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跨學科研究是科學(1)發展在當代表現出的顯著特征。它表明:在宏觀方面,科學的綜合性不斷加強;在微觀方面,學科分類日益細化;縱向來看,各門學科不斷衍生發展;橫向來看,在當代,各門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現象已經成為常態,以致形成三股強大的跨學科研究潮流。一股是自然科學內部的跨學科研究潮流,另一股是社會和人文學科內部的跨學科研究潮流,再一股是自然科學與社會和人文學科之間的跨學科研究潮流。跨學科研究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方面,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各類復雜問題,要求多個學科密切合作,協同攻關,提出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科學研究領域的拓寬,以及科學自身向縱深的演進所提出的各類學術問題,要求進行學科間對話,以求取得更好的研究結論。作為一種逐漸凸顯其重要性的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跨學科研究正在受到廣泛的關注。
隨著跨學科研究影響的擴大和作用的凸顯(2),跨學科研究類的項目申請數量將會逐漸增加。而且,面對跨學科研究型項目,以學科自身為主的研究單元,日漸暴露出研究隊伍的局限性。因此,準確地界定跨學科研究項目,科學地評審跨學科研究項目,有效地管理跨學科研究項目,對跨學科研究項目予以高水平的引導,將會成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其他基金管理工作中日益重要的一項工作。
二、跨學科研究辨析
跨學科研究有兩層涵義:一層是指從多學科角度來考察與研究課題共同相關的問題,即課題自身具有多學科性。另一層是指方法論的多樣性,即可以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不同理論和方法解決共同性的問題?梢,與傳統的單一學科研究相比較,跨學科研究是指研究主體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界線、跨越不同研究領域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研究活動,是解決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和社會經濟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或途徑。
但目前,在漢語學術文獻中,與跨學科研究相關的提法有多種。比較常見的如“交叉學科”、“學科交叉”、“交叉學科研究”、“科際整合”或“科際研究”或“跨領域研究”、“學科際研究”等。在英語學術文獻中,與跨學科研究相關的提法也有多種。這些不同的提法都涉及到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學科的合作研究,但其內涵的差異較大。下文將對幾種典型的有關跨學科研究的提法進行辨析(3)。
。ㄒ唬┒鄬W科研究
多學科研究(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MDS)指這樣一種研究方式,即有一個涉及多個學科的研究主題或者問題,但各個學科采用各自的方法,完成本學科的任務,解決本學科的問題,或者實現本學科的目標;研究過程按計劃推進,參與者們交流知識,相互通報研究結果,但并不整合各學科的成果,也無跨越學科邊界、創造新知識和理論的目的。其特點如圖1所示。
圖1多學科研究的特點
資料來源:參考B?rbel Tress, Gunther Tress and Gary Fry的《整合研究中的概念和知識生產過程的定義》一文中的相關內容改編、繪制。
圖2 圖1及圖3至圖6中各圖標的涵義
資料來源:同圖1。
(二)參與型研究
參與型研究(participatory studies,PS)指:由學術型研究者和非學術型的參與者合作,共同解決一個問題。在合作過程中,學術型研究者和非學術型參與者雖然交流知識,但重點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整合他們的知識去創造新知識。PS并不一定是研究型的(research)項目或課題。單一學科研究和多學科研究都可能有非學術型的參與者加入其中。其特點如圖3所示。
圖3 參與型研究的特點
資料來源:同圖1。
。ㄈ⿲W科際研究
學科際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DS)是這樣的一種研究方式:它涉及若干無關聯的學科,但要求這些學科在研究中打破學科界限,創造新的知識和理論,進而解決共同的目標。所謂“無關聯的”是指這些學科有自成特色的研究模式(paradigm)。比如,從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中某些學科運用定性與定量方法的差別,或者分析性與解釋性方法的差異,即可見其各自研究風格的區別。其特點如圖4所示。
圖4 學科際研究的特點
資料來源:同圖1。
