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張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進文化與當代文學》(批準號為03BZW00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李陽春、章羅生、黎躍進、趙樹勤、羅中宇、胡輝杰、楊建華、劉 舸。
該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的,歷史與邏輯、文學史與文化和文學理論相統一,以跨學科的豐富內涵和開闊的全球視野,力求以清晰的理論概念,梳理當代文學的發展,努力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以豐富的文學史實去升華和深化有關文化和文學的理論,從而深入認識世界格局中我國文化與文學的歷史方位及其互動效應,為建設我國當代先進文化和文學,提供理論啟示和實踐對策。
全書除前言和結束語外,共分四編26章。第一編從理論上論述了文化與文學的關聯,并從我國近代百多年文化與文學的發展歷程,反思不同歷史階段先進文化如何影響先進文學的發展,特別是總結社會主義時期文化與文學發展的曲折歷程,分析了特定文化影響下的當代我國文學的特征,指明了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意義。第二編從宏觀上放眼世界格局中的文化與文學,分析了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和文化、文學的走向,具體介紹了當代西方、蘇俄、拉美、亞非各國的文化思潮和文學潮流,論述了世界文化視野中文學先進性的主要條件和標志,闡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當代文學的先進性與方向。第三編具體考察了社會主義時期我國當代文學與先進文化的互動,分別論述了當代哲學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化以及女性主義和民族意識等與文學發展的雙向互動的影響,以及其中蘊涵的經驗與教訓。第四編則闡釋了當代文學與先進文化同步的條件,指明了只有當文學保持思想導向的先進性,審慎處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選擇先進的文學理論,密切與人民的聯系,辨證認識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并正確處理繼承、借鑒與創新的關系,推進文學的先進理想,重視反對錯誤的思想傾向,致力于文學生產、傳播與科技發展的同步,我們才可能真正做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文學的良性互動與健康發展。
該成果在理論上首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將人類創造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又將精神文化分為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性文化與非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性文化。指明文學藝術、道德倫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哲學美學、文物典章和風俗習慣等基本均屬于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性文化,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動,它們也將或早或遲會隨之發生變動。而語言符號和科學技術以及文學藝術中的音樂、美術、書法、雜技、舞蹈、雕塑中的某些部分,則并不隨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動而變動,因此,屬于非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性的文化。而在不同社會形態中起決定性作用并體現特定社會性質的文化正是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性的文化。其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起著核心的支配性作用。其次,文化的先進與落后的區分是相對的,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先進文化總居于文化流向的前鋒,代表著富于生命力的、有著未來廣闊前途的文化。比較同時代其他類型的文化,先進文化不僅水平和成就最高,而且必須能夠發揚人類文化的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促進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促進特定歷史階段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現。而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先進的文化后來因老舊停滯就會被新興的更先進的文化所替代。文化的不斷積累和推陳出新,均是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再次,“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相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前者是定性的概念,說明特定時間地點下文化的先進性;后者是定向的概念,說明文化發展的方向是否向著先進文化的道路前進。”成果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多種經濟成分,也存在多種性質的文化,我國當今社會存在的文化還不是全部都先進;但我們正在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則是當代的先進文化,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建設理念更豐富了我國當代先進文化的內涵;我國文化的發展正朝著先進文化的方向前進。第四,文學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播文化的最有力的媒介。歷史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建設就難有先進的文學藝術,反之,沒有先進的文學藝術,也難以有力地促進先進文化建設。
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是該成果的一大特點。成果致力于從世界和我國近代與當代的文化史、文學史中,從對現實社會實踐的深切認識中,引出自己的理論見解;廣泛探討了文學與政治、道德、宗教、法制、哲學、美學等的關系;介紹了世界各地區和國家的現代文化和文學發展潮流與代表性作家的創作特點,作為參照來厘定當代我國文化和文學發展的歷史方位;回溯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歷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變法維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我國近代不同歷史階段先進文化的表現形態及其如何促進文學革新和進步的歷史過程,還結合我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歷史事實,詳細探討了當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及其與我國當代文學曲折發展的復雜關系,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提升自己的理論認識,把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學之間的互動互策的現象,提到規律性的理論上來闡釋。體現了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水乳交融,將理論探討建立在牢固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做到言而有據,言之成理,實事求是,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該成果的另一個特點是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針對文化和文學發展的現實實踐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學的一系列對策性思考,既有深致的學術性,還有極強的實踐性。如建議文學藝術工作者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十分自覺地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要審慎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既要反對對作家藝術家寫什么和怎樣寫橫加干預,又主張作家藝術家要關心政治,關心黨和人民的利益;要正確認識文藝與人民、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努力做到在深入現實生活中與人民和時代更好的結合,在批判地繼承古人和洋人的基礎上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結束語部分在闡明新世紀我國文化和文學的遠大目標時,更強調必須堅持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強調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強調要努力造就高質量的文藝創作隊伍,強調積極開展活躍的文化和文藝評論,強調黨要不斷加強對文化和文藝事業的領導,特別是要重視加強對文化和文藝工作者的思想領導和政策領導,努力為推進先進文化和文學的建設創造必要的良好的條件。為繁榮文藝,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就以加速文學的生產和傳播,包括重視網絡文學的發展。
該成果的又一個特點是論述中還結合反思歷史的經驗教訓,旗幟鮮明地貫串了反對錯誤傾向,既反“左”,也反右的精神,體現了理論的撥亂反正,從而使論著既具科學性,又具戰斗性。研究指出,開展反對錯誤傾向的斗爭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和文藝發展的規律;在社會主義文化和文藝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反對剝削階級的腐朽意識;在對待與人民的關系問題上必須反對脫離人民群眾的貴族化傾向,一定要兼顧提高與普及;在認識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上既要反對“從屬政治”論,也要反對“脫離政治”論;在處理文藝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上既要反對否定生活是源泉的傾向,也要反對拘泥于現實而忽視作家主體能動性的機械反映論;在對待繼承、借鑒與創新的關系問題上既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墨守成規,也反對“全盤西化”和“鎖國自封”;等等。
總的來看,該成果理論嚴謹,邏輯嚴密,論述充分,引證豐富,資料翔實,舉例恰當,顯現內容豐瞻厚實,導向正確,為讀者提供了一部廣泛了解全球文化和文學發展格局下我國先進文化建設與當代文學發展實現良性互動的、兼具理論深度與對策高度的富于啟示意義的著作。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