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傅璇琮研究員、蔣寅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批準號為02AZW002),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譚家健、趙敏俐、劉躍進、劉揚忠、張晶、郭英德。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進入現代以來,經過一個世紀的積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作家研究尤其是著名作家研究已有相當的積累;文學史的基本資料和基本問題也大體摸清;文體學研究正方興未艾;古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史已梳理出基本的線索,面臨著理論詮釋的當代要求;傳統的風格學、修辭學研究和新興的社會—文化批評正朝著更廣泛和縱深的方向拓展。總之,一個世紀古典文學研究的成果積累已到了亟須加以清理、淘汰、整合并最終系統化、理論化的時刻。這不只是學科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要求。
該成果突破現有文學史著作的體例,將中國古代文學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遼金元代、明代、清代七段,每段一卷。包括五個方面的研究:
(1)“緒論”通論各段文學的時間起訖、歷史分期、時代特征及文學史地位,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書評,如唐代卷就唐詩繁榮問題、唐詩分期問題作了分析。
(2)根據各階段文學創作的不同狀況,分論各體文學的創作風貌、高下得失,描述各體文學的盛衰流變。尤著眼于“一代有一代之勝”,重點論述《詩經》、《楚辭》、漢賦、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代戲曲小說、清代白話小說,特別對一些夙為人忽視的文學部門做了專門的論述,如先秦出土文獻、唐代文學批評、清代俗文學、文學批評等。
(3)從各段文學的時代特征出發,抓住文學創作中的主要問題,研究文學與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文學傳統的關系,注意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作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根據時代的不同,共涉及文學與社會政治、哲學思潮、宗教、經學、史學、語言文字、學術文化、文人境遇、門閥世族、都市生活、民族關系、民族文化、藝術、審美文化、文學傳統、地域文化、交通、科舉制度、幕府制度、出版藏書、女性創作等二十一個方面。
(4)梳理歷來整理、研究各段文學典籍的成果,對各類文學典籍的存佚、收藏及整理情況作出總結性的評述。
(5)“結語”站在二十世紀學術發展的高度回顧近代以來的古典文學研究,從學術觀念、研究方法的角度對學術史加以反思,在此基礎上指出各段文學研究面臨的問題,提出學術界當務之急的工作和研究思路。
該成果具有較為明顯的特點:
首先,在內容上,力求打通文學各部門之間、文學與文獻、文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界限,以宏通的學術視野,多角度多層面地呈現中國古代文學的整體風貌。力求在充分吸收二十世紀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征、民族性格和時代風貌,以多元的視角、多樣的研究方法,從整體上對古代文學作出新的闡釋。對歷來關注的熱點問題,如《詩經》的時代問題、《楚辭》的作者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世族的關系、唐詩繁榮的原因、宋代黨爭與文學的關系、元代士人的境遇與心態、明代文學與心學、清代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都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展開論述,并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其次,在方法上,從縱橫兩方面展開研究。縱向描述文學史的運動、文學風尚的嬗變、文學體裁的盛衰之跡,揭示文學史演進的內在邏輯;橫向展開文學與不同學科的比較,通過文學與各種外部因素的關系來揭示不同時代文學的主導傾向,得出一系列有參考價值的結論。不僅給斷代文學史研究帶來新的觀點,同時也為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提供了參照。比如魏晉南北朝文學卷涉及了文學與玄學、文學與世族、文學與音樂、文學與繪畫、文學與音韻學、文學與史學、文學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唐代文學卷也涉及了文學與政治、文學與傳統思想、文學與自身傳統、文學與宗教、文學與科舉制度、文學與幕府、文學與交通、文學與女性等多方面的問題,拓展了文學研究的視野。
再次,在文獻運用上,將傳世文學文獻全面地加以清理,并介紹、評述了有關整理、研究的現狀。一方面有利于規劃學科發展戰略,促使學術投入向有序、均衡的方向良性發展;另一方面也便于初學者掌握文獻,少走彎路。諸如先秦出土文獻、敦煌詩卷、彈詞寶卷、古代小說、清代詩文集、清代詩文評文獻的考述評介,無疑將推動有關領域的研究,改變古典文學研究中投入不平衡的狀態,進而使文學史研究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