。ㄋ模┛鐚W科研究
跨學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y studies,TDS)指這樣的研究方式,即它將若干無關聯學科的研究者和非學術型參與者組成共同體,探討共同關注的問題或者主題,要求不同學科方法相互滲透、借鑒和集成,創造新知識和理論?鐚W科性(Transdisciplinarity)將學科際性(interdisciplinarity)和參與型方法結合為一體。其特點如圖5所示。
圖5跨學科研究的特點
資料來源:同圖1。
。ㄎ澹┱闲脱芯
整合型研究(integrative studies,IS)的特點是:這種研究不是學科際的,就是跨學科的;在學科知識的整合中,涌現出新知識和理論。IS集中體現了學科際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優勢。
上述各研究類型之間的差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合作的密切程度高與否,二是學科間整合程度強不強,三是所涉及到的非學術領域的成分多不多。詳見圖6。
圖6 各研究類型的差異比較
資料來源:同圖1。
三、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界定-評審-管理
如果跨學科研究辨析是認識“世界”,那么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界定-評審-管理就是服務和管理“世界”。
。ㄒ唬┛鐚W科研究項目的界定
?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定義
一個必須將不同學科或領域的研究者及研究群體集為一體, 利用多個學科或領域的知識、方法和設備, 并且進行統一的管理才能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項目, 可稱之為跨學科研究項目。
說明:形成跨學科研究項目的根據是存在一個合適的研究問題,或者要實現的目標。所謂“合適”有兩層意思。
一層是:(1)它涉及的范圍與國家目標、經濟社會建設和科學發展緊密相關。(2)它涉及的范圍是我國某個領域中的強項或優勢, 或者能夠填補我國在某個方面的空白。(3)創新程度高, 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我國的經濟建設,加快我國的社會進步。
另一層是:這個問題或目標主要是一個多學科的問題/目標,不是某一學科的問題/目標, 或者不是技術上單一的問題/目標。一個多學科的問題/目標應該具備下列特征:(1)可用多個學科的術語傳述, 而且可被相關學科的專家認可。否則,這個問題/目標便不是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問題/目標。(2)它是一個受到多學科關注的問題/目標。(3)對這個問題/目標,相關學科和領域可以進行無語境(context)障礙的溝通。
?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特征
若只有合適的問題/目標,未必就能成為跨學科研究項目。因此,在具備多學科問題/目標的基礎上,還必須探討:一個跨學科研究項目應該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多個學科的研究者或研究群體結集在一個項目上,目的是為了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完成共同關心的任務。而要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這些研究者或研究群體之間應該是互利互惠的關系,顯然不能互損互耗。由此可見,一個跨學科研究項目應該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存在互補關系。來自各個學科或領域的研究者及研究群體在知識、方法和設備上處于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盎パa”關系就是互益互惠關系。這種關系有助于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實施及問題的解決和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知識創新和新理論的涌現。所以,是否存在互補關系,能否互補,互補程度如何,可以作為判定跨學科研究項目的主要指標。
(2)存在相容關系。如果互補關系是客觀性指標,相容關系則是主觀性指標。相容關系指項目申請者在項目申請書中是否建立了統一的語境平臺( context platform)。如果沒有這個共同的語境平臺,研究者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和交流中,勢必會產生許多的不一致或歧義,甚至分歧。比如,在語詞上、計算標準上、成果表達上等等。
(3)隊伍組成均衡。學科分布及各個學科的參加人員的數量要同其在整個項目中所擔負的任務相匹配,不存在倚輕倚重的情況,即從項目整體來看,研究隊伍的組成是均衡的。
(4)邊界劃分清楚。即各個學科的任務劃分簡單、明了,邊界銜接清楚,并且有相應的管理措施。
