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師范學院郭淑云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研究》(項目批準號為01BZWO48),最終成果為《烏布西奔媽媽》文本翻譯、整理和專著《〈烏布西奔媽媽〉研究》兩部分。課題組成員:富育光。
《烏布西奔媽媽》是一部由滿族先世東海女真人創作并傳承下來的古老的英雄史詩,以其豐富的內涵、雄渾磅礴的氣勢、感人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本真原始的活力放射著璀璨的光芒。史詩不僅曾經影響著其流傳地區滿族先民的精神世界,震撼和陶冶了他們的心靈,而且至今仍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影響力。《烏布西奔媽媽》主要流傳在烏蘇里江流域,原為滿語韻文,可誦可唱,展現了部落時代的戰爭風云,再現了東海女真諸部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的社會風貌。
一、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1.《烏布西奔媽媽》的史詩性及其特征。這項成果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史詩界定的基本學術觀點,考察了英雄史詩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烏布西奔媽媽》的史詩性,認為《烏布西奔媽媽》具備了史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產生、流傳于滿族先世的一支東海女真人的一部英雄史詩。我國史詩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創世史詩,一類是英雄史詩。每類史詩又依內容和形式分為不同的類型。這項成果從《烏布西奔媽媽》主人公烏布西奔的女薩滿兼女酋長的身份,史詩具有突出的宗教性、神圣性,史詩蘊含著豐富的創世神話及其保留諸多原始文化內容等四個方面,論證了史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認為《烏布西奔媽媽》是一部古老的英雄史詩。
2.《烏布西奔媽媽》與滿族的歷史文化淵源。將《烏布西奔媽媽》置于滿族先世的歷史長河中加以考察,重點梳理了滿族先世女真人的氏族、部落等社會組織形式及社會形態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在此基礎上,對史詩產生的歷史背影和大致時代進行考證,認為史詩產生于東海女真人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約為遼金時期。
3.《烏布西奔媽媽》與部落社會。成果論述了《烏布西奔媽媽》中東海女真人由部落到部落聯盟的發展軌跡,揭示了九部聯盟的性質,認為《烏布西奔媽媽》中的部落聯盟模式,已突破了血緣的畛域,是一個以地緣和利益關系為紐帶的部落聯盟和軍事聯盟。這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部落之間聯系的加強,地緣關系逐漸增強的結果,也是適應部落紛爭的歷史條件而出現的。成果對《烏布西奔媽媽》中反映的部落戰爭和部落制度做了系統的研究,揭示了部落戰爭和部落制度的主要特點。
4.《烏布西奔媽媽》與薩滿文化。成果以兩章的篇幅探討了《烏布西奔媽媽》所蘊含的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揭示了薩滿文化與史詩的關系。《烏布西奔媽媽》作為一部古老的史詩和薩滿傳承的特征,具有突出的薩滿文化色彩。可以說,薩滿文化貫穿于史詩的始終。這是《烏布西奔媽媽》區別于其他英雄史詩的突出特點。成果通過對《烏布西奔媽媽》作品中反映的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的考察,揭示了薩滿文化對作品的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和作品所體現的薩滿文化的特色(單一而非多元,更具薩滿文化原生形態之特征)及其成因。
5.《烏布西奔媽媽》與漁獵文化。成果考察了史詩反映的生態環境,闡述了《烏布西奔媽媽》的漁獵文化特征。這種突出的漁獵文化特征,使其與阿爾泰語系的其他民族英雄史詩所體現的草原文化特色形成鮮明的差異,彰顯出她的古老性和原始性。這種史詩風貌的形成是與特定的生態環境以及由此決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及人文環境密切相關的。依山濱海的生態環境及漁獵經濟文化是其賴以產生的土壤,也決定、影響著作品的內容,反過來,《烏布西奔媽媽》又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經濟文化形態。這方面的考察有助于我們認識《烏布西奔媽媽》的生成環境。
6.《烏布西奔媽媽》與航海業。《烏布西奔媽媽》反映的東海女真人五次海上航行,開拓日本海海路,直至勘察加半島的航海壯舉,記錄了滿族先民的古代航海業的成就,是滿族先世東海女真人的一大貢獻。成果考察了東海女真人的航海路線及主要成就,揭示了先世東海女真人航海的宗教動因。在此基礎上,就史詩記述的航海路線、日本海及北太平洋自然地理、物產、洋流等方面的內容與現代科學考察的結果相互印證,力求探尋女真人航海的歷史足跡。
7.《烏布西奔媽媽》的藝術特色。成果從史詩學和民間文藝學的視角解讀《烏布西奔媽媽》,探討了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段,分析了她的文學特色,考察了史詩的結構特征,從而揭示了作品獨特的藝術特色。認為《烏布西奔媽媽》作為一部民族史詩,不僅呈現了遠古時代滿族先民的生存狀態、民族個性、思維特征,也展現了一個古老民族的集體智慧,及其濃郁的浪漫主義情懷,她是滿族文學集大成之作,也是民族文學史上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
二、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烏布西奔媽媽》是迄今為止滿族惟一的一部史詩,具有重要的史詩學價值。長期以來,滿族的史詩作品始終處于空白狀態,成為北方英雄史詩帶的一個缺環。這項成果不僅彌補了我國北方史詩的這一空白,對于認識我國北方民族史詩生成、演變的軌跡和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以其傳承、內容方面的古老性和鮮明的特色,對于豐富我國史詩學理論,揭示史詩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獨特的學術價值。
2.《烏布西奔媽媽》作為滿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滿族民間大型的文學作品,積淀著滿族先民的倫理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審美理想,以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情節記錄了滿族先民在荒寒漠北開拓北疆、頑強生存、創造文明、不斷發展的艱難歷程,表現了他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對于挖掘和弘揚滿族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特殊的價值。
3.《烏布西奔媽媽》的產生、傳承和內容均具東北亞地緣特色。創作并傳承史詩的東海女真人世居烏蘇里江以東、日本海西海岸的濱海地帶(今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史詩的洞穴遺址是俄羅斯境內中國東北古代先民的文化遺存之一,頗具史學、巖畫學、民俗學、民間文學等多學科價值,故深受俄國和西方學術界的重視。隨著《烏布西奔媽媽》文本的公布,必將有助于推動東北亞民族學、民間文學等學科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
4.《烏布西奔媽媽》以集部落酋長、大薩滿、軍事首領為一身的烏布西奔一生為主線,展現了東海女真人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面貌,堪稱東海女真人的一部百科全書,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一是《烏布西奔媽媽》以特殊的形式展現了東海女真人的歷史與社會生活,具有史學價值。二是《烏布西奔媽媽》蘊含著豐富的薩滿文化成分,具有宗教學價值。三是《烏布西奔媽媽》保留了古老的創世神話內容,具有神話學價值。四是《烏布西奔媽媽》融會了滿族先民民間文藝學的諸多成就,如長調、舞蹈、歌謠、諺語等,具有獨特的民間文藝學價值。五是《烏布西奔媽媽》最初是以符號和圖畫文字的形式記錄的,文本中也包念一些符號內容,具有珍貴的符號學價值。六是《烏布西奔媽媽》記錄了女真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具有民俗學價值。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