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跨學科?
1.跨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一詞最早出現在1920年代,當時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提出它的主要職能是發展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會的綜合研究(當時該理事會共有7個學會),“Interdisciplinary”是該理事會會議速記使用的記錄文字。192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伍德沃思(R?S?Woodworth)首次公開使用了“Interdisciplinary”這個概念,提出跨學科是指超越一個已知學科的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實踐活動。1937年,《新韋氏大辭典》和《牛津英語詞典補本》首次收入“Interdisciplinary”一詞。1950年代這一用語開始在科學界、教育界擴展和普及,到了1960年代,這個詞風靡學術界。
從“Interdisciplinary”一詞看,它由前綴inter和形容詞diseiplinary(學科的、訓練的)結合而成,直譯為“交叉學科(的)”或“跨學科(的)”,在1985年以前,我國學術界把Interdisciplinary通常譯為“跨學科”,1985年以后出現了“交叉科學”、“交叉學科”等說法。盡管有學者認為它們之間存在細微差別,但大多數研究者還是將它們視為同義詞。從總體上看,跨學科是以兩門及兩門以上學科交叉融合為顯著特征,以有效解決單門學科無法解決的問題為目的。
關于跨學科研究,幾個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定義為:
(1)跨學科研究是由團隊或個人進行研究的一種模式,他們把來自兩個以上的學科或者專業知識團體的信息、數據、方法、工具、觀點、概念和理論統合起來,從根本上加深理解或解決那些超出單一學科范圍或研究實踐領域的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協會《促進跨學科研究》報告)
(2)跨學科研究是指在處理一個課題時,研究人員穿越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來理解這一課題的合作研究。在跨學科的研究中,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聯合以達共同的理解目標。(維基百科)
(3)跨學科研究是是相對單一學科而言的,是由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的科學研究過程。(趙樹智)
(4)發生于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各自內部有關學科的交叉領域,而且也大量發生于這兩大門類之間的邊緣地帶的研究活動稱為跨學科研究,又稱交叉科學研究。(金吾倫)
以上定義表述方法各不相同,側重點也有差異,但基本內涵相同,都是指跨越兩個以上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活動。據此我們可以將跨學科描述為:跨學科研究是團隊或個人的一種研究模式(mode of research),它把來自兩個以上學科或專業知識團體的信息、數據、技術、工具、觀點、概念和(或)理論整合起來以推進基本的認識或解決那些不能用單一學科或研究領域來解決的問題。不僅如此,通過綜合多學科多方面社會力量開展的集成性研究,又反過來導致跨學科(包括跨技術)研究與“跨界行動”成為必然和普遍的模式,使人類的研究規范從學科研究為主導階段進展至學科間交叉滲透階段進而躍進到跨學科整合研究層次,促進新的學科范式產生,創造出新的學科或研究領域。
一般而言,跨學科研究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1)互補性,即兩個或多個學科研究同一個問題, 按問題的不同方面進行分工;(2)移植性,指的是一個學科應用和引進某個學科的概念,或將這個學科的概念據為己有。這是一種有助于概念更新的知識流動;(3)融合性,主要指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創建一個新學科。
2.關于跨學科研究的科學認識
首先,跨學科研究是構筑在系統概念之上的學科融合。所謂“學科”是科學知識領域內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知識服務的“標準科學”體系。學科在科學范圍內確定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特長,迎合科學各方面的需要。每一個學科由于有自己特定的學科界限,有自建的學術用語、研究方法和理論,所以都是獨立的。系統概念是把所有的基本概念以及與周圍的外部世界聯系和整合在一起的紐帶,所有的學科和技術均需要參照系統概念。跨學科研究是從系統概念出發,把伴隨認識進步而產生的分散零亂的知識綜合在一起。
其次,跨學科研究是概念的流動,思想和方法的結合,而不是把不同學科拼湊起來。跨學科研究通過傳播概念、“越位”滲透和相互參照, 通過把學科的復雜化轉變成綜合領域, 通過創建新認識和提出新的綜合性的解釋, 最后通過建立一種能把各種不同學科統一在一個共同的理論體系中的組織概念, 達到沖破學科樊籬, 實現推動科學發展的目標。
第三,跨學科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是人類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 將物體設想為系統,把世界看作為一些錯綜復雜的系統的前提下,分析具體問題、完成課題、研究某個主題或概念所必需的方法。它是從一個主題或問題出發, 將各方面的專家集中在一起,采用開放型思維方式, 改變由于學科封閉和人為造成的知識斷裂,設計促進知識的相互作用和互補性的研究方法。
第四,跨學科研究不是消除學科的專業性。每個學科揭示、發掘和建立了一個重要、獨特的研究對象,以此鎖定專業范圍,否則學科知識會變得不固定和過于寬泛。由不同學科構成的跨學科研究學術團體中,各學科的特點和作用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會有加強的趨勢, 因為交叉學科研究需要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核心,各學科會在交叉學科研究中, 找到了證明和突出本學科特色的新方法。
最后,跨學科研究本身已經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跨學科學。這一學科是對跨學科現象的規律和方法進行研究的新領域。跨學科學的研究大都密切結合科研和教育實際問題, 由具體的跨學科案例研究進行理論提升,自然轉化為跨學科學一般規律和方法探討。
二、國內外跨學科研究進展
1.國外跨學科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在古代,由于科學沒有分化,沒有跨學科研究的基礎。
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在西方,科學分類16世紀已開始進行了,17、18世紀加速發展,19世紀科學分類已初具規模。在學科形成過程中,交叉學科即開始出現。
