究的國內外同行。在經費的使用上,也可以采取以實際完成成果的多少而分配課題經費的方法。
第五,在材料的準備上。與會學者認為,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應該收集大量的中外文資料,還應該注意音像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從而不僅為論文、專著的完成提供前提,而且為電視政論片的完成做好準備。(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