(5)規范明確、協議清楚。各個學科的目標、目的和任務明確,行動計劃清楚,責、權、利清晰;對于可能出現的困難或可能產生的爭議,有相應的可行的處理原則與程序。
。ǘ┛鐚W科研究項目的歸口管理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歸口管理包括分類原則和分類方法。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分類原則
(1)準確性原則。對一個跨學科研究項目進行分類時,必須辨明該項目的基本構成,它的結構特征,它所涉及的范圍,它的文獻學特征。在此基礎上力求將其準確分類。具體說來就是:j明確該項目的本質特征,即它的基本構成和結構特征。k該項目涉及到哪一些學科,其性質和范圍如何。l通過文獻檢索,確定該項目在當前國內外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可按首創、前沿等級別進行打分。
(2)規范性原則。所謂“規范性”有兩層涵義:j對于從長期的項目評審與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做法與規則,經過甄別,能夠應用于跨學科研究項目評審與管理的做法與規則,應該予以保留、采用和完善。k為便于相互鑒別、交流、促進和提高,對于跨學科研究項目進行分類、評審和管理等等所采取的做法和建立的規則,應考慮國內外其他單位、部門在處理此類事情時的慣例,藉以提高相關做法和規則的通用程度。
(3)目的性原則。便于研究工作的開展,便于項目管理,促進跨學科研究,是對跨學科研究項目進行分類的目的。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分類方法
。1)根據項目申請者建議的歸口學科進行歸類。
。2)跨學科研究項目中的多個學科之間,如果一部分是影響者,另一部分是被影響者,則應按重點被影響者歸口該項目。比如,一個研究環境-人口-經濟-資源-技術之間關系的項目,就可歸環境經濟學科受理。在這五個因素之間,環境被影響的程度最高。
。3)若跨學科研究項目涉及多個學科或多個領域,應按重點( 或慣例) 歸口該項目。比如一個研究政制-歷史-經濟地理-氣候關系的項目,究竟歸口到那一個學科,要看研究者重點探討的是什么問題,或重點目標是解決什么任務。如果研究者的興趣點在政制的變遷方面,則可將其歸口到政治學科。
。4)若跨學科研究項目中的各學科之間,存在一門學科(主體學科) 對其余各學科(對象學科)的關系,或者某個跨學科研究項目是將一門學科(主體學科) 的理論應用于其它學科(對象學科),則應該將項目歸口于這個主體學科。比如,一個研究人口遷移機制-方言變化-區域經濟增長-城市發展之間關系的項目,顯然,應將其歸于經濟學科。
。5)當從多門學科角度研究一個問題或為實現某個目標結集多門學科時,可在綜合考慮項目申請者的意圖、項目的性質、引用文獻與資料的分布和內容比重等基礎上,選擇一個歸口學科。
。6)如果某個跨學科研究項目是將一門學科或幾門學科(主體學科) 的基礎理論應用于某個學科(對象學科) ,則應將該項目劃歸這個對象學科管理。
(7)若跨學科研究項目中的各學科之間存在包容關系,則應按大者歸口該項目。
。8)當跨學科研究項目中的各學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若是一因多果,可按原因歸口該項目;若是多因一果,可按結果歸口該項目;若是多因多果,可按本節的分類方法(5)選擇一個歸口學科,或進行具體分析后,另行處理。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形成大致有這幾種情況:j由單一學科分化、派生而來;k由各學科交叉、滲透形成;l由各學科分化、派生,并相互交叉、滲透,進而構成跨學科研究項目;m綜合、概括了多個學科的前沿問題而形成。有鑒于此,建議對跨學科研究項目的歸口暫采用上述分類方法進行劃分,待積累經驗后,再作完善。
。ㄈ╆P于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申請書和項目評審
?建議對原有的項目申請書進行如下變動
(1)標明本項目所涉到的學科代碼。
。2)標明研究者的專業所屬的學科代碼。
。3)申請者建議的項目歸口管理的學科代碼。
上述三個代碼很可能不一致。如果不一致,應由項目分類情況確定。
。4)在主題詞欄目中標明:j跨學科研究項目(xxx)。k非跨學科研究項目(xxx)。l屬于j者,主題詞不少于四個。m屬于k者,主題詞不超過三個。這樣處理,既保持了項目申請書的原狀,又基本揭示了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特點,至少是反映出申請者的申請意圖。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
跨學科研究項目在同行專家的選擇方面,與一般項目的評審比較,應該有實質性的區別。對跨學科研究項目而言的同行,應該是大同行,而非單一學科(領域)的同行。應根據項目涉及到的學科的多少,確定同行專家的選擇范圍。這個范圍應該涵蓋項目涉及到的所有學科(領域)。
?跨學科研究項目評審過程示意
。1)本學科能夠自行解決的跨學科研究項目。
。2)與本學科無關的跨學科研究項目?蓪⑦@類項目提交跨學科項目協調部。