1637年,笛卡爾發表《方法論》,形成了一門交叉學科--解析幾何,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也為后來的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示范。
1791年,伽伐尼發表了潛心十年研究的成果《論電力對肌肉的作用》,這是交叉于電學與生物學之間的研究成果。
從1853年開始,德國化學家本生利用光譜研究推動了天體物理、宇宙化學的學科產生。
物理化學是物理學和化學的交叉,1887年,德國科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和荷蘭科學家范霍夫創辦了《物理化學雜志》,開始形成研究物理化學這一交叉學科,現今的學術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現代交叉學科萌芽的標志。
生物化學是生物學和化學的交叉,1897年生物化學學科誕生。
人們把這一時期兩門學科的聯系、滲透產生的新的交叉學科稱為第一代交叉學科。而物理化學正式創立,標志著跨學科研究有了深入發展。但是至20世紀60年代,這期間的跨學科研究,基本上是初級的、自發的發展階段。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紐約出現“跨學科”一詞,其最初含義大致相當于“合作研究”。 20世紀上半葉,現代科學體系逐步形成,蓬勃發展的科學領域激烈分化,學科林立,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促成了相當數量的新興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出現。如環境科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生態科學……。環境科學涉及到化學、生物、物理、地學和工程學等多門學科。材料學需要的學科知識至少包括物理、化學、熱力學、電磁學、材料力學、結晶學、物理化學等學科。1945年,薛定愕(Erwin Schrodinger)發表著名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開創了生命領域中物理學和生物科學學科交叉的先河。二戰期間的曼哈頓工程是一項著名的跨學科科研運動,多個學科、多種行業的科技人員共同參與這個工程,就此展開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從實踐上推動了跨學科研究的發展。這種多門學科聯系滲透產生的新的學科稱為第二代交叉學科。
二戰之后大致而言到20世紀80年代,有了第三代交叉學科發展。第三代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合流。它使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協同學理論、突變論及耗散結構理論得以誕生。
196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些涉及面較廣、影響較大的專業跨學科運動,此時跨學科研究正式登上學術研究的舞臺。歐洲國家的跨學科的機構及研究也較深入。如法國跨學科研究中心(CETSAP,1960),出版了《交流》,德國跨學科研究中心((ZIF,1968),出版了《年度報告》,這些研究報告是早期跨學科研究成果,且主要是理論層面的研究,在這之前,還沒有專業的跨學科著作。在這之后,英、法、德等西力發達國家在跨學科領域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獻,對跨學科教育基本理論和模式做了全面的論述。1970年9月,在法國尼斯大學第一次召開了以跨學科為主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21個國家的代表和部分跨學科專家共57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對跨學科研究、跨學科教育等問題作了系統、全面的理論探討,會后出版了文集《跨學科——大學中的教學和研究問題》(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versities),被稱為跨學科學的經典之作,本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也標志著跨學科研究進入到一個系統化理論探討的新階段。這一時期,一些專業的跨學科學術期刊開始出現,大大推動了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蓬勃發展,交叉科學的概念擴大了,它不局限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而且還在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軍事科學、文藝理論、行為科學、人體科學九大類科學及其分支科學之間的交叉。除了學術界之外,一些政府機構和基金會也開始支持跨學科研究。同時跨學科研究也引起各國政府高度的重視,從而開始制訂相應的發展跨學科研究的政策,各國相繼成立了大批跨學科研究的中心機構。
1979年,德國成立國際跨學科研究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這是關于跨學科研究的首個正式的專業學術組織,就高科技中的跨學科問題展開研究,相繼發表了關于大學的跨學科研究、學術組織的跨學科研究、高科技研發過程中的跨學科研究等一系列學術成果。
1980年,跨學科研究國際協會成立,標志著跨學科研究體制進入國際化。
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科學與知識的邊界”為主題召開了首次跨學科會議,1991年12月在巴黎召開了第二次會議,主題為“科學的傳統——面向21世紀的跨學科展望”。與會專家圍繞科學與傳統,跨學科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關系,科學中統一理論的興起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會后發表了《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對未來跨學科研究的發展作了展望。
