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省市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工作單位 |
撥款額 (萬元) |
在京部屬高校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 程美東 | 北京大學 | 0.23 |
在京部屬高校 | 美國貿易決策機制與中美關系 | 余萬里 |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史記會注考證》研究 | 楊海崢 | 北京大學中文系 | 1.6 |
在京部屬高校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路徑研究 | 王建國 | 北京交通大學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體育的地位與價值研究 | 何珍文 | 北京體育大學 | 1.8 |
在京部屬高校 | 基于梵漢對勘的《阿毗達磨俱舍論》語法研究 | 王繼紅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 1.4 |
在京部屬高校 | 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果分析與政策選擇 | 李長安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2.4 |
在京部屬高校 | 中日近代對外經濟政策比較研究 | 高淑娟 |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研究所 | 0.78 |
在京部屬高校 | 意境與現代人生 | 肖鷹 |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1.3 |
在京部屬高校 | 廣播電視服務監管的理論與實踐 | 高慧軍 |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 | 1.4 |
在京部屬高校 | 現代漢語單音形容詞句法語義研究 | 李泉 | 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 | 1.4 |
在京部屬高校 | 經濟增長的收入分配效應研究 | 劉鳳良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 1.6 |
在京部屬高校 | 唐長安社會流動研究——社會史的一個側面 | 王靜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歷史系 | 1.5 |
中國社科院 | 中國古代地方法制研究 | 楊一凡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2.4 |
中國社科院 | 普通話嬰幼兒的早期詞匯及語音發展 | 李愛軍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 2.8 |
天津 | 中國道學女性倫理思想研究 | 劉瑋瑋 | 天津醫科大學 | 1.6 |
河北 | 農民工中黨的工作的困境與出路研究 | 楊東廣 |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 | 1.6 |
內蒙 | 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 | 張太平 | 內蒙古師范大學 | 13.5 |
內蒙 | 元代亦集乃路基層管理研究 | 吳超 | 包頭師范學院 | 2 |
內蒙 | 清代蒙譯本《水滸傳》研究 | 金榮 | 內蒙古大學 | 1.8 |
內蒙 | 蒙古族詩歌現代轉型研究 | 丁玉龍 |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 | 1.4 |
內蒙 | 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內蒙古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的政策取向研究 | 王亞 | 內蒙古黨建研究所 | 1.5 |
內蒙 | 內蒙古牧區貧困地域類型調查及扶貧開發對策建議 | 海山 | 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系 | 1.5 |
內蒙 | 科學發展觀的普適性人學價值研究 | 王虎 |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 1.6 |
遼寧 | 組織變革理論的科學化與方法論問題研究 | 高靜美 | 東北財經大學 | 2 |
遼寧 | 科學發展觀與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方略問題研究 | 孫鶴 | 遼東學院 | 1.8 |
遼寧 | 偽滿國民勤勞奉公制的調查與研究 | 閻振民 | 沈陽大學 | 2.1 |
吉林 | 建設體育強國戰略選擇與實施重點問題研究 | 孫瑋 | 吉林體育學院 | 2.4 |
黑龍江 | 術語規范:方法與原則 | 吳麗坤 |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 | 1.8 |
黑龍江 | 美國漢學界的20世紀中國小說研究 | 胡燕春 |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 1.6 |
黑龍江 | 國學與中國近代文化形態研究 | 魏義霞 |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2.4 |
上海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戰略法律問題研究 | 張梓太 | 復旦大學法學院 | 2 |
上海 | 從經濟地理看區域協調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 范劍勇 |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 | 1.8 |
上海 | 美國中國學進程及其特點研究 | 朱政惠 |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 1.4 |
上海 | 中國現代性視域中的個人觀 | 顧紅亮 |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 | 1.4 |
上海 | 選舉權的法理研究 | 張卓明 |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 | 1.6 |
上海 | 司法鑒定質量監控研究 | 杜志淳 |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 2 |
上海 | 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基于新業態的增長方式研究 | 陶婷芳 | 上海財經大學 | 1.8 |
上海 | 當代美國宗教社會學理論思潮研究 | 李向平 | 上海大學文學院 | 1.2 |
上海 | 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 | 金波 | 上海大學文學院檔案學系 | 1.8 |
