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清初遺民詩群研究

    ——《清初遺民詩群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44

      西北師范大學張兵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初遺民詩群研究》(批準號為01BZW02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中國古代的遺民詩歌,以宋元之際、明清之際這兩個時期最為突出,其特點有三:一是隊伍龐大,人數眾多。二是所面臨的易代政治狀況比較特殊,恰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在民族侵略和民族壓迫的歷史前提下,漢民族的愛國主義感情十分強烈。三是藝術成就、審美價值特別高。其間尤以明清之際的遺民詩歌更為突出,它不僅是前代詩歌的悲壯結束,更是新朝代詩歌的輝煌起點。然而,由于近古文學中最具有生命活力和新質的是戲曲和小說,故學術界對此時期戲曲、小說更為關注,研究戲曲、小說的學者較多,取得的成果也較大,而對此期詩歌等傳統文體的研究,則較為薄弱。

      該成果把清初明末遺民這一特定歷史時空出現的文人視為一個詩人群體進行整體觀照,從文學角度探討了這一群體的文化性格及其構成,勾勒出清初特定歷史情境中遺民詩人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地域分布狀況、生存方式、人生價值取向、人格結構特征以及詩歌創作盛況,拓寬了清詩研究領域。另外,遺民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雖是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的特殊產物,但正確闡述其思想、氣節、人格、志趣,亦有補于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讀書忌》中曾說:“明人小品,好的;語錄體也不壞,但我看《明季稗史》之類和明末遺民的作品卻實在還要好,現在也正到了標點、翻譯的時候了:給大家來清醒一下。”遺民詩歌的研究,正是從一個最主要的層面上對遺民人格進行剖析,其必有補于世道人心。



      清代初年遺民詩歌,既是古代遺民詩史的完美終結,又是清代詩史的輝煌起點。清初遺民詩群興起的契機是明清易代的滄桑巨變,興盛的原因又與清初獨特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在清初的半個世紀中,遺民詩無疑是清詩的主流之一,比之稍為后起的“南朱北王”,更有資格代表詩騷以來的優良傳統。

      該成果首先在“引論”中對“遺民”,以及與遺民相關的幾個概念進行了辨析與界定,并對歷代遺民總貌與遺民詩之流變史程略加勾勒,以確定清初遺民與遺民詩歌的歷史地位。鑒于以往遺民概念的不確定性,對其做出如下界說:首先,必須是生活于新舊王朝交替之際,身歷兩朝乃至兩朝以上的士人,且在新朝不應科舉,不出仕;其次,內心深處必須懷有較強烈的遺民意識。最早的遺民當為商周之際的伯夷、叔齊,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較大規模的社會階層和文人群體而出現,則是在宋金元之際和明清之際。遺民盡管明顯地體現出隱士的人格特征,但又絕不游離于社會政治之外,以致于越到后來政治傾向越鮮明。遺民不僅以其高尚的志節彪炳史冊,更以拯救民族文化為己任,積極從事文化創造。其創作中最具特色亦最有成就者當推詩歌,尤其是清初遺民詩,不僅是清詩的創作高峰,而且在中國古代詩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第一至第三章為總論,分別以“清初遺民詩創作的社會文化環境與遺民詩群的地域分布”、“清初遺民詩歌的主題取向”和“清初遺民詩創作的藝術淵源與審美情趣”為題,除將遺民群體置于明清之際那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中,以考察詩群的成因與結構特點,揭示遺民詩人心路歷程與人格特征外,又對遺民詩歌創作的主題取向、藝術淵源和審美情趣進行了總體把握,充分評價了清初遺民詩創作的基本成就。其中,第一章在探討明清之際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氛圍,說明清初遺民產生的原因、描述其生存環境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清初遺民詩群的地域分布與結構形態。認為清初遺民詩群的形成,完全以明清易代的滄桑巨變為契機。以此為界,清初明遺民詩的創作也明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致。晚明社會的政治危機、世風墮落,以及文化領域中哲學的突破與異端思潮的崛起;清代初年的民族高壓政治,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以及經世致用學風的高揚,對于生存在這一時空背景中的遺民的人生態度、處世哲學,乃至詩歌創作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以群體網絡形式出現的清初遺民詩群,主要分布在北方、淮海、江南、嶺南、西南等幾個較大的區域,而每個區域中都包含若干個遺民群落。第二章從“屈子詩魂的感召”、“陶潛淡雅風致的效應”、“杜陵詩風的魅力”和“宋詩的趣味”等幾個方面分析了清初遺民詩歌的藝術淵源和審美情趣。第三章認為,清初遺民詩人多自具面目,自成一家,但相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和詩學背景,再加相似的人生處境和處世態度,使這個詩人群體的創作在主題取向上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感念亂離,系心民瘼;眷懷故國,志在恢復;流連山水,寄情怡性;友情與親情。所有這些,都是清初遺民詩創作中最可珍視的方面,在中國古代詩歌主題的流衍嬗變中顯然有繼承和拓展之功。

