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季水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論新中國50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及其未來走向》(批準號為00BZW001),其最終成果為專著《回顧與前瞻——論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及其未來走向》。
總結過去是為了面向未來,反思問題是為了開拓創新?偨Y新中國50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經驗與教訓,反思新中國50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成就與問題,探索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走向,對建構當代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篇 歷史論
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歷史,根據某一時期的中心話題和代表性成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至1979年為經典著作譯注期,1980年至1988年為理論體系探討期,1989年至2003年為當代形態建構期。新中國成立以后,馬克思主義成了一種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翻譯與介紹、評論與注釋、研究與發展,也成為一種黨的工作,國家的行為。因此,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出版了一大批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全集》和《選集》。其出版速度之快,發行量之大,都是超乎尋常的。這既是文化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到來的標志,又是改造知識分子的需要,是在為改造知識分子,統一全國思想儲備理論資料。新中國成立之初到6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就開始進入漫長的思想改造歷程。這種改造具有正面價值和負面效應。到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進入了全面異化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豐富內容被簡化和割裂,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被片面夸大,文藝的對比方法被有意歪曲,歌頌無產者的思想被無限縮小,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文藝是階級斗爭工具”、“三突出”、“三陪襯”原則等違背藝術規律的錯誤理論。1949年至1979年這30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其積極作用是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普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向中國文藝理論的轉換;其消極影響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具有排他性和保守性。
到8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走向了理論體系的探討。學者們就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否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爭鳴。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藝觀點大都散見于他們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著作里,以及他們的書信中,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斷簡殘篇”,因此,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不能僅從形式上去看待理論體系問題,要從內容的內在聯系上去探討理論體系問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有內在聯系性和理論上、方法上的嚴整性,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經歷了一個孕育、發生、發展、成熟的歷史過程。80年代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問題的論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它推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重點轉移,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者主體意識的覺醒,變換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的思考角度。但這次討論卻是一個意猶未盡的話題,特別是關于理論“體系”的標準,學者們并沒有提出一個科學、辯證的尺度。
1989年以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進入了當代形態建構期。研究者們從不同的邏輯起點,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思想方法,結合當代文藝實踐,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建立了性質相同、形態各異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體系,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呈現出了一源多流的繁榮局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董學文、何國瑞以“生產論”為邏輯起點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形態建構,陸貴山以“人論”為邏輯起點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形態建構,曾慶元以“掌握論”為起點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形態建構。同時,如何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轉換為當代形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構成部分,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熱烈討論。大多數學者的基本共識是:中國古代文論理論的現代轉換,是建構當代形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必然要求。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現代轉換內涵的理解有兩種觀點:“轉換即翻譯”、“轉換即闡釋”。其轉換的途徑是“闡釋”和“溝通”。實際上,在20世紀文藝理論史上,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現代轉換已發生過三次。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初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國維,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毛澤東,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現在,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現代轉換的當代趨勢是轉向當代形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構上來。中國當代形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構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在思維方式上還沒有走向真正的多元對話思維并達到對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實質性超越;在理論資源上還沒有實現多重資源的整合;在研究方法上還沒有達到多種方法的綜合使用。當代形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建構的難題是如何認識思維模式、資源整合、方法綜合等方面“一”與“多”、“主”與“輔”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現代轉換的原則、方法、途徑等問題。
中篇 范疇論
典型與現實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核心命題,在新中國55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系統中,典型與現實主義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現實主義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高度概括性、鮮明時代性和獨特個性的統一,現實主義的細節真實是典型塑造和典型理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實主義的充分表現是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新中國55年典型與現實主義研究的歷史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文藝學基本原理中的典型與現實主義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文藝學基本原理中典型的共性與個性、典型中的正面人物與理想性格、典型創造與創作方法、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性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兩結合”等問題。這場討論在中國文藝理論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但也留下了兩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理論引進與學術自立,現實需要與理論自律。換句話說,這次討論多是對蘇聯學者觀點的復述或再闡釋,缺少學術自立精神;這場討論過多地依附政治需要,缺少學術自律精神。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典型與現實主義研究。研究的主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理論命題中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現實主義的真實性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典型與現實主義研究,至今仍是一個未竟話題,如馬克思主義典型觀與現實主義理論的歷史性與適用性、馬克思主義典型觀與現實主義理論的現代變革與現代發展等問題,仍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
人學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成熟,一直關心人,重視人,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對人的問題發表過許多獨特的見解,形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系統。而人性、異化、人道主義理論,則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系統中的核心構成要素。其中,人性理論側重于研究人的屬性與本質,異化理論側重于研究人在私有制社會中非人化狀況,人道主義理論側重于研究如何正確對待人的本質、個性、解放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中國55年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研究,前半期集中于文藝與人性、文藝與異化、文藝與人道主義等問題的討論,雖初步涉及到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但并沒有討論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本身。后半期集中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中的人性、異化、人道主義等幾個核心要素的爭鳴,從橫向上拓展,縱向上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認識。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研究,既有其必然的歷史背景,又是迫切的現實需要,是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產物,對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但同時也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成果原創性不夠,其二,建設性意見少。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21世紀伊始中國的最新走勢是由理論思辯轉向了社會實踐,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尊重人性的企業文化觀,維護人權的法制價值觀,人文精神的文藝目的觀。
藝術生產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一個嶄新命題,它具有經濟學和文藝學的雙重含義,它包括藝術生產與意識形態關系研究、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關系研究、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關系研究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具有普遍聯系的整體辯證性、立體交叉的比較方法論兩個鮮明特點。新中國55年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誕生于何時、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不平衡、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之關系等幾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生產論,既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又有重要的當代價值,20世紀的許多文藝理論流派和重要思想觀點都受到藝術生產論的啟發,回蕩著藝術生產論的精神。具體表現在接受美學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的借鑒與轉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當代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的闡釋與建構。
下篇 走向論
走向多元對話思維既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創新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自身創新的需要,更是當代學術發展的必然要求。多元對話思維與二元對立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充分重視中介的重要作用,以及中介的復雜構成與動態過程;充分重視對話雙方平等性、交往式的對話關系研究,使對話雙方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真誠交流,聯合互動;充分重視文藝活動中的偶然性、不確定性、非理性等可變因素的研究。多元對話思維盡管不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走出困境、走向創新的全部前提和條件,但無疑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和條件。
走向多重資源整合,是創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的需要。多重資源整合是為研究對象自身性質所決定的,體現了當代學術創新的總體趨勢和內在要求。多重資源整合的重點對象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文思想資源、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中的批判理論資源、現代西方文藝理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資源、中國儒學傳統中情禮和諧思想資源。多重資源整合的基本原則是主導性原則、轉換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多重資源整合的主要途徑是“回到馬克思”、面向新問題、超越舊格局。
走向多種方法綜合,是當代科學研究方法綜合化趨勢的體現,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綜合化構成相關聯,適應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創新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多種方法的綜合,必須遵循系統辯證法的指導性原則、對象與方法一致的適應性原則、有機構成的協調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多種方法的綜合,其核心構成要素是歷史與邏輯一致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統一的方法、社會學與心理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踐聯系的方法。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