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論壇》的前身是《理論戰線》和《江漢學報》。其間,經過了兩次休刊,兩次易名,兩次復刊。
《理論戰線》創刊于1958年1月。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主編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理論家李達,社址在武昌洪山茶港新村,后遷至武昌小洪山5號。《理論戰線》前3期為雙月刊,從第4期起改為月刊,1960年8月休刊,共出29期。
《理論戰線》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李達主編,實乃學術界的幸運,從此,致力于推出學術理論研究成果的辦刊宗旨得以貫徹執行。在《發刊詞》和《征稿簡約》中,《理論戰線》編委會將該雜志定性為“一個以哲學、經濟、歷史為主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其宗旨是“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廣泛的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思想戰線上的階級斗爭”。李達從《理論戰線》創刊號到第17期,連載《歷史唯物主義講座》,一共八章,開創了學術研究的大家氣象。
1961年8月,《理論戰線》改刊名為《江漢學報》,繼續出刊,由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和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共同主辦。系月刊,1965年7月10日,迫于“文革”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政治氣候,同時也受到來自湖北省委的指示,《江漢學報》被迫改版,成為一個32開本的政治宣傳類半月刊,到1966年6月休刊!督瓭h學報》前后共出刊71期。
文革十年,神州板蕩。在迷狂的政治運動的表相之下,中國知識分子潛心研究,憂國憂民。至文革結束時,這批學者紛紛撰寫研究論文,既有經邦濟國心系民謨的用世之愿,又有苦心孤詣唯真是務的學理思辨,從而迎來了80年代中國學術的春天。在此過程中,《江漢學報》于1979年5月15日更名為《江漢論壇》復刊,刊發了大量有思想、有內涵、有影響、有深度的學術理論文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學術的現代化進程。
復刊后的《江漢論壇》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始為雙月刊,到1982年1月改為月刊,編輯部地址始為武昌首義路三巷,至1980年7月搬遷至武昌東湖路現址。
在《江漢論壇》1979年第1期的《發刊詞》中,就明確提出了新時期的辦刊方針和發稿原則,那就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提供自由討論,允許批評,允許反批評;允許犯錯誤,允許改正錯誤。只要是嚴肅的研究成果,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我們均表歡迎。”在共和國科學的春天來臨之際,改革開放,思想解放,《江漢論壇》躬逢其盛,功莫大焉。
《江漢論壇》是建國后國內創辦最早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之一。在文革爆發前夕,也曾走過彎路,有過被迫偏離學術理論研究方向的教訓。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艱難困苦,玉汝其成,《江漢論壇》在后來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堅守住學術研究的方向,逐漸形成了樸實深沉、理性思辨的學術品格。
《江漢論壇》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與中國學術理論界同呼吸、共命運,致力于推出治學態度嚴謹、具有學術理論原創性價值的研究成果,保持了它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學術地位,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省級學術理論刊物。
回首往昔崢嶸歲月,我們充滿感慨,備感自豪;展望未來雄關漫道,我們充滿信心,激情滿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江漢論壇》將進一步堅持“雙百方針”,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學術期刊辦刊精神,積極探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其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學術品味和思想深度、執著探索和理論創新,立足湖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資料來源: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網站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