1990年,美國著名的跨學科理論研究專家朱麗·湯普森·克萊恩出版其首部跨學科理論專著《跨學科:歷史,理論和實踐》(Interdisciplinarit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該部專著從歷史動態的視角梳理了跨學科理論和實踐發展的脈絡;1994年出版了《今日之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oday);1996年出版了《邊界互涉:知識,學科和跨學科》(Crossing Boundaries: Knowledge, 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1999年出版了《映射跨學科研究》(Mapp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邊界互涉:知識,學科和跨學科》一書呼吁更加深度的學科變遷、轉移、擴大、交叉、跨界和融合(該書中譯本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進入21世紀,跨學科研究繼續深化,跨學科研究廣受重視,現有多個跨學科國際會議,包括:國際跨學科社會科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第六屆跨學科夏季年會(The Sixth Annual Summer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國際藝術、數學與建筑學會會議(International Art、Mathematics、Architecture)等。較為有名的跨學科研究機構出版的期刊有:英國曼尼出版社出版的《交叉科學評論》;辛辛那提大學國立人文教育協會出版的《人文交叉學科》;美國的蘭德公司出版的《蘭德公司研究評論》;法國跨學科研究中心出版的《交流》;德國跨學科研究中心出版的《年度報告》等。美國學術機構的權威代表——國家科學院協會(the National Academies)就跨學科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2004年發表的《促進跨學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報告,對跨學科研究規律也進行了分析,對跨學科的定義、障礙、動力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全面深入分析了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現狀,對如何促進交叉學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創見性的建議。該報告還對大學中的跨學科行為展開研究,就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及教職人員的跨學科學習、科研情況做了調查,并對如何促進研究型大學中的跨學科研究和教學提出了建議。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在其發展規劃中將“發展跨學科性”作為中心的首要任務。該中心明確表示:“發展跨學科性”并不是目的,從微觀角度講,是為了搞活課題,鼓勵科研創新,激發人的科學靈感,活躍學科和促進學科間的相互作用、交流和滲透,學科的多樣性和研究組織方式的多元性;從宏觀角度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推動科技和知識發展,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
2006年秋季哈佛法學院設立專門研究機構專門從事與基因、健康和技術發展等相關法律問題的跨學科研究中心。
2007年,國際跨學科社會科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 2007年年會于7月10日至13日在西班牙南部省份安達盧西亞的格拉納達大學舉行。會議討論了社會科學中以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和種種職業間的交義學科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總之,有學者認為20世紀以來跨學科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時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它以一些初步的探討和實踐為主要特征;
第二時期,從二次世界大戰到60年代,出現一些涉及面廣、影響大的跨學科研究和實踐活動;
第三時期,從60年代末到現在,跨學科在科技、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各領域蓬勃發展,同時出現專門性、職業化的跨學科研究,形成“跨學科學”新的研究領域。
當代跨學科運動實踐與理論協調發展,標志著已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新階段。
2.國內跨學科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的跨學科運動萌芽于1950年代,當時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如運籌學、技術經濟學、科技史等相繼創立,受到學界的重視。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關于工程控制論的研究,大大拓寬了控制論的研究領域。同時,一批跨學科學會也應運而生,1983年12月天津師范大學跨學科學會正式成立,隨后,東北工學院、安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高校也成立了一批跨學科學會或交叉科學研究會。
1985年4月17日,我國首屆交叉科學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全國17個交叉科學學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培訓中心聯合舉辦的。會議就當代交叉科學的形成、歷史、地位和未來發展展開深入討論,會后出版論文集《迎接交叉科學的時代》。老一輩科學家如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就交叉科學的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交叉科學一詞在這次會議上正式使用,并迅速在國內傳播、普及。這次會議推進了我國交叉科學的學科建設,自此我國交叉科學研究開始踏進現代科學的研究殿堂。
1985年,從事跨學科理論研究的劉仲林在國內首次提出并論述“跨學科學”,許多學科詞典陸續收錄這一新的學科領域。1989年,李光和任定成出版了《交叉科學導論》;1990年,劉仲林主編的國內第一部“跨學科學”專著《跨學科學導論》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就跨學科的概念界定、認識論、方法論等問題展開了理論分析。目前,國內的學者研究跨學科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跨學科的范式研究(汪丁丁,羅衛東,2004);跨學科的人才培養(牟忠英,2002;朱現平,2004);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魯興啟,2004)和國內外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江小平,2003;秦國柱,2005;程如煙,2005)。