      第四至第六章為分論,分別對北方、淮海、江南、嶺南、西南等詩群的結構特征與創作傾向進行具體分析。清初遺民詩群是以群體網絡的形式出現的。網絡的分割,主要以地域為界,而網絡的聯系,也以不同地域遺民的互動為紐帶。我們在沿襲傳統地域概念的同時,主要參照群體分布的具體態勢,將清初遺民詩群劃分為北方、淮海、江南、嶺南、西南等幾個較大的區域進行討論,而在每個區域中都有若干個遺民群落。北方遺民詩群主要包括山左、山右、畿輔、關中等幾個大群落,與其它區域相較而言,詩人數量為少,但群體特征較為明顯;淮海在地理位置上的過渡性質,使這一地區遺民群體的構成與人格特征均獨具特點;江南、嶺南與西南是清初遺民分布最多的區域,也是遺民詩創作最繁盛的地區。以江南而言,盡管我們把“淮海”之外的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但金陵詩群、吳中詩群、皖中詩群、兩浙詩群、湖北詩群、湖南詩群及易堂九子等,群體創作特征也很突出。其中第四章具體論述了以徐夜為代表的山左遺民詩群、以申涵光為代表的河朔詩派、以王弘撰為代表的關中遺民詩群,以及山右遺民領袖傅山的詩歌創作狀況,并指出了關中遺民詩群對“樸實”之風的追求,河朔詩派創作中所呈現的“清剛”之氣等總體特征。第五章在探討了山陽望社和徐州二遺民萬壽祺、閻爾梅的創作狀況之后,重點解剖了吳嘉紀與泰州遺民詩群,認為,淮海地區之所以在清初成為遺民活動頻繁的地帶,除去深厚的文化沐染及清兵殺戮的酷烈之外,與這一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地方官吏所創造的較為寬松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等密切相關。第六章則選取吳中遺民詩人顧炎武、歸莊、徐枋和以王夫之為代表的湖南遺民詩人為個案,以點帶面,對江南遺民詩群的創作狀況進行了概括介紹,既分析了顧炎武等學人之詩的創作魅力,又對湖南遺民詩群中的僧詩做了評價,勾勒出了江南遺民詩文化活動的基本軌跡。



      該項研究在認真解讀清人別集與清詩選集,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對文獻資料做了較為系統、精密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歷史文化學的批評方法,從文人群體的文化構成、文化特征、群體心態諸角度闡釋清詩流變史程上這一獨特的詩文化現象;在進行文化層面的觀照、剖析清初特定文化氛圍、揭示詩人文化品格與詩文化特征的同時,又將詩人的個案研究與群體總論相結合,使群體研究與個案剖析相輔相成,具有較好的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
    (責編:陳葉軍)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四虎AV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尤物国产精品福利三区|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不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97精品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丰满白嫩大屁股ass | 成人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华人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麻豆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观看|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91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