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跨學科與交叉學科研究活動可追溯到17、18世紀。但交叉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伍德沃思最早公開使用。雖然應用廣泛,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對于交叉學科該如何定義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分歧,如國外各教育和研究機構現在關于交叉學科的定義經概括基本為六種(William H. Newell,2007),而國內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烏家培、劉仲林等學者也從各個角度對交叉學科進行了定義,代表性的觀點一是將交叉學科看作一個學科群,另一種是將交叉學科視為跨學科研究性的科學實踐活動。
定義交叉學科的困難之一在于區分交叉學科與跨學科(multidisciplinarity)和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ity)之間的合理邊界,二是如何對交叉學科本身的研究進行分類。廈門大學的學者從知識獲取途徑的角度來考察交叉學科與跨學科和超學科的區別,認為跨學科是基于不同學科間相近知識的平行存在而產生的,但是不產生新的知識體系,它是交叉學科的源起,如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都屬于跨學科研究的范疇;超學科的知識獲取則是超越單個學科或者學科群的邊界的,意在超越學科限制的思考而產生新的知識(Holm and Liinason,2005),是交叉學科越過學科邊界的探索,最典型的超學科研究的代表是文學理論,如紅學。而交叉學科則介于兩者之間,它通過融合不同學科間離散的知識體系以產生了新的知識體系,如法律經濟學。
交叉學科內部也存在兩種不同的知識獲取手段,一種被稱為“工具型”,其更偏向于以問題為導向,接近于跨學科,不強調對原有學科的知識體系邊界的突破;而另一種則被稱為“認知型”,其關注對學科性質的基礎研究,強調突破原有的知識體系邊界,更偏向于“超學科”。目前,國際上重點研究和發展的交叉學科以具體問題為導向居多。
交叉學科的定義為:以問題研究為導向的,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以產生新的知識體系而形成的學科。
二、如何引導交叉學科的發展
我國交叉學科發展的問題中既有國內外交叉學科研究都普遍面臨的問題,也有因我國相對較為僵化的學科管理制度而產生的,在借鑒國外交叉學科的學科建設與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經濟學科交叉研究的實踐,本文對我國交叉學科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建議:
① 借助問題研究,打破“條塊分割”。
學術發展源于學者間的交流和討論,然而在學科割裂的情況下,各學科內部都形成了具有進入壁壘的圈子,有相同的學科規范和標準,阻礙了不同學科間學者的交流。因此,只有在學科建設時突破學科間的限制,使得研究者相互了解,相互合作,才能促進學科的發展。在現階段,我們認為較為可行也被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是通過重大綜合性問題的研究契機打破“條塊分割”,促進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但是,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合作機制缺乏持續性,關鍵是如何利用這些機會構建具有長效性的合作交流機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②確立立項標準,引導交叉學科研究。在交叉學科研究中存在著為了取得政府和相關機構的研究基金而產生的“為交叉而交叉”的現象,往往研究的成果既非是學科前沿探索,又未解決重要的綜合性社會問題。在交叉研究剛剛起步的階段,政府和相關機構在審批研究項目時可以預先設定立項的標準和優先考慮的研究主題來引導交叉學科的研究。如英國交叉學科委員會下的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SRC)制定的研究標準是:質量,高效,研究內容相關性,鼓勵競爭性項目的申請,而同時又根據英國與歐盟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提出了以下優先考慮的研究內容:經濟發展,環境與人類行為,治理與公民,知識、交流與學習,生活內容、生活方式與健康,社會穩定,工作與組織等。
同時,應當鼓勵校內交叉學科與校外社會機構之間的合作,或者是鼓勵類似于國外“智庫”的研究機構(如美國最大的民間交叉學科綜合研究機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擁有8000多名工作人員,年預算達6億多美元)的發展,從而促進交叉學科的執行者和成果的需求者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既有利于解決資金問題,又能使得交叉學科的研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同時保證了交叉學科發展的可持續性。
③利用各交叉學科間的聯系進行集中研究,避免重復建設。交叉學科不僅是各個學科知識體系的融合與創新,交叉學科與交叉學科之間從知識結構等方面來看也存在著程度各異的聯系。以經濟學的交叉學科研究為例,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神經元經濟學存在著研究內容上緊密的聯系,如實驗經濟學的很多研究內容構成了行為經濟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前提,很多研究者的研究領域都包括了這幾個方向;又如新經濟歷史學不僅與法和經濟學存在著方法論等方面的聯系,更是促成了新的交叉學科如計量史學(Anthropometric History)和計量人類經濟學(Anthropometric Economics)的形成與發展。
因此,在研究項目與研究機構設立之初就應當充分考慮到各交叉學科間的聯系,從人員與資金配置、設施建設、研究內容確立等方面來綜合考慮,能夠更有效的發揮集中優勢資源促進多學科的發展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國內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嘗試,如以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學院為依托的第一個文理交叉的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定位于建立一個以計量經濟學為核心,并輻射到與之相關的金融學、統計學、數學、實驗心理學、生物學、醫學統計學、物理學、市場學等其他學科領域。
④改革創新交叉學科(機構)管理制度。為解決目前我國交叉學科研究中缺乏合適的評價體系和人才制度的問題,應設立更多的獨立的交叉學科學者崗位和聯合聘用崗位,同時可以考慮借鑒和推廣國外(如日本、美國)的經驗,通過學校層面設立“交叉學科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交叉學科研究機構的人才招聘、績效考核等各方面的事宜,國內方面復旦大學2008年已經正式成立交叉學科學位評定委員會促進后備人才的培養。
三、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組成問題
根據問題導向,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課題組主要以某一學科為主組成,其它相關學科的專家參與并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知識和方案;也可以是各學科平行參與,而由一位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的專家負責。對跨學科和交叉學科課題組的考察重點應關注兩個問題:一是項目首席專家是否具有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知識能力和科研經驗;二是課題設計內容是否具有系統思維,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否在經過系統論證,各學科的知識應用是否具有邏輯關系,研究角度是否有跨學科的內涵。
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評審問題
對跨學科/交叉學科重大項目的評審可以通過兩次評審的方式來進行。通訊評審的專家評審組應以項目申報首席專家所在學科領域的專家為主(保證評審的專業性,同時可以看出該項目在本學科領域的價值);會議評審則應由項目所涉及到的多學科專家組成,通過對不同專家評分的不同權重,發揮專家的專長,量化處理評審結果。
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資助問題
基于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復雜性和難度,對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大項目的資助力度應高于現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同時,對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研究時限可以寬松一些。以問題為導向的項目可以分為應急性問題和中長期問題兩類,應急性問題的資助額度可以略少些,一般應當在30萬元左右,期限在一年之內;中長期的可以在80萬元左右,期限在兩年。基礎研究性質的跨學科和叉學科研究項目,可以在120萬元左右,期限可以放寬到五年。
對跨學科和交叉學科重大項目的管理可以采用年度檢查和一事一報的形式進行督促,項目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應及時上報。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