21世紀以來,國家相關部門也在大力推動跨學科、交叉科學研究,如國家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大力推動和加強學科交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也設立了若干交叉科學的重大研究計劃等。不僅如此,對跨學科的研究也上升到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高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指出:“微觀與宇觀的統一,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結合,多學科的相互交叉,數學等基礎科學向各領域的滲透,先進技術和手段的運用,是當代科學發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孕育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地超越和深化”、“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與融合,往往導致重大科學發現和新興學科的產生,是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部分之一,要給予高度關注和重點部署”。
在此背景下,國內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平臺也不斷涌現。山東大學創立了以跨學科研究為特色的衛生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考古實驗室、齊魯證券金融研究院和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人才培養基地;中國科學院建立了“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合作建立了“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建立了“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浙江大學成立了“跨學科社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跨學科的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等等。這些跨學科的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在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里運用學科交叉的思維、方法展開研究和人才培養,代表了大科學時代新的科學研究范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三、為什么要進行跨學科研究
1.自然及社會的內在復雜性決定了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之間本來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人類社會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認識所形成的科學知識體系也必然就具有整體化的特征。現實世界是自然界與人、與社會融匯在一起的完整的統一體。以客觀世界各種物質運動形態、各個層面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科學研究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一根環環相連的鏈條,其任何一點都無法分開,科學是一個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由眾多學科組成的大系統。只有在客觀世界的大系統中去研究,才能適應科學的發展。所以,世界的整體性和自然及社會的內在復雜性決定了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歷來存在兩種趨向:一是力圖反映世界的整體,二是要更深入地去認識物質運動的不同形式與特征。前一種趨向表現為知識的整體化、綜合過程,后一種趨向表現為知識的專門化、分化過程。學科的分化帶來專業化,令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更加深刻;但是,學科間孤立研究的傾向也造成了學科之間的分離,削弱了整體性研究,在相關的研究領域之間留下了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學的發展,制約著對相關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對于世界整體性的認識依賴于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彼此借鑒,以對方的理論和方法反思自己的研究,以自己的視角研究對方的問題。跨學科的發展有利于建立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準確的跨學科形式,用統一的語言解釋到目前為止仍局限在許多大大小小學科內的理論概念、熱點問題和研究成果。這種共同語言的建立將使人們希望的交流和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
2.跨學科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創新的動力。20世紀以來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技術的融合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滲透,這使科學更加變成了一項社會綜合事業和工程。不通過跨學科研究的方式,就不會有真正的科學突破。人們常說的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就是對這一新興領域和研究方式的集中概括。
跨學科研究在快速推進的同時,其興盛也映現了當代科學和技術發展中的幾個基本態勢。首先,科學結構復雜化趨勢。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經典時代的科學統稱為簡單科學,但與今天大科學時代的多樣性、多層次性、開放性、非線性、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等的極度復雜相比,分門別類的經典科學在基本理念和存在形式上確實屬于簡單性的范型,是按照“古老”的簡單性原理構造起來的。其次,科學活動有機化趨勢。與近代之初的科學各自并立、彼此不相往來的狀況相比,當代科學表現出了明顯的整體性、自組織性和動態演化性等“有機”特征;各門學科之間不僅相互聯系增加,而且越來越多地按照自身的“規律”自主地“成長”并對社會形成影響,顯示了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再次,理想目標的“軟”化趨勢。主要表現在科學不再被簡單地看做是價值無涉的,而必須越來越多地顧及存在的影響和應用的后果,科學也不再被普遍地看做是唯一的話語權威,雖然科學依然是科學,科學主義也還是一種強勢話語,但來自科學內外的批評之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激烈和浩大。而社會各界對科學的某種人文化詮釋如對科學發展觀所作的“以人為本”的內涵界定,也是在人文的意義上擴展對科學的理解。這使得“讓科學回歸人文”成為未來科學發展中不可逆轉的一種社會潮流。