上海 | 新儒學話語體系的形成與結構研究 | 方旭東 |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 1.1 |
上海 | 當前歐美傳媒政策轉型危機:版權體系之重構 | 金冠軍 |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 1.6 |
上海 | 面向資本市場網絡財務信息審計的實驗研究 | 張天西 |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 1.6 |
上海 | 地方性國有控股企業的功能定位及其運營研究 | 周曉莊 |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1.6 |
上海 | 本科翻譯專業的測試研究 | 肖維青 |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 1.6 |
上海 | 新出土簡牘涉醫文獻整理與研究 | 張如青 |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 1.8 |
上海 | 黨的基層民主建設與黨整合社會的能力研究 | 丁曉強 |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 1.2 |
上海 | 現代領導與新型媒體研究 | 張志海 |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 1.4 |
江蘇 | 中國法院制度現代化的進程 | 公丕祥 | 南京師范大學 | 1.4 |
江蘇 | 《后漢書》稽疑 | 曹金華 |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 1.8 |
安徽 | 和諧文化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羅本琦 | 安慶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 1.8 |
福建 | 儒學傳統下臺灣民眾民族精神與本土意識的互動 | 陳名實 | 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學研究所 | 2 |
福建 | 關于我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范式及本土化問題 | 尤京文 | 中共廈門市委黨校 | 1.8 |
江西 | 中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策略研究 | 王昌林 | 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2 |
江西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模式和對策研究 | 龔建文 |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 1.6 |
江西 | 中央蘇區社會保障研究 | 黃惠運 | 井岡山大學 | 2.4 |
江西 | 新時期高校統戰工作與和諧校園構建研究 | 徐求真 |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2 |
山東 | 17—20世紀中國孔教運動研究 | 王鈞林 |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 1.8 |
河南 | 終極關懷:文學深層精神價值研究 | 胡山林 | 河南大學 | 1.6 |
河南 | 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問題研究 | 鄭志 | 河南大學 | 1.8 |
河南 |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思想及實踐研究 | 張俊國 | 河南科技大學 | 2 |
河南 |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研究 | 朱桂香 |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 1.8 |
河南 | 完善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多維視角和長效機制研究——以河南為例 | 王宏源 |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 1.6 |
河南 | 基于創業活動差異分析的創業型經濟發展政策分類設計研究 | 李劍力 | 河南省委黨校(河南行政學院) | 1.6 |
河南 | 流域管理法研究——以生態系統管理為中心的法理創新與制度構建 | 陳曉景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 1.6 |
河南 | 當前文學的民間傳播與文學觀念的更新 | 王文參 | 洛陽師范學院 | 2 |
河南 | 魯迅與左翼文化運動 | 張寧 | 鄭州大學 | 1.6 |
河南 | 中外經濟史重大專題:美國數字經濟研究 | 何梟吟 | 鄭州大學 | 1.5 |
河南 | 縣域政治運作的實踐邏輯與改革方向 | 樊紅敏 | 鄭州大學 | 1.6 |
河南 | 建立與完善網絡監督機制及推進網絡反腐制度化研究 | 劉曄 | 中共開封市委黨校 | 1.8 |
湖北 | 中部都市圈空間成長的結構性機理與重組路徑--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為例 | 熊劍平 | 湖北大學商學院 | 2 |
湖北 | 新農村社會建設中公共產品供給研究 | 吳春梅 |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 1.6 |
湖北 |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公平與滿意度研究 | 段堯清 | 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 | 1.8 |
湖北 | 國際競爭力與出口競爭力的對比研究及指標設計: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分析 | 陳立敏 |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1.6 |
湖北 | 社會網絡分析在企業知識共享中的應用研究 | 趙蓉英 |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 | 2 |
湖北 | 公益性出版單位的體制改革與發展:非盈利性出版機構研究 | 尹章池 | 武漢理工大學 | 1.8 |
湖北 | 我國重點產業自主創新平臺研究 | 胡樹華 |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 1.8 |
湖北 | 朱熹禮學詮釋學美學與構建當代和諧生活世界之意義研究 | 鄒其昌 |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 1.6 |
湖北 | 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問題研究——基于產業安全與貿易平衡協調模型的分析 | 姜鴻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1.6 |
