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以中山大學鐘明華教授為首席專家的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轉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改革開放前沿廣東的實踐為切入點”(批準號:12&ZD007)開題報告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舉行。廣東省社科院、廣東省委黨校、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及課題組成員共40多人出席。
鐘明華教授結合項目評審答辯過程中評委專家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前階段的課題思考,進一步陳述了本課題的研究思路。他主要從選題定位、內容、重點難點三個方面做了較詳細的闡釋。首先,選題定位上,主要基于三點考慮:第一,任何道德實踐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完成的,本課題定位于社會轉型的場域;第二,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重在工程兩字,要突出工程的可操作性;三,以廣東為切入點,是本課題研究的抓手,但并非只是做廣東的研究。其次,進一步闡釋了課題的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從四個方面論述了該課題對中央重大文件的學理研究和實踐理路,重點強調同一性倫理場的構建與整合作用。包括:公民道德建設經驗和局限問題的把握;以社會轉型期廣東為研究場域;學校、政府、社區、企業、媒體、社會組織等為分析單元;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普遍方案。進而擴展為八個子課題,采用案例研究法、參與行動研究法、問卷研究法等進行研究。最后,課題的重點難點在于,如何科學合理地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從現代化變遷的視域中如何診斷公民道德建設的現狀;廣東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的實踐,如何去總結;選定學校、政府、媒體、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不同的單元,各自對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積極化和消極影響并存,如何進行整合;服務和指導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實踐,如何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等。
根據鐘明華教授的開題報告,與會專家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該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具體研究方法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中山大學李萍教授主要圍繞著課題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開題只是課題研究的開始,在哪里做文章,怎么做文章,需要有大思路;第二,研究隊伍的構建需更明晰,要有明確的分工、經費安排,要使課題組更快運作起來;第三,建議縮減子課題。廣東省社科院溫憲元研究員認為本課題重在“工程”二字,而非純理論的研究,且需要考慮移民文化與城市發展,尤其是農民工的公民道德建設。廣東省委黨校哲學部吳燦新教授認為,道德滑坡論是表層表述,而非深層的,怎么能夠讓老百姓道德素質能提升,公民道德建設需考慮科學性、實效性,需要進一步研究其規律性。華南師范大學吳全華教授提出需要從地球共同體、公共空間理論等入手去研究這個課題。中山大學心理學系高定國教授認為本課題第一部分關于理論的闡釋不是特別明白,到底是運用理論還是建構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建構理論;教科所馮增俊教授提出兩方面思考:第一,中國語境下的公民與國外理解的公民是否一樣,要區分;第二,雖然叫做工程,但八個子課題全部要做恐難實施,如有個重點,整合在一起會更好,如傳統道德、革命道德與公民道德之間的區分,而在這之中,中小學是當務之急。哲學系吳重慶教授認為討論公民道德一是需與傳統有所結合,如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二是需要與社會主義新傳統結合,研究社會主義倫理,公平訴求是很重要的內容。政務學院蔡立輝教授則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第一,公民是什么類型的人,需進一步審題;第二,方法與內容的結合需思考;第三,研究目標與預期成果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第四,多學科視角構建道德建設的指導框架,要告訴人們公民道德是什么,怎么去研究是重點。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朱健剛教授指出:第一,公民道德需超越中西方的對比,工程很重要,但在于怎么理解原有工程結構中的問題;第二,在方法上,參與式行動研究很重要。博雅學院院長甘陽教授則認為課題首先要對公民道德進行界定,在概念性的問題上不能含糊,對一些新的公民道德行為也要有所關注。
對于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鐘明華教授代表課題組表示衷心感謝,并表示會參考專家們的建議完善課題計劃,以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