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哲學

    檢視歷史,應該承認“陰柔”有其功績和價值,但在競爭、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陽剛”卻是一種更為必要的社會文化氣質——

    談中國文化的“陽剛”與“陰柔”

    李德順  2012年06月11日10:16  來源:北京日報

    談中國文化的“陽剛”與“陰柔”

      

    山谷題跋 書法 方放


      在考察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特有的神韻,即它的總體風格和效果的時候,我們經常注意一個重要的層次,就是它的人文氣質或民族性格。在這一點上,便涉及了“陽剛”與“陰柔”的問題。

      ■中國早期“陽剛文化”滲透于中華大地的深處,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下維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先秦時期,陰陽概念被用來稱謂世界上兩種最基本的矛盾現象或屬性:凡動的、熱的、強壯的、明亮的、公開的、充實的、亢進的、有力的、外向的為“陽”;凡靜的、冷的、柔弱的、晦暗的、隱蔽的、退讓的、無力的、內向的為“陰”,將天地萬物的“正面”和“背面”歸納成為兩種普遍的姿態和傾向。當這種理解用于社會人生時, “陽剛”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剛健、進取和有為,“陰柔”主要是指隱忍、細密、委婉、退守和虛靜。

      《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古人主張將天地之正氣定位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追求一種以陽剛為主、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價值取向。“陽剛文化”一度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精神境界。孟子主張“養吾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認外在命運),主張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艱苦奮斗的精神;等等,都構成了“陽剛文化”的特色。幾千年來,這種“陽剛文化”滲透于中華大地的深處,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下維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華民族得以自強不息,生長壯大。同時,它也造就了無數優秀的民族兒女,其中不乏頂天立地、驚天動地的英雄豪杰。他們剛毅果決,不屈不撓,胸懷寬廣,敢作敢為,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和驕傲。他們以博大的胸懷、深邃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邁的氣概,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偉業,為人類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這是中華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陰柔文化”在漢以后開始滋生起來,給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種風格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與“陽剛文化”相對的“陰柔文化”在漢以后歷代王朝的扶持下也逐漸滋生起來,給中華文化的發展帶來了相反的影響。

      “陰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學說為代表。老子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主張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他有一個著名的比喻: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證明柔勝于剛)。莊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張要以“心齋”、“坐忘”,達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為能事,相信可以憑借“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莊的陰柔思想雖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張“無欲”,與道家“尚柔”的規則一致。正如魯迅指出的,儒道兩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點是陰柔;“儒以柔進取”,儒家的特點是陽柔;法家的“法、術、勢”主張則有點“陰剛”的味道。總之,先秦時期中華文化所顯現的至少還是一種有剛有柔、陰陽剛柔雜處交錯的面貌。

      但是,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陰柔文化”逐漸走上了實際的主導地位。董仲舒將陰陽剛柔加以人格化的闡釋和推行,是這一轉折的標志。他提出“貴陽而賤陰”原則,并將其與“王道之三綱”聯系在一起,認為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關系,就是陽與陰的關系:“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皆為其上陰。”這種比附和分割,顯然是為推行其綱常政治服務的。這樣一來,“陽剛文化”就在這種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以男人為陽,以女人為陰,已然意味著對婦女的歧視和壓迫;而以“在上者為陽,在下者為陰”,則使絕大多數男人也被劃入陰柔的行列,男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處于婦女在家庭中同樣的境地。可見,將“陽”歸于“在上者”,將“陰”歸于“在下者”,同時又主張“貴陽而賤陰”,就無疑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因為人人都有“陰陽”兩面,對下對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為“在下者”終究是絕大多數人,要求他們處“陰”境而尚“柔”道,就會壓抑多數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天”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保持謙抑。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通過各種強制和教化推行這樣的“抱陰守雌”文化,從心理和行為上壓抑了社會上的陽剛之氣,造成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風氣,使“陰柔文化”實際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姿態。

      ■就文化特質而言,不能忽視“陰柔化”心理長期積淀的影響

      中國傳統社會中是否存在“陰盛陽衰”的問題,并無定論,也不必細究。但不少人指出,舊文化傳統束縛下的中國男人往往缺乏“陽剛之氣”,確實是值得重視的。就文化特質而言,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影響下的“陰柔化”心理長期積淀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重齊一,輕個性”。這種文化不注重提倡和保護個性鮮明的氣質,實際上是看不起每個普通的個體。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迷信權勢、向上攀附或從眾隨俗的心理十分普遍。說話做事隨大流兒,害怕與眾不同,即使做壞事,因為“法不責眾”,也可能逃脫懲罰。久而久之,社會中就少有了個性鮮明、言行一貫、充滿陽剛之氣的“硬漢”。

      其二,“重和氣,怕競爭”。凡事強調中庸,唯恐“過猶不及”,雖然知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實際上并不區分“和”與“同”;況且,做君子風險大,做小人風險小,就寧肯做小人。生活中遇到矛盾時,只需將其壓抑、掩蓋起來,有意見也不直接說出,只要保持一團和氣,無需追根究底,明理遵法。久而久之,陷入了害怕矛盾,逃避競爭,以“同”求“和”的消極狀態,養成了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不思進取,但求無禍的“犬儒”心理。

      其三,“喜含蓄,尚謙遜”。含蓄和謙遜原本是一種高雅的文化修養和境界。但在以“禮”為綱的傳統文化中,卻成為一套形式主義的規范,導致分不清謙虛與虛偽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種模棱兩可、是非含混、陽奉陰違,“只重成事,不重規則”的待人方式。在某些交往中,不鼓勵心口如一、開誠布公的批評和反批評,以分清是非,有些時候是表面上沒事一般,卻在暗地里較勁,斤斤計較,缺少大丈夫的擔當勇氣。

      其四,“少擔當,多矯情”。“陰柔化”的心態,是有所追求卻不耐磨難,企求成功卻難舍付出;羨人成功而不知其勞苦,嘆己困頓卻無心發憤,擁才情而顧影自憐,處逆境則怨天尤人;追逐時尚而無所持守,關心熱鬧卻只限圍觀……諸如此類的心態,常有所見。它所消磨掉的,正是那種雷霆萬鈞的雄偉氣概。

      檢視歷史,當然應該承認“陰柔”亦有其功績和價值。但在競爭、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陽剛”卻是一種必要的品質,一種必要的社會文化氣質。唯有與國民的“陽剛”氣質相結合,我們的科學、民主、法治才能充分發展,中國在世界發展競爭的環境中,才能頂天立地,長治久安。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吹潮| 影院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丽春院影视 | 97国产精品视频观看一|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三级午夜电影|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人妻|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尤物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99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赵丽颖|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www|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人看| 国产第一福利精品导航| avtt天堂网久久精品|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