湖北 | 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現代利用與保護研究—以武陵地區土家族為例 | 柏貴喜 |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 1.8 |
湖南 | 中小企業集群區域競爭力及評價方法研究 | 何燕子 | 湖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1.4 |
湖南 | 中古道教文學思想研究 | 蔣振華 |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 2 |
湖南 | 公司治理的契約分析——基于企業合作效率的研究 | 陳赤平 | 湘潭大學商學院 | 1.6 |
湖南 | 基金行業激勵機制設計與中國股票市場健康發展問題研究 | 曹興 | 中南大學商學院 | 1.8 |
廣東 | 從"流動人口聚居區"向"現代城市社區"的轉型--城中村治理研究 | 藍宇蘊 |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 1.8 |
廣東 | 我國侵權法上注意義務的理論構建和司法適用 | 廖煥國 | 暨南大學法學院 | 1.6 |
廣東 | 中國擴大內需政策的邊界拓展和技術創新研究 | 葉德珠 | 暨南大學金融系 | 2 |
廣東 | 明清地域社會變遷中的廣東鄉村婦女研究 | 劉正剛 |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 1.6 |
廣東 | 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研究 | 梁茂春 | 暨南大學行政管理系 | 2 |
廣東 | 漢語詩性研究 | 張衛東 | 汕頭大學文學院 | 1.6 |
廣東 | 清代琉球官話系列課本語法研究 | 李煒 | 中山大學中文系 | 1.8 |
廣西 | 北部灣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 陽國亮 | 廣西大學商學院 | 2 |
廣西 | 從山野到都市——黑衣壯民歌的審美人類學研究 | 范秀娟 | 廣西民族學院 | 1.3 |
重慶 | 新時期中國與伊朗關系研究 | 楊興禮 | 西南師范大學 | 1.4 |
重慶 | 民事間接強制執行比較研究 | 廖中洪 |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 2 |
四川 | 宋人邊疆思想研究 | 杜芝明 | 四川農業大學 | 13.5 |
四川 | 我國西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和諧校園構建間的互動關系研究 | 顧春先 | 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 | 1.8 |
四川 | 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保障體制研究 | 毛曉榮 | 川北醫學院體育教研室 | 1.53 |
四川 | 中國中古宗教意識形態與自然審美觀研究 | 鐘仕倫 | 四川師范大學 | 1.8 |
貴州 | 農民工市民化權益的建立與保護研究 | 張勝榮 | 貴州財經學院 | 2 |
貴州 | 中國當代宗教關系與社會和諧研究 | 林建曾 |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 1.8 |
貴州 | 從水族傳統體育的變遷看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 顧曉艷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系 | 1.5 |
云南 | 中國南傳佛教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 彭多意 | 云南大學 | 1.6 |
西藏 | 藏傳佛教寺廟管理長效機制建設研究 | 普布次仁 | 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 1.2 |
陜西 | 1930年代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前途的探索 | 馮峰 | 長安大學人文學院 | 1.8 |
陜西 | 北朝墓志文體與北朝文化 | 馬立軍 | 陜西科技大學外國語與傳播學院 | 1.6 |
陜西 | 發展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條件下國家投資形成的國防知識產權權屬和利益分配激勵政策研究 | 丁德科 | 西安財經學院 | 2 |
陜西 | 婚姻擠壓下的中國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生活福利和促進政策研究 | 韋艷 | 西安財經學院管理學院 | 1.6 |
陜西 | 古村落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以陜西為例 | 祁嘉華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2 |
甘肅 | 入世條件下推動西部農村工業和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以甘肅省為例 | 姚永鵬 | 甘肅農業大學 | 2 |
甘肅 | 穆斯林婦女疾病與健康的人類學研究 | 孫金菊 | 蘭州大學 | 2 |
甘肅 |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 | 王錄倉 |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 1.08 |
甘肅 | 西北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心村莊發展研究 | 劉秉國 | 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 1.01 |
甘肅 | 西北農村地區道德生態的變遷與現狀解析 | 符曉波 |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科研處 | 2 |
青海 | 苯教文化與藏區和諧社會建設 | 周毛吉 | 青海民族大學 | 2 |
青海 |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立法問題研究 | 張立 | 青海民族學院法學院 | 1.8 |
青海 | 青藏高原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法律問題研究 | 周繼紅 | 青海民族學院青海省法學研究所 | 1.5 |
青海 | 藏族遠程教學資源庫建設 | 才智杰 | 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 | 2.4 |
青海 | 青藏地區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 米海萍 | 青海師范大學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 | 2 |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