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學界存在文風問題是不爭的事實,其具體表現有:
其一,重“引進”,輕實際。
近代中國經濟的不發達造成中國經濟學的不發達。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踐的需要和理論發展的需要,西方經濟學被大量引進中國,目前我國經濟學界研究經濟問題所用的理論和方法大多是從西方進口的。引進理論如同引進技術設備一樣,可以加快我們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引進技術設備也好,引進理論也好,要適合中國的需要,要符合中國的實際。特別是,西方經濟學是一種思想體系,它不是一種機器設備。引進西方經濟學應當有一個鑒別、消化、吸收和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但是一些研究者卻簡單套用西方經濟學某些理論,而全然不顧其他。比如,有許多經濟學文章都是套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和彈性價格假設來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把新古典的理想世界當成中國經濟的現實世界。
其二,重形式,輕內容。
現在越來越多的經濟學文章都嚴格遵循新古典范式:問題提出、文獻綜述、做出假設、數據來源與處理、模型與方法、計量、發現和結論、政策含義,這八個部分一個都不能少(因此有人稱之為“新八股”)。不可否認,學術研究遵循某種范式有助于構建共同的學術平臺和統一的話語體系,便于研究者在同一個“屋檐”下探討問題。但是現在的一些研究者重視的主要是文章的形式化,而輕視文章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一些經濟學文章從形式上看完整優美,但是細看其內容則空乏無味,讀后難有收獲。這樣的經濟學文章如同給木偶穿了一套漂亮的外衣,外表好看,內容不中看。
其三,重技術,輕思想。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數學和計量技術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高深,以至于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學成了數學家們的學問”,“經濟學成了純數學的一個分支”。目前我國經濟研究中過度數學化、過度計量化的傾向與西方經濟學界相比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數學模型和計量技術作為經濟分析的工具,如果運用得當,運用得好,會提高經濟研究的精確性和規范性,有助于提升經濟學的科學性。但是,經濟研究所用的任何工具和方法,都是為發現思想、解釋經濟現象和解決經濟問題服務的。簡單地說,對于經濟研究來說,工具和技術是“仆人”,思想和觀點是“主人”,前者為后者服務,而不能反仆為主。
現在的一些經濟學文章玩的就是計量技術和數學統計方法,而不注重其思想性和創新性,表現有三:
第一,有些文章使用的是許多人都看不懂的數學計量方法,但得出的卻是許多人都知道的結論。例如,有文章構建了一個復雜的指標評價體系,使用了大量的數據,分析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不同產業發展的影響,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高能耗的產業有較大影響,對諸如紡織服裝這類的低能耗產業影響不大。
第二,有些文章通過計量分析得出的是一些相關關系,但是文章給出的結論似乎是因果關系。例如,有一篇文章通過計量分析發現煙酒價格上漲與官員腐敗有相關性,但作者的結論似乎是官員腐敗導致了煙酒價格上漲。在西方經濟學界也有類似的“研究”:婚禮上新娘著裝的顏色與離婚率高低的關系。
第三,有些文章通過復雜的計量得出一些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結論。例如,有一篇文章運用大量數據和復雜的計量后“發現”:對于中國城鎮居民來說,有住房就有幸福感,沒有住房就沒有幸福感。
改進文風,需要經濟學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這其中,經濟學期刊義不容辭,負有重要職責。學術期刊既是學術成果展示的窗口,也是學術思想交流的平臺,還是學術新人培養的搖籃。學術期刊選用什么樣的文章,客觀上引導著文風的走向,因此,經濟學期刊應當在經濟學文風建設方面發揮風向標和引領者作用。
經濟學研究應當是站在前人積累起來的理論高度的基礎上,扎根實踐、面向現實的研究,其研究課題的選擇應當是“問題導向”,而不是“書本導向”,也不是“(計量)技術導向”。中國經濟目前既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增長極,也是經濟體制轉軌和跨越式發展的試驗田,其中有許多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值得探究。經濟學期刊應優先選用那些從實際問題中提煉選題,運用現代經濟理論和方法分析論證問題,能夠較好地從某個視角回答問題的文章,尤其要注重選用那些對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并提出可行性解決思路的文章。
(作者系《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雜志主編。本文為作者在全國社科規劃辦和光明日報理論部聯合召開的“學術期刊引導學風文風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