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王澤龍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論》(批準號為05BZW049 ),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意象是中國詩學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也是詩歌表達與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樣式最突出的本體性要素。20世紀中國意象詩學出現了異質于中國古代意象詩學的某些現代性特征,這些特征又直接影響著20世紀中國詩歌意象藝術乃至整個詩歌創作的面貌。《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論》闡釋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現代詩歌意象的詩學理論范疇,展示了一條較清晰的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藝術實踐的演變軌跡,揭示了現代詩歌意象在化用古代傳統與西方現代詩藝中形成的民族化的現代性特質。
一、作為意象研究理論基點的意象詩學論 意象說的理論形成可以說經歷了兩次大的基礎建構和三次大的理論提升。第一次建構是先秦諸子對“象”的認識,意象論的本原與“象”有著密切的關聯;第二次展開是以王弼為代表的魏晉玄學家從哲學的高度對言、象、意關系的論述,充實了意象說的理論基礎。三次理論提升分別為:漢代學者解經釋騷的比興說;陸機《文賦》的“隱”“曲”“喻巧”說;《文心雕龍》首次將意象運用于文學領域,使意象正式成為文藝美學范疇意義上的學術概念,詩學意義上的意象范疇得以完備,意象內涵開始了向文藝審美認識論的轉變。到20世紀,中國現代意象詩學開始接受了西方心理學以及文藝心理學、意象派、象征等詩學的影響。
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現代意象詩學的發生階段,英美意象派詩學和中國傳統詩學中元白一派對胡適具象詩學觀及其白話新詩運動產生了多方面影響。聞一多20年代上半期關于創建新體格律詩的詩學思考最具有詩學意義。他主張新詩意象的本土性與現代性,提出了幻象論和興象論,由此開啟了中國傳統詩學如何努力向現代詩學轉換的新思路,提出了中國詩歌向現代轉換如何不失傳統血脈的詩學命題。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詩人,自覺地借鑒西方象征主義的理論,率先把意象論引入象征主義的軌道,從理論與實踐上開辟了中國意象詩學的一個嶄新方向。
30年代的意象詩論以現代派和京派為代表,前者的意象詩論(以朦朧性、和諧論、意境化為核心)更明顯地體現出西方象征主義與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審美傳統的交合性影響;而在京派作家群中,出現了一股以純詩追求為目的的現代理論詩潮(相繼提出契合論、意象與情趣論、顯隱論、靈感生成論、意象聯絡論等),其中朱光潛的《詩論》開啟了中國詩歌自覺而系統的理論思考。
七月派和九葉派詩論較集中反映了40年代意象詩論的主要內容。七月派詩論強調詩歌關注現實,主張融入主體體驗的現實觀照!熬呦蠡杏X論”、“體驗意象論”、“意象人格化”構成了七月派詩論的核心要義。九葉派意象詩學則涵蓋了意象的“詩質化”、“智性化”、“凝合論”、“結構論”、“沉潛論”、“凝定論”等諸多命題,把意象的感性與智性體驗的融合作為核心,從30年代的現代派的側重意象感性體驗轉變為特別強調意象的知性思考,代表了現代意象詩學的基本成熟。
二、現代性建構中詩歌意象藝術的歷史嬗變 20世紀20年代的新詩意象化歷程,總體上是以古代詩歌的意象詩學與意象藝術作為現代意象建構參照物的,經歷了一個與意象傳統糾結(初期的白話新詩運動)、從傳統意象體系中突破(郭沫若代表的現代浪漫主義詩潮)、重新回應古代意象傳統(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格律詩派)、與古代意象傳統沖突對抗(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詩)的新詩意象化的現代性蛻變歷程。糾結是新舊意象詩學過渡期的既沖突又因襲的詩歌現象;突破是企望掙脫傳統意象束縛與禁錮的現代性大膽開拓;回應是傳統意象秩序破壞后構建新的意象體系時對傳統的辨證審視與理性的再認識;對抗是在古代詩歌意象傳統的叛逆中,借鑒外來現代意象詩學與詩藝改造傳統。這個時期整體上處在新舊意象體系的蛻變期。西方浪漫主義、意象派與象征主義意象詩潮的影響與中國古代意象詩歌的影響互相交流,互為作用,為中國現代意象詩學體系與藝術形態的全面建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時期對傳統的意象詩學與西方現代意象詩學也還缺少全面深入的認識,借鑒與采納中的盲目性、片面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中與外、古與今、雅與俗等二元對立性思維也較突出表現在意象化新詩潮中,限制了現代詩歌意象藝術體系建構的理論視野。