因此,在科學研究中,要以問題為核心、跨學科合作推動學科建設。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重大課題,幾乎都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相互交叉、融合、匯流而形成的有別于傳統的單一學科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的綜合性問題,因而其研究中要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密切結合,需要進行有效的跨學科研究。
3.跨學科研究是解決科學問題需要,是科學研究的趨勢。科學問題產生于客觀世界,是非人為的、客觀存在的,科學問題本身是不分學科的。而學科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手段,是人為的假設,更多的是具有方法論意義而非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學科是為獲取科學知識服務的工具,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們存在從出現到獲得某種程度的獨立、發展和成熟,最后逐漸變得遲鈍的內在規律。因此許多科學問題不是單個學科可以解決的,它需要多學科綜合地研究,需要學科之間的滲透、合作、交流。
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跨學科研究戰略解決各種現實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變得日益復雜,研究的問題不斷增多,范圍不斷擴大,研究人員在本學科內已感受到局限,迫切需要到學科之外尋找與自己的研究有關的靈感、思想和方法。根據諾貝爾獎獲獎項目的分類統計,作為基礎科學研究原創性成果的諾貝爾獎獲獎成果,若以嚴格的一級學科交叉為標準,普遍存在著跨學科研究現象,獲獎項目屬于此類的占1 /3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它意味著科學研究大量分化、高度綜合、縱橫交叉、相互滲透的集群特點已初步形成。
因此學科開放不僅十分必要,也是大勢所趨。跨學科已經逐漸變成了科學研究的規則,成為這個科學時代標準的研究范式。
4.跨學科研究可以拓寬專業教育人員的視野,有利培養創新型人才。“錢學森之問”是擺在中國教育事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教育無疑是杰出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因素之一,而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視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結果。跨學科研究有助于從事高等教育的人員完善知識結構,開闊研究視野。從世界范圍看, 一些國際著名的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近年來都投巨資成立了跨越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科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集中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等不同學科的專家的智慧, 以促進專業研究和教育的交叉和滲透。
5.突破傳統學科觀和相應體制,為跨學科研究提供發展空間勢在必行。以1985年我國首屆交叉科學學術討論會的召開為起點,交叉科學正式進入中國科研和教育的視野己達二十余年。在26年前的這次會議上,錢三強院士提出我們正在邁入“交叉科學的時代”。但是,必須看到,盡管26年過去了,盡管我們已身處“交叉科學的時代”,然而交叉科學的發展并不盡人意。目前,在我國科學、教育、管理界的多數場合,雖然交叉科學一詞頻頻使用,然而止于現象、經驗甚至口號層面的提法居多,具體落實卻很難。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仍囿于傳統的單學科體制,傳統的學科觀和學科分類體制仍占統治地。縱觀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沒有設置專門的交叉學科門類,也沒有在目錄名稱和代碼中為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留出發展空間。同樣,在學科分類的國家標準中,我們同樣找不到跨學科研究的位子。單學科的科研和教育體制導致從資源配置、項目申報、科研成果評審、人才培養、成果鑒定到職稱評定等各個環節都是分門別類地對號入座,使得許多交叉學科因其跨學科性無法找到自己的“座位”,科研經費、研究條件、學術環境等難以得到制度和體制上的鼓勵和保障,難以形成跨學科、交叉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健康發展的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發展,無法適應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要求。
探索有利于交叉科學發展的靈活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其在創新型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必須從深層上突破單學科的科研教育體制,突破現行學科專業分類,增加交叉科學門類。目前,國務院學位辦己經就學科專業目錄的改革展開廣泛討論,打破學科專業的各自為政,構建學科交叉和學科集成的培養環境勢在必行。
以科學研究見長的國家自然、社科基金是保持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資源,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其中聚集著眾多學科高水平的專家,他們肩負科學探索、引領學科發展的職能。以科研創新為特色的國家自然、社科基金同樣必須突破單學科的傳統科研管理與學科組織模式,建立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科研、教育環境與機制,關注學科協同、交叉、融合,以學科群落或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的基本載體,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環境中加大科研原創力度,注重培養科研者的創新能力,造就勇于探索的創新性人才。目前國家自然、社科基金中跨學科研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當前最為重要的是消除國家基金中跨學科研究的障礙,促進跨學科研究的體制建設,推進跨學科范式革命,從而推動國家基金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四、如果設立國家社科基金跨學科項目,如何操作?機制如何?
