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賀仲明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之研究》(批準號為05CZW01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民占社會人口的大多數,農民文化則與傳統文化保持著既有張力又相和諧的復雜關系。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進行的是以農民為中心的革命運動,在經濟和文化上則是走出傳統農業社會的現代化運動。可以說,農民和鄉村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社會的現實狀貌,鄉村文化的變遷也代表著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新文學以啟蒙為基本任務,以“平民文學”為創作目標,自然與農民群眾有著緊密的聯系,與農民生活及其文化發生著復雜的關系。由于政治和文化現實的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多元的,內在包含著張力的因素。探悉這一關系,對于了解新文學的深層發展狀況,總結其成就和缺陷,對于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復雜的文化和生活現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成果包括緒論和五章內容:
緒論主要是對新文學和農民關系作宏觀考察。首先,它系統地梳理了新文學發展歷史中與農民關系幾個相和諧的時期,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及缺陷。其次,對新文學與農民關系作了理性的深入分析,透析了它背后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層背景。最后,對新文學與農民關系所涉及到的幾個主要理論問題作了全面的闡釋,并對其未來作了必要的展望。
正文第一和第二章考察了中國新文學對農民生活世界和農民文化的書寫狀況。這是整個研究的基礎,也可以看作是新文學與農民關系最直觀的體現。第一章側重從外在角度考察新文學對農民的書寫狀況。主要選擇了新文學對三十年代鄉村災害、四五十年代土地改革運動、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運動、八十年代的鄉村改革等四個有代表性的農民運動(生活),考察了新文學對它們的書寫狀況。通過對這些書寫的全面梳理和分析,適當聯系這些農民運動(生活)在社會學視野中的真實狀況,探討了這些創作的得與失,并對相關文學史評價進行了深刻反思。
第二章側重從內在精神方面考察新文學對農民的書寫情況。分別考察了新文學中的農民人物形象、農民土地意識、宗教意識、農民歷史意識以及“鄉村生態世界”等問題,考察了這些比較深層的農民精神在新文學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狀況,并結合具體的歷史史實和文化背景材料,對之作出了一定的價值評判。這些書寫當中體現了新文學作家在表達農民生活世界中做出的努力,但也受到不同時期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從而局限了創作深度和成就。
第三章從精神層面論述了農民文化對新文學作家的影響。主要以趙樹理、孫犁、張煒、莫言四位作家為例,以個案的方式,考察了鄉村生活記憶和農民文化對不同作家產生的復雜影響,其中既考慮了時代變化的因素,更注意了作家的代表性意義;既考察了鄉村生活的影響在作家創作上留下的印記,關注其復雜性和個性特點,又寓含著內在的比較意味,其中包含著明確的價值評判。在此基礎上,深入地思考了新文學作家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好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以及應該以何種立場進行創作的問題。
第四章論述了農民文化和農民文學對新文學形式上的影響。這是一種深層影響,或者說是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的一種深層體現。分別選擇了詩歌、小說兩種體裁,以及語言和小說敘事的不同方面進行論述。其中,前三個方面以典型論述的方式,闡釋了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農民文學和農民文化如何對新文學創作構成影響,后一方面則采用全面論述的方式,闡釋不同時期農民文化和農民文學的地位變遷對新文學鄉村書寫所產生的影響,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論述農民地位與新文學書寫之間的密切關系。
