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成果《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遷》(以下簡稱《變遷》),從社會學視野出發,深入考察了意識形態研究的形成與演化,對意識形態研究的主要學術傳統、基本理論觀點和發展變遷的歷史階段進行梳理和概括,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遷做了系統的歸納和分析。
首先,從研究立場與特色來看,社會學對意識形態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學科旨趣。社會學以“社會事實”為研究對象,更有可能拋棄抽象的政治意識形態爭論,轉而把研究視野投入到更廣泛的社會實踐領域去研究意識形態問題。傳統的意識形態概念大多建立在“真-假”二元對立之上,或者具有濃厚的政治學色彩,而社會學視閾下的意識形態研究,傾向于超越這種二元對立,更多地轉向文化領域與日常生活領域。《變遷》一書充分體現了社會學對意識形態研究的一貫立場和特征,運用大量的實證數據和案例資料,將意識形態建設與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等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有力論述了意識形態分化與整合在引發和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深層作用,從而彰顯了意識形態研究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其次,從方法論角度來看,《變遷》一書從全面的、總體的角度來看待意識形態問題。作者力圖從更宏觀的層面出發,系統、全面、整體性地來分析意識形態問題,以避免因視角單一而造成理論的短視。在《變遷》一書中,作者評述了6種在國內流行的社會思潮,分析了當代西方意識形態圍繞市場、政府和社會的權力關系所展開的矛盾沖突。在對意識形態具體議題進行解釋時,作者力圖運用一種客觀的“社會事實”來解釋和說明所要闡發的意識形態觀點,使讀者在認識某種“社會事實”的同時“客觀地”達成與某種意識形態為主導思想的社會認同。
再次,從研究內容來看,《變遷》一書還專門論述了意識形態的感性形式問題。作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考察和對實際生活中的意識形態現象的分析,提出了意識形態不僅有理論形式也有感性形式的重要觀點。作者認為,在廣大社會成員的生活實踐中,道德倫理、宗教意識、價值信念和行為規范等意識形態現象是以感性形式存在的,特別在當代文化影視化的新形勢下,更應當高度重視廣泛存在的感性意識形態的基礎地位與重要作用。
最后,從研究旨趣來看,社會學對意識形態的研究一般具有較為強烈的批判精神。作者不僅強調意識形態的感性形式,而且還論述了如何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效力與速度,同推進中國意識形態現代化等建設性問題。面對當代信息傳播網絡化、虛擬化和影視化的新形勢,作者認為,應當調整主流意識形態的傳統傳播方式,需要根據信息傳播的嶄新變化,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效力與速度。此外,作者還論述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展開形式、實現途徑、評價原則和評價指標等內容,為實現意識形態的現代化做出了積極的探討。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責編:秦華、張湘憶)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