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產生于人類進化的漫長過程,自從有了語言,人們就開始世代相傳口頭文化。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著豐富的有聲語言資源和燦爛的口傳文化。不少少數民族的口傳文化都經歷了漫長的創造、發展和形成過程,有的在歷史上曾有過鼎盛時期。對于這一“文化物種”的研究,其意義絲毫不亞于對自然物種的研究。
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亟待保護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和口傳文化,就一直渴望將其記錄并傳承下去。但隨著整個世界經濟活動的發展,許多民族的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存續受到了劇烈沖擊。大量有聲語言不斷消亡,致使這些語言的口傳文化保存已處境艱難,有的甚至瀕臨絕滅。應對自然物種的消亡,人類目前主要采用建立種子庫和基因庫的方式加以保護,而對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這種“文化物種”的保護,世界各國還沒有形成共識。
語言和口傳文化的記錄基于記錄的符號形式和介質。在中國,主要的符號形式是漢字,主要的介質經歷了甲骨、簡牘、紙張和電子介質幾個階段。雖然傳統介質和文字符號在傳承語言和口傳文化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記錄所有的信息。
數字信息技術改變口傳文化記錄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電子類介質。記錄介質的發展,也改變了記錄符號的形式。現在不僅能記錄文字和圖像,還能記錄音頻和視頻,形式上也從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可以說,電子介質和全新的數字信號正在改變人類記錄語言和口傳文化的內容和方式。
與此同時,在人類對文化認識的過程中,對文化的記載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目前語音學和言語科學的研究來看,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的記錄只用文字、語音和錄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記錄嗓音生理信息、呼吸節奏信息、心理信息等具有文化意義的信息,這樣才能真實完整地保護和傳承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
在對近十年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生理、物理和心理的數字化研究基礎上,我們提出基于語音多模態的中華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保護、傳承以及呈現的研究理念,全面啟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方法及其基礎理論研究”相關工作。
加強中國口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
我國不僅有大量的戲曲,如昆曲、京劇、藏戲、彝劇、儺戲、地方戲等,還有大量不同形式的說唱藝術,如藏傳佛教的誦經、蒙古族的呼麥、佛教的梵唄、原聲態民歌等。研究表明,采用語音多模態信號能大量減少信息的丟失,能更真實全面地保護、傳承和呈現中國口傳文化。因此,研究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的數字化方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同時也能推動其他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方法研究。
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是當代中國一部“活”的文化大典,只有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交融,才能編纂出超越印刷時代的“中國當代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數字化多媒體大典”。數字化多媒體大典的編撰,對我國的文化保護、傳承和呈現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特別是在當今云計算時代,數字化的文化形式更易于復制和傳播,同時也能作為數字化文化產業的重要基礎。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方法及其基礎理論研究”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