第五章對新文學在解決農民關系問題上存在的幾個重要問題作了深入分析。選擇的分析樣本主要是以鄉村生活為書寫對象的“鄉土文學”。首先,對鄉土文學發展中的“現代性”和“大眾化”問題作了系統深入的思考,指出“現代性”和“大眾化”問題是鄉土文學作家們尋求解決與農民關系問題的重要手段,作家們做出了多種探索,但仍然存在內在的悖論和困境,有待進一步思考。其次,對鄉土文學創作的內在精神困境作了剖析,主要從作家主體、鄉村敘述等幾個方面作了深入的梳理,試圖尋求這些書寫背后存在困境的答案。最后,以《平凡的世界》為個案,展示了新文學如何與農民接受之間存在著沖突,以及思考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結論部分主要結合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鄉村社會和生活有了大的改變,試圖從未來指向上闡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的意義,進一步闡釋了對這一關系研究的重要性。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有:
第一,在新文學近百年的歷史中,不同時期的作家們大量書寫了農民和鄉村運動,反映了廣闊的鄉村現實和多方面的農民生活,形成了“鄉土文學”這一文學類型,創造了獨特的審美風格,產生了眾多有成就的作家作品,是新文學中有突出成就的一部分。但是,這一創作在不同時期受到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局限了其創作成就。同樣,文學研究界對這一創作的評價中也存在著比較普遍而突出的非文學色彩。要真正深入地認識新文學與農民關系,首先需要深入審視這些文學作品,需要從文學本身出發。這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反思和深入研究。
第二,新文學與農民之間存在著明顯而突出的接受困境,它既體現了新文學與農民關系上的尷尬,更折射出長期困擾新文學發展的“大眾化”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在本土化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對農民(大眾)的現實問題作出切實的關注,對中國傳統審美習慣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借鑒。其次,應該以適當引導的方式進行創作,不能簡單地迎合農民趣味,應該在關注其接受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其水平的提高。新文學的接受問題關系到其未來發展,是一個長期地、艱巨的、但是必須關注的問題。
第三,農民及其文化與新文學的發展有著深層次的聯系,應該作復雜的深度分析。以往的文學研究一般只關注新文學對農民的書寫和影響,談新文學的現代文化對農民的啟蒙和教育,卻很少人注意到農民及其文化對新文學的影響。事實上,不只是新文學在影響著農民,農民也在深層次地、多方面地影響著新文學,它們是一種互動關系。這其中既有作家深層精神世界的,也有文學本身的(如語言、敘事方式等)。對農民于新文學的影響,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應該作深入客觀的分析,需要反思新文學傳統的知識分子啟蒙立場,應該回到文學本身來進行思考。
第四,許多新文學作家在精神上受到鄉村生活記憶以及農民文化的影響,并表現在創作上。出身于鄉村、與鄉村文化有復雜精神聯系的作家,往往擁有對鄉村的愛和關注,是新文學最主要的鄉村書寫者,也普遍形成了有特色的創作風格。但是,這也使他們很容易陷身于復雜的文化沖突中。20世紀的文化整體是現代性方向,與鄉村文化所代表的傳統農業文明形成尖銳的沖突。在現代文化面前,作家們很容易陷入情感與理性的復雜矛盾,并存在著自卑與自戀相結合的心理困境,在文化選擇上也容易陷入困惑中,既造成其創作風格的特別,又影響其創作的進一步超越。
第五,新文學與農民的關系問題直接聯系到新文學的民族化與本土化問題。農民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群體,其生存和精神深層次地聯系著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它和新文學的關系也直接與民族化問題相溝通。新文學要真正實現與農民的和諧,需要從本土化和民族化方面來考慮問題,同樣,只有解決了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問題,新文學才能說是真正走向了成熟,才能實現真正的輝煌。因此,對新文學與農民問題思考的深化,將促進對新文學精神和發展問題的認識。
該成果對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是對農村社會的文化建設有一定參考價值。成果認為,在當前的文化轉型中,不能簡單地以外來文化來取代鄉村文化,應該重視鄉土文化的現實價值,包括其道德文化的價值;同時,鄉村文化是本土文化,與鄉村生活有著深層的精神聯系,它應該成為外來文化轉化和移植過程中的重要中介,具有重要的過濾作用。該成果對當前的鄉村題材文學創作和研究也能有所啟迪。成果認為,文藝工作者要真正表現農村,取得好的創作成績,就要深入鄉村,體會鄉村內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受鄉村生活的真切之處。作為文學研究,應該充分關注鄉村發展的具體歷史環境,立足于文學自身來評判文學。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