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44

      華中師范大學張衛中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批準號為04BZW0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五四”到新時期,漢語文學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成果依循文學史的線索,探索和梳理了在近百年歷史中漢語文學語言發生的變化,將近百年漢語演變歷史分成三段:現代文學30年,建國后前30年(1949-1976),新時期至今。



      從語言本體論角度講,“五四”時期的語言變革意義深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人的存在就是語言的存在,語言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人創造了語言,但同時也被語言所控制。前人的認識,經過整理以后,積淀、保存在語言中,后人則在語言中接受前人的認識與判斷,人的任何認識都必定受到語言的影響。“五四”時期,漢語實現了從文言到白話的轉換,其實這背后更重要的是漢語的歐化,即將西文的一套觀念、思想和價值體系移植到漢語中來。“五四”時期,正是語言的置換隔斷了中國人與舊思想的聯系,將來自西方更先進的思想觀念引進到中國來。因此,“五四”前后,中國思想文化領域中的斗爭其實更多地是一場語言的斗爭。因為語言能夠保存某種思想與意識形態,能夠先入為主地影響人們的判斷與認識,因此,接受何種語言往往成為一個民族尋找前進路向中最重要的選擇。“五四”時期,中國人選擇了現代漢語(經過歐化的漢語),這其實也就是在整體上選擇了現代性的發展路徑。“五四”時期,在文學現代化之前,其實首先要有一個語言的現代化,語言現代化是文學現代化絕對的和不可或缺的條件。

      其次,20世紀初,漢語書面語經過歐化以后,其結構形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如復音詞大量增加、句子的延長以及復句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復雜。漢語結構形態的這種變化,看似平常,但對文學表達卻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古代漢語,包括舊白話一個重要的缺點是語義凝縮、語氣急促,敘述是“概述式”的,在表意上則“能敘述而不能描寫”。中國古代小說,不論長篇還是短篇,大都是情節的概述,很難深入細膩地描繪生活。而現代漢語從某種意義上則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與古代語言力求概括與精煉不同,它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分析性。同樣的語義它力求把它掰開揉碎,把對象的每一個紋路都表現出來。現代白話與古代白話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分析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豐富、曲折、精密以及邏輯上的嚴謹。現代漢語與現代小說是并生的,沒有現代漢語就不可能有現代小說。

      “五四”時期首先有一個成功的語言轉型,其后文學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里,中國文學就成功地實現了與世界文學的接軌;刷新了各種文學體式的面孔,提供了不同于古代的新式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涌現了一大批在文學史上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家和作品。當然,20世紀初,漢語文學語言經歷了一場“整體”變革,“五四”以后,它雖然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的性質,但是它還要將各種語言資源進一步整合,特別是因為受翻譯語體的影響,它身上還有許多“異質”因素,這些情況都使新生的現代文學語言一定要經歷一個淘洗的過程。在“五四”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即便在最有天賦作家的作品中,也能夠看到他們在使用新式語言的艱難和生澀。



      建國后前30年(1949-1976)文學語言發展的成績在以往很大程度上是被低估了。低估的原因就是有的研究者誤把語言的成就完全等同于文學的成就,認為“十七年”和“文革”過多受到政治的束縛,成就不大,因此文學語言同樣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為。而實際上,文學語言與文學的進步雖然息息相關,但是文學語言還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在創作之外有些東西對文學語言的發展同樣能產生重大影響。

      從20世紀文學語言的建構過程來看,建國后,普通話的推廣對漢語文學語言的發展其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種超方言的普通話得以建立和推廣,中國文學因此得到了一種可以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通用語言,作家不必再為不同方言區交流的障礙而憂心忡忡,而這正是新文學幾代作家夢寐以求的東西。

      另外,我們也不能懷疑“十七年”作家在藝術和語言上探索的真誠與努力,雖然多種風格的探索并沒有得到鼓勵,但是在現實主義范疇中仍然有一個如何更好地使用語言的問題。有一批作家仍然在非常嚴肅地思考如何提高語言水平的問題。在那個時代,孫犁的《風云初記》、柳青的《創業史》、楊沫的《青春之歌》等都顯示那個時代的文學語言仍然是處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之上。它們在表現的多樣性方面雖然沒有很多的拓展,但是在語言的協調與融合方面比三、四十年代小說的語言還是有了明顯的進步;在表現的細膩與復雜方面也不弱于現代小說,而這批作品中已經基本不見了硬性歐化的印記。把這30年看作從現代文學向新時期文學一個必要的過渡,應當沒什么問題。



      新時期是繼“五四”以后第二個大開放的時代,也是文學充分發展和繁榮的時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代文學語言已經比較成熟。特別是經過新時期之初的恢復和探索,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文學語言又是一片新氣象。拿八、九十年代的語言與“五四”時代做一個比較,百年漢語文學語言的演進的實績清晰可見。

      首先,新時期作家駕馭現代語言顯示出更多的熟稔、老道與輕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磨合,漢語文學語言已經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它已經充分吸收多種語言資源,特別是吸收了翻譯語體的優點,而又過濾了那些與漢語表達習慣格格不入的過分歐化的雜質。

      其次,新時期作家創造了許多具有特殊風格的語言。拿新時期與現代文學語言做一個比較,最直觀的感覺是現代文學語言在整體上比較樸素、平實;多數現代作家對語言的企求就是清楚、明白地反映生活。現代作家當然也有自己的個人風格,像魯迅的凝練與瘦硬、郁達夫的清楚與暢達、巴金的酣暢與汪洋恣肆、老舍的幽默與平實、茅盾的精密與嚴謹、錢鐘書的調侃與詼諧等;但這些語言都還是以反映生活為目的,整體上沒有超越對生活的依附;樸素、平實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新時期這種情況有所不同。雖然多數作家的語言仍然以敘事的清楚為目的,但是在很多一流作家筆下,語言的獨立性和自指意義被突出出來。這些語言或濃麗厚重,或虛幻飄渺,或陌生怪異,它們似乎脫離了表意的實用性,而成了語言自身的炫耀與表演。有些小說甚至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那種美輪美奐的質地與色彩,體現了漢語表達中非常高的境界。八十年代以來,新時期作家進行了非常多的語言探索,莫言、余華、蘇童、賈平凹、王朔、王小波、林白等都顯示出非常特殊的個人風格。
    (責編:陳葉軍)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 免费国产精品视频|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麻豆| 91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777米琪桃花|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 久久综合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韩国三级| 99热这里只/这里有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香蕉|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