1.美國在跨學科門類設置中的經驗
在國外學科專業目錄的設置中,美國的設置方法最有代表性。美國的學科專業目錄2000版(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簡稱CIP2000)是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00年4月發布的學科專業目錄的最新版本,是在1985年的初版和1990的第二版基礎上修訂而成。目前被廣泛用于各種教育、科技信息調查和數據庫,是美國學科分類的指導性標準。CIP2000共分三大類,分別是學術型學位教育類(13個)、應用型和專業學位教育類(13個)、和職業技術教育類(12個),17個學科大類(相當于我國的學科門類)共有38個學科群,分別用兩位數代碼(**,如13教育學)表示,大致相當于我國的一級學科。38個學科群下是362個學科,用四位數代碼表示(如13.04教育管理學),大致相當于我國的二級學科,學科下用六位數代碼表示具體專業(如13.0402特殊教育管理),具體參見表1。美國學科專業目錄中“交叉學科”門類收錄的領域具體見表2。
表1 CIP2000學科群設置總表
序號CIP2000學科群名稱所含學科數學科大類
1交叉學科2122交叉學科
2文理綜合1
3英語語言學828人文科學
4外國語言學17
5哲學與宗教3
6社會科學1239社會科學
7心理學23
8歷史學1
9區域、種族、文化與性別研究3
10自然科學735理學
11計算機與信息科學11
12數學與統計學4
13生物學與生物醫學科學13
14工學3434工學
15醫療衛生與臨床科學3434醫學
16工商管理學2121工商管理
17教育學1515教育學
18農業與農業經營1420農學
19自然資源與保護6
20法學與法律職業55法學
21建筑學88建筑學
22藝術學99藝術學
23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66公共管理
24傳播與新聞學66新聞學
25圖書館學33圖書館學
26神學77神學
27工程技術1770職業技術
28科學技術4
29通信技術4
30精密制造技術6
31軍事技術1
32機械與維修技術7
33建造技術7
34交通與運輸服務4
35家庭科學9
36公園、娛樂、休閑、健身4
37個人與烹飪服務4
38安全與防護服務3
表2 CIP2000交叉學科門類簡表
CIP編號30交叉學科門類
30.01生物與物質科學
30.05和平研究與化解沖突
30.06系統科學與理論
30.08數學與計算機科學
30.10生物心理學
30.11老年學
30.12有歷史價值的保存與保護
30.13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
30.14博物館學
30.15科學、技術與社會
30.16會計學與計算機科學
30.17行為科學
30.18自然科學與生命科學
30.19營養科學
30.20國際/全球研究
30.21重大災難與相關研究
30.22古典和古老文明研究
30.23跨文化/多元文化和差異研究
30.24神經科學
30.25認知科學
30.99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其他領域)
比較中美兩國學科設置可以看出,美國設置的最鮮明特色就是考慮到了學科發展的外延性以及學科交叉的普遍性,在名稱和代碼設置上為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留有獨立而充分的發展空間。這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1)破天荒設置了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并列的“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大門類。(2)CIP2000不僅單獨設置了交叉學科門類,而且專門考慮了一級學科內部和二級學科內部的新學科和交叉學科問題。在一個學科群(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內的開始處預留“綜合”位置,并在末尾處預留“其他”位置,隨時容納其他新學科、新領域。這樣當新興學科或專業發展成熟后就可以獲得獨立的新代碼而不至于徘徊在學科體制的門外,這從制度上保證和促進了交叉科學的發展,也為名正言順地培養交叉學科專業人才創造了前提條件。
從表2可以看出,CIP2000中交叉學科大幅增長:首先,跨學科群交叉是學科發展的一大趨勢,交叉學科群內的學科數量從1985年版的9個增至CIP2000的21個。其次,學科群內部的交叉是學科發展的又一趨勢,占學科群總數66%。第三,絕大多數學科設置了交叉專業。此外,作為一個快速成長的學科群,交叉學科群的學科變化率最高,與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密切相關。交叉學科門類的研究內容五花八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交叉相關,其學科專業的唯一共同點就是跨學科性,即必須涉及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傳統學科領域。
