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動蕩、市場傳導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給宏觀經濟穩定帶來較大影響。為應對這些挑戰,我們應積極轉變農業生產指導和調控方式,加強農產品市場價格運行監測分析,完善農產品市場價格預測預警機制,推進農業全行業風險防范建設,逐步完善農產品市場價格調控體系。
1.加大生產支持力度,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一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農業物資裝備水平,加強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二是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支農惠農力度,擴大補貼范圍,探索建立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和重大技術推廣補貼制度。三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支持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產業化組織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2.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一是培育農產品市場主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協會、合作社等流通主體,規范經紀人、購銷商等主體的經營行為,增強龍頭企業帶農增收和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社會責任意識。二是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加快研發農產品物聯網,嘗試農業供應鏈融資,在供、產、銷三個環節給予金融支持。三是疏通農產品物流環節,發展農超對接、農民市場、農產品直銷等新型流通業態。
3.加強農產品分類管理,健全市場調控機制。加快構建分品種、多層次、多主體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通過目標價格、最低收購價、儲備制度和進出口調控等手段,引導和規范大中型企業積極發揮穩定市場和價格的作用,促進產業穩定發展。嚴厲打擊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避免對農產品惡意炒作引起價格大起大落。
4.把握國內外市場變化,改善農產品貿易調控機制。把握好主要農產品進出口時機和節奏,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種過度進口后沖擊國內市場。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及時調劑國內余缺。
5.加強監測預警分析,合理引導市場預期?茖W合理地引導社會輿論和市場預期,及時發布農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對于個別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要在及時發布供求信息的同時,打擊市場投機和炒作行為,穩定市場和價格。
6.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一是繼續擴大農業保險補貼規模,增加品種,提高標準,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建立再保險和巨災風險保險制度。二是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立動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綜合補貼和農業保險補助制度,降低重大動植物疫病給農民帶來的損失。三是逐步發展和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規范電子交易市場運行,分散農產品市場風險。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首席專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