。3)需要同其它學科協商,方可解決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對這類項目,接受項目申請書的學科可寫出提請協助解決的事由,或提出擬采用的解決辦法等,提交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
。4)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將經過初次協商處理的項目歸為兩類:一類是可由各學科解決的項目,便返還相應的學科;另一類是各學科不能或難以處理的項目,可由協調部牽頭召集學科聯席會議,提出可行的處理措施。
。ㄋ模┰O立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
?建議成立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
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與管理比一般項目復雜,但它也具有一般項目的共性?鐚W科研究項目的評審與管理既不能讓一個專職機構去做,也不能同一般項目的評審、管理完全分開。因而,協調就成了管理鏈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協調性的工作是對管理進行管理的工作。所以,成立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應該是一個適宜和可行的辦法。
?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的職能
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應該具有以下職能。
。1)協調。j對于個別學科認定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學科之間經自行協商,仍然不能妥善處理者,可提交協調部。由協調部根據該項目的情況,提出解決辦法,會同各學科再商對策。經過多方努力,難以協調解決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可提交學科聯席會議,討論解決。k學科內部不能自行解決的跨學科研究項目,也可提交協調部,由協調部提出解決辦法,會同學科妥善處理這類項目。
(2)指導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提出當前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共性和特殊性,跨學科研究的發展趨勢, 以及跨學科研究項目評審中可能出現的難點和處理對策,為各學科評審、管理跨學科研究項目提供理論和政策依據。
。3)負責跨學科研究項目的咨詢任務。對跨學科研究項目評審中出現的新動向,比如,疑難問題,重大的創新性項目,或者是原創性的項目等等,應及時通報,并提出處理對策。
?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的權限
。1)跨學科研究項目將會涉及到各個學科和相關的職能機構。因此,應賦予跨學科研究項目協調部相應的召集、協調和統籌權限。
。2)對于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和管理,各學科應接受協調部的協調和統籌。
。3)協調部應將本部對于跨學科研究項目評審的處理辦法、協調措施和統籌意見,特別是一些帶普遍性的和新的辦法及措施,向全委和職能部門領導匯報,廣泛聽取各學科的意見,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界定、評審和管理水平。
注 釋
(1)此處所言之“科學”,包括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當于德語的Wissenschaften。
。2)根據復旦大學陳其榮教授的研究,2001-2008年間,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跨學科研究成果占其獲獎成果的比例達到66.7%;1901年至2008年的100多年間,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跨學科研究成果占其獲獎成果的比例達到52%,超過五成。(更多內容,可參見:陳其榮,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跨學科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9月。)因而,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中,跨學科研究將會成為研究“慣例”而被廣泛采用。
。3)本節中的部分內容參考B?rbel Tress, Gunther Tress, and Gary Fry的《整合研究中的概念和知識生產過程的定義》及F. Wickson , A.L Carew, and A.W. Russell的《跨學科研究:特點、困惑和質量》。
參考文獻
。裕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