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的科學性、權威性、崇高性不斷激勵著廣大項目承擔者。作為凝聚專家學者、引導學術風尚的重要陣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始終堅持精益求精的結項原則,在這一陣地上,浙江萬里學院教授王彩萍就經歷了一次不同尋常的“陣地堅守”。
她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作家與儒家文化精神--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中心”,在認真聽取評審專家修改意見后,課題組全體成員經過認真修改、反復打磨,僅修改說明就增補了62頁,另附有其他4萬字的相關內容說明。為介紹王彩萍教授及其科研團隊所凸顯的優良學風,以激勵更多專家學者潛心鉆研、產出精品,記者近日對其進行了專訪。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簡單談談對所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修改過程。
王彩萍:在從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原本非常希望把課題做到完美無缺,但因為學識、學力的限制,有些問題并沒有闡述得特別充分。尤其是臨近結項的那段時間,先完成項目結項,然后再進行修改的想法占了上風,于是潛意識里產生了僥幸心理,希望能夠通過項目鑒定。然而,國家社科基金的權威性、嚴肅性,可以說給了課題組“當頭一棒”:在鑒定專家提出了詳細而中肯的修改意見后,全國社科規劃辦對該項目決定暫緩結項,修改后復審。
收到鑒定專家的修改意見后,課題組所有成員在對鑒定專家認真負責的精神表示欽佩的同時,心里覺得十分慚愧,于是決心“逼迫”自己潛下心來鉆研原典,認真查閱相關資料,虛心請教同行和師長,徹底彌補原有項目研究的不足。這次“逼迫”自己的過程,不僅是在彌補自己的學術研究缺憾,同時也是在重新修正自己的研究心理和研究態度,對于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學術研究事業可謂意義重大。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修改成果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王彩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有經驗,對已有成果進行修改其實是一項相當繁難的工作,我們對此亦有同感。尤其要在相對緊張的研究時間內達到鑒定專家修改意見的要求,就必須集中全部精力,著力突破自我,使自己的研究全力集中到一個問題上,進行復雜、深入、艱苦的思考和寫作。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查閱資料,就是細心研究資料中各個部分和所研究問題的內在邏輯,而這一程序最為辛苦,但又是完全值得的。因為任何學識的增進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也只有在認真思考和精心打磨的基礎上,提煉出對于所研究問題客觀、系統、本質的看法,才能真正產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于鑒定專家提出的意見,你們是否全盤吸納?如果有不同意見,你們是如何處理的?
王彩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鑒定和評審專家都是有相當學術視野和學術見解的同行,他們的意見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因此,對于他們所提出的意見,我們都努力領會、認真對待、悉心審視,并從中汲取到許多有益的內容,將之融入到課題修改中。當然,鑒定專家提出的意見也有一些與我個人見解不相一致的地方,但這是學術研究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非常尊重鑒定專家的看法,但同時也堅持自己的觀點,并在修改說明中做出充分的說明,以期對鑒定專家給出滿意的答復,獲得他們的理解。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評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所采用的專家鑒定制度?
王彩萍:就我的親身體會而言,看得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鑒定專家都十分認真負責。正因為這樣,當我們收到鑒定專家客觀中肯的鑒定意見時,猶如芒刺在背,十分難過,感覺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但也正是這些尖銳的鑒定意見,鞭策著我們對課題進行了許多富有成效的修改,直至課題最終順利結項。所以我認為,國家社科基金所采用的這種專家鑒定制度,對于確保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質量、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也希望國家社科基金能夠進一步完善這項制度,促進社科理論界產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優秀人才,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