2.關于我國跨學科門類設置的構想
跨學科(交叉學科)門類設置的原則,應是現有12個學科門類無法包容的大跨度交叉學科領域或特殊的跨學科綜合研究領域。設置方法可以參考美國CIP2000以及其他國家學科專業方法,同時結合我國科研、教育人才培養的實際,建設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創新性的交叉學科門類。筆者對這一門類的設計主要有如下構想。
跨學科門類是一個與通常學科門類完全不同的門類。如果說一般學科群是縱向的,則跨學科是橫向的;一般學科群是界域清楚、成熟性強,則跨學科是界域廣闊、成長性強。從一定意義上說,跨學科門類更像一個新興學科的“孵化器”,起著促進交叉學科成長、壯大的作用。因此,跨學科門類的內在結構會和其他門類不同,怎樣把握其創新靈活性和科學規范性的統一,是交叉學科門類設置的核心問題。
跨學科可以大致包含兩大方面內容:一是學科交叉問題的整體性一般性研究領域的設置。這一研究為交叉學科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專門人才,增強交叉學科發展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二是具體的交叉學科(或研究領域)設置。這方面設置既要防止一哄而起,過寬過泛;又要防止門檻太高,過緊過嚴。新興交叉學科的成熟程度不一,宜分類對待,制定不同標準。大致可以分為:探索性交叉學科(孵化階段學科專業);成長性交叉學科(中試階段學科專業);成熟性交叉學科(推廣階段學科專業)等三個層次。
學科交叉的整體性一般性研究是跨學科門類重要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對學科交叉現象、歷史、政策、體制、規律和方法的研究。這一專門領域設置,對交叉科學深入、有序、前瞻性發展,特別是交叉學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具有戰略和全局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對學科現象整體規律與方法的研究已形成一門方興未艾的新領域“跨學科學”。密切結合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實際和全局需求,發展我國的學科交叉理論(跨學科學)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學科交叉發展的整體特點和普遍規律,使我們對學科交叉認識由現象層面深入本質,為建立科學、規范、靈活的交叉科學新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和人才貯備,是推動我國交叉科學變革的重要環節。為此,應當盡快建立少而精的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高級人才培養學位點,形成交叉科學專業理論研究隊伍和研究基地,在深入推進交叉科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同時,培養交叉科學理論和政策研究高級專門人才,逐漸建立交叉學科的立項、評估、鑒定、管理、教學、普及的專門隊伍,改變目前完全用傳統學科專家評價交叉學科的被動狀況。
新興交叉學科和交叉研究領域眾多,許多研究處于不成熟的探索階段,不可能一下都上學科目錄。為了鼓勵交叉科學發展,鼓勵原創,我們可以通過“探索性交叉學科”的方式扶植新的交叉學科。“探索性交叉學科”一般是指由我國學者原創或國外已有但我國尚屬空白的學科專業,具有“寬進嚴出”的特點,只要符合一定的入門標準(如該領域前期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和科學性、學科帶頭人研究的前瞻性和先進性,理論或實踐可行性等),都可以進行試驗。不求隊伍龐大和項目成果眾多,鼓勵新興和原創。“探索性交叉學科”是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個大項,但不收錄具體的學科專業名稱。“探索性交叉學科”的設置,如同一個交叉新學科孵化器,是一個伸縮性大、包含面廣、充分調動多學科綜合力量、供各種最新交叉學科或專業進行試辦、實驗的平臺,是新的交叉學科走向成熟的搖籃。
成長性交叉學科(中試階段學科專業)是“探索性交叉學科”通過試驗和評價以后,篩選、提煉而成的進入中間試驗階段的新興交叉學科,是經過新興交叉學科骨干部分。該領域在一定范圍內被認可,但尚不夠成熟和完善,它們以打星號的方式列入學科目錄,鼓勵更多學者進一步進行中間試驗,探索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途徑、機制和方法。“中試階段學科專業”是一個新興學科從“個例”走向“普遍”的中介和橋梁,具有“規模適度,走向規范”的特點。它們一般是從“孵化階段學科專業”篩選而來,這些學科專業個性鮮明,成熟性差,具有成長中常有的瓶頸和煩惱,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化實踐探索。因此,中試階段學科專業標準要高于孵化階段學科專業標準,強調學科研究成果的質和量,精干科研隊伍,國家科研部門給予相應的科研經費與相匹配的軟硬件設施。“中試階段學科專業”全國應控制在10到20個左右,重點是總結試驗經驗,確定該學科點準入規范和標準。