30年代詩歌意象藝術探索的特征,首先體現為對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藝術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意象藝術的自覺兼容,表現出對20年代在中西文化與詩歌藝術上的二元對立思維的反撥傾向。中西意象藝術互融共生的選擇反映了30年代詩歌對中外文學傳統的更加理性化態度。其次,30年代現代主義的意象藝術成為主導,代替了20年代浪漫主義意象抒情詩的主潮;在30年代后期出現了現代主義向現實主義意象藝術的轉向,或與現實主義意象藝術結合的綜合化趨勢。其三,從意象的生成方式、意象的審美理想、意象的思維特征到意象的形態選擇,體現了意象本體建構更全面、更自覺的意識。
40年代詩歌實現了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詩歌意象藝術在廣度上的擴展與深度上的掘進。關注人的現實生存境遇與人的生命的價值意義,形成了四十年代詩歌意象的價值旨歸,現代詩歌的意象藝術進一步獲得了不斷深化的內在品格。在意象感性形態向智性形態的現代性變革,意象視域的日常性、都市化的關注,意象思維的現代性生成等方面,他們的探索較全面地推進了意象藝術現代化的深層性嬗變,體現了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藝術的進一步成熟。
三、比較論視野中的現代詩歌意象藝術特質 中國現代詩歌與古代詩歌意象藝術的承傳關系表現為:一是凝合自然的意象審美心理。詩人心靈與自然意象的凝合,深刻烙印著傳統文化心理情結。二是感物興會的意象思維特征。主要體現為比興的意象思維特征,尤其是“興”的詩性思維形式,對現代詩歌的影響分別表現為“感物起情”與“感物起思”兩種意象詩思模式,與古代詩歌比較,現代詩歌意象詩思更趨于繁復多元。三是意境化的意象旨趣。表現為追求意象的有機性融合、意象虛實相生、意象的哲理化意境等方面。
中國現代詩歌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藝術的關系表現為:一是融入象征的意象原則。象征化的意象藝術實踐以其貼近詩歌本體的豐富的審美形態的建構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現代性發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二是體驗的意象表現策略。西方現代詩學注重主體體驗的意象詩學觀與意象表現方法,受此影響,中國現代詩歌主體意象的建構大致呈現為幻象型、變異型與隱喻型,而體驗性意象表現的另一鮮明特征則是意象的智性化傾向或理性色彩,在九葉派那里,這種智性化還體現在意象的晦澀而造成的玄秘性特征。三是都市化意象的涌現。中國初期的白語新詩很少有現代都市生活的意象詩,這與過渡期這一代詩人舊的觀念與舊的趣味的深層心理積淀相關,與白話新詩運動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語言與文體形式的革新上有關。到30年代現代派詩歌,意象的都市化開始蔚成風氣。在40年代九葉派詩人那里,都市意象成了詩中最主要的意象類型,他們在都市生活觀照中表達現代社會復雜的人生經驗與生命體驗。四是“惡美”的意象形態。在現代都市意象世界中,意象的惡美傾向是它突出的審美形態特征,特別是西方象征主義詩潮一開始就以“惡之花”代表的審丑原則來表達對現實世界的態度與感受。西方象征主義詩歌意象的“惡美”傾向對中國現代詩歌影響的意義是深遠的:它豐富了中國詩歌意象形態,擴展了現代詩歌的表現領域,改變了風雅傳世的中國詩歌傳統格局;集中于對都市生活世界的審丑,正是中國詩歌從古典鄉村情結與山水情結轉向表現現代生活與現代情緒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詩歌審美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蛻變。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