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從價值維度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價值標準,指導、規約、評價發展,實現了當代中國發展價值觀的創造性轉換。
價值觀是世界觀的重要內涵,是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機制,價值觀為人們的思想與行動提供價值坐標,指明方向路徑。價值思維是一種求善的、合目的性的思維,人們總是以對客體的屬性、規律的認識為基礎,以對主體需要的體認為前提,以對主客體之間效用關系的把握為根據,對于事物是否有價值以及人的行為是否應當、合理作出價值評價,并據此進行價值選擇、價值創造與價值享有。科學發展觀運用價值思維方法,從價值維度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價值標準,指導、規約、評價發展,實現了當代中國發展價值觀的創造性轉換。
首先,科學發展觀破除了重物輕人的發展價值觀,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觀。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和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實踐主體和核心動力。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為了人民,把人民利益作為謀發展、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障廣大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引發了社會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和社會分化。改革開放增強了社會活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也使社會矛盾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突出和復雜。而社會矛盾歸根到底是利益矛盾。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兼顧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各社會階層的共同利益以及不同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依靠人民,堅持走群眾路線,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靠人民群眾努力,衡量發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而要做到發展依靠人民,就必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國民素質,以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科學發展觀破除了片面的發展價值觀,確立了全面協調的發展價值觀。堅持全面協調發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作為價值主體,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堅持全面協調的發展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發展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事業;不僅要建設物質文明,還要建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富強、民主、公正、和諧等價值理想,指引著廣大人民為建設和諧社會、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斷奮斗。堅持全面協調的發展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現實要求。片面發展還是全面協調發展,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社會事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素質的提高。但經濟發展本身并不能帶來整體社會狀況的改善。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發展價值的多維性以及發展價值之評價、選擇、創造、享有的多樣性,堅持全面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努力實現發展的多重價值,滿足人民的多樣性價值需求。
再次,科學發展觀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價值觀,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價值觀。自然界是人類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生養、承載、庇護人類的家園。人類通過生產勞動而將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在自然界面前確立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近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的主體能力的提高,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道路上突飛猛進,人們片面運用科學技術的成就,向自然界無休止地索取,造成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使人類日益陷入環境與生態困境。人與自然休戚相關、榮衰與共,人類作為自然界進化的最高產物和自然界達到自我意識的存在物,應自覺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既要通過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的需要,又要維護人之生存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價值觀,就要建立新的制度形態,使資源節約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創造新的技術形式和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提倡新的生活方式,以滿足基本需要為目標,以適度消費、綠色消費代替過度消費、奢侈消費,減少資源與環境壓力,使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經濟與社會發展同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支持能力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環境的動態優化以及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學發展觀與當代中國思維方式的轉換”負責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