成熟性交叉學科(推廣階段學科專業)是“中試階段學科專業”通過試驗和評價以后,凝練形成的相對成熟的領域,是發展相對完善、具有推廣普及價值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們以正式的方式列入“交叉學科”門類學科專業目錄,具有確定的學科專業編碼。“成熟性交叉學科”名下的學科專業可能是一個學科群,也可能是一個一級學科,也可能是一個二級學科。待條件進一步成熟后,其中有的學科可以作為一級學科對待,進一步建立二級學科體系;其中有的學科也可成熟后分出“交叉學科”門類,形成獨立的學科門類,或轉入其他學科門類。“成熟性交叉學科”可以按其交叉程度進一步分類。根據交叉程度的大小,由小到大,大體可以分為比較學科(如比較文學、比較心理學);邊緣學科(如技術美學、社會心理學);軟學科(如管理學、政策科學);綜合學科(如城市科學、海洋科學);橫斷學科(如系統科學、信息科學);超學科(如科學學、元數學)等六大類型。這些分類可以經過專家論證和進一步完善后列入交叉學科門類的分類目錄。
3.關于國家社科基金設立跨學科研究項目的操作和運行機制
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加強國家級科研資助機構的內外部協調。跨學科項目資助的有關事宜本身就是一個跨部門、跨業務系統的工作,因此,建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首先要在內部各業務處室之間以及各學科的學科規劃評審小組之間建立協調機制,以便于對跨學科項目申請的評審和項目成果的驗收;其次,建議加強國家級科研資助機構之間的外部協調。目前國家科研基金被分割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部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文理交叉研究項目的發展。因此,建議兩大資助機構協同合作,開拓對文理交叉項目的評審和資助,或建立國家交叉科學基金委員會,鼓勵具有首創價值、文理大跨度的新項目、新領域、新學科探索。
第二,列入課題指南,引導項目申請。建議在各學科的課題指南中專門設立跨學科資助項目條款,鼓勵跨學科項目的申請。在學科代碼分類上,可以在現有規定“跨學科的課題,填寫為主的學科分類代碼”(《2011年社科基金項目申請書》的填寫數據表注意事項五)的基礎上,要求申請人增填所跨學科的代碼,以利于項目的歸類和審查。
第三,設立優先資助領域。對那些處于知識前沿和具有重要國家利益的領域實行優先資助,以引導科研力量和科研資源的投入。每年的優先資助領域應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第四,在資助資金上予以保證,撥出專款,加強支持。建議在各學科當年的資助經費中設定一定的比例專門用于對跨學科研究的資助,重點項目類的跨學科項目資助可以由所涉及的學科協調資助,其他類的跨學科項目資助由該項目主學科負責資助。
第五,成立跨學科的評審小組對跨學科項目進行評審。單學科研究評價中常見的“同行專家”的概念往往不適用于對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因此,建議在遴選跨學科項目評審專家組成員時,如果能有做過相似跨學科研究的專家進行評審最好,如果沒有,則需要評審小組成員涵蓋直接關聯學科。其中,主學科的評審專家偏向于負責對該申請項目所研究問題的意義和價值進行評審,關聯學科的評審專家偏向于負責對該申請項目所涉及關聯學科的知識運用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進行評審。
第六,設計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指標體系。建議從跨學科類別、創新性、影響程度等方面設計跨學科研究項目的評審指標體系。比如,跨學科類別可分為簡單交叉類、復雜交叉類和外向交叉類,其中,簡單交叉類是指對同一門類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復雜交叉類是指對同一門類兩個以上的不同學科直接的交叉研究,外向交叉類是指對于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交叉研究。創新性的客觀尺度是要求獨創,是總結的新經驗、新規律,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的新理論、新學說,所解決的新問題,為新的實踐提供新的科學理論指導等,不能是單純的重復研究,或單一學科能夠勝任卻盲目進行學科交叉的高成本研究。影響程度是指該跨學科研究項目對現有知識體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影響大小。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