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禹志云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滇西抗戰與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研究》(項目批準號為05XZW003),最終成果為專著《天鑒——滇西抗戰與華人文學創作現象》(題目暫定)。課題組成員有:李小剛、譚超、周華、劉麗輝、樊華、劉連杰、何穎、牛凌燕。
這項成果立足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將六十多年來世界范圍內圍繞滇西抗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出現的“全球華人”(指居住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旅居其他國家的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們——廣義的“華人”概念)的文學創作現象,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歸納。成果提出“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是指:與抗日戰爭期間滇西抗戰歷史事件相關的一切華人文學創作現象。滇西抗戰文學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成果的具體內容和重要觀點 1.對滇西抗戰文學創作作了階段上的劃分 成果將滇西抗戰時間的上下限進行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滇西抗戰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至1945年1月光復騰沖、龍陵、芒市、畹町、瑞麗,將日寇完全逐出滇西全境為止;狹義的滇西抗戰以1942年5月云南滇西怒江以西大片國土淪陷至1945年1月將日寇完全驅逐出滇西國土為止。基于這樣的界定,研究將滇西抗戰文學大致劃分為兩個時期:滇西抗戰時期和后滇西抗戰時期。
滇西抗戰時期的文學創作內容集中在五個方面:修筑滇緬公路時期的作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期間的作品、西南聯大作家群的作品、滇西淪陷區的作品、滇西反攻至日本投降時期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文學貫穿滇西抗戰的全過程,具有重要的宣傳作用、教育作用和史料留存作用;這一時期文學作品體裁有詩歌、散文、小說、民間故事、傳說和戲劇文學等;這一時期作品內容豐富,表現了滇西人民修筑滇緬公路的艱辛和犧牲、滇西抗戰具體的戰斗場面、社會生活和作者的內心情感、滇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抗戰、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西南聯大學生從軍的史實、日軍慰安婦的現象等;這一時期的創作手法多樣,有現實主義作品、有浪漫主義作品、現代主義、還有自然主義作品。
后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5年日本投降至1949年全國解放期間。突出特點是表現內容豐富,開始有了全景式和大篇幅表現滇西抗戰的作品,創作目的偏重于樹碑立傳和歌功頌德,淡化了鼓動和激勵的成分。作者中主要是直接參與滇西抗戰的軍人和文人,他們真實地記述了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記錄了歷史事件和戰爭場面,其創作不僅有文學的意義,也有史料的價值。第二階段是1949年至1980年前后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的沉寂時期。由于大陸和臺灣都以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來檢視抗日戰爭,強化了在這場戰爭中的政黨性,弱化了戰爭中的民族性。更由于大陸和臺灣都對滇西抗戰諱莫如深,導致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出版物極為鮮見,僅限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大陸、臺灣和東南亞國家的創作則多為手稿。第三階段是1980年前后至今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的鼎盛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陸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紀元,臺灣也出現解禁的新動向,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的認識和重新認識,評價和重新評價的現象,在海峽兩岸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震蕩。在這些震蕩中,滇西抗戰文學創作在大陸和臺灣逐漸登堂入室。香港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美、法、日等國的華人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詩歌、散文、小說、影視文學、戲劇、民間傳說、回憶錄、專題紀念活動的歌舞臺本和音樂劇等文學形式層出不窮。內容涵蓋面極廣,作品不勝枚舉。
2.全面分析了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的特色 圍繞滇西抗戰這一歷史事件,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學創作現象。具體體現在:
一是主題鮮明,充滿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無論何種體裁,都以高揚愛國主義精神,抒寫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堅強決心和意志為主旨,從不同層面彰顯了民族精神。
二是作者眾多,作品數量驚人。作者中有文人作家。他們站在時代的前列吶喊,傳達著對祖國前途無盡的憂思。他們用創作活動推動抗戰事業,又促進了云南文學創作的繁榮;作者中有鄉土作者。他們用自己樸素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記述了作者家鄉滇西那段慘烈的抗戰歷史;作者中有直接參戰的軍人。他們從自身的角度審視那場戰爭,傳達了強烈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感情;作者中有搶修公路、支援前線的民工和當地老百姓。很多民間流傳的歌謠和故事傳說大都出自這些民間作者之手。他們的這類作品沒有確切的作者,也沒有準確的創作時間,但是大量的口頭文學作品,有民歌、故事等文學形式,一經某地或某人口傳,便立即在滇西各地傳誦開來,它以獨特的方式豐富了滇西抗戰文學創作。作者中有國共兩黨政要和國民政府地方行政官員。他們有的為犧牲在緬甸的中國軍人寫下挽詩,有的在滇西抗戰期間留下了大量的詩歌、散文;作者中有旅居海外的華人,他們從戰爭開始至今,都以自己特殊的視角記述那場戰爭,傳達心靈的創傷,有的作品甚至至今還是未刊手稿。滇西抗戰文學作品的數量也是驚人的。作品中詩歌數量最多,居于創作的作品之首,主要集中在滇西抗戰時期。小說次之,小說創作主要集中在滇西抗戰結束后至今。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的影視文學作品和網絡文學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滇西抗戰文學創作。
三是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體裁看,囊括了中國文學史上出現過的大部分文學樣式,如詩歌、小說、民間故事和傳說、散文、報告文學、雜文、戲劇、楹聯、連環畫冊、影視文學、網絡文學作品、電子游戲文本等。僅以詩歌為例,就有格律詩、自由詩、歌謠詩、散文詩、楹聯詩等,還有部分詞作。作品內容也十分豐富。既有展現戰爭場面的作品,也有反思戰爭的作品;既有反映軍人生活的作品,也有表現民眾支援抗戰的作品;既有表達游子思鄉感情之作,也有反映戰爭期間參戰軍人復雜心理的作品;還有展示戰爭中特殊群體——日軍慰安婦及其生存狀況的作品……。
四是創作方法多樣,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創作成就較高。滇西抗戰文學的創作方法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自然主義,但以現實主義創作為主。主要有回憶錄、書信體散文、人物傳記等紀實性作品,其特點是真實地記錄了歷史事件,記錄了社會生活,記錄了作者或當事人在戰爭期間的所經所歷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具有高度的逼真性和歷史感。
在滇西抗戰文學創作中,現代主義的詩歌創作取得了較高成就。穆旦和杜運燮都曾參加中國遠征軍被派往緬甸、印度,參與了印度蘭木伽的整訓和緬甸的大反攻,他們用現代主義創作的詩歌中的一部分就是反映滇西抗戰內容。
二、滇西抗戰與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研究的獨特之處
1.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本身是特殊的。它表現了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滇西各族人民與中國遠征軍共同進行的反法西斯戰爭,融會了云南交通(含修筑滇緬公路、駝峰航線、打通中印公路等)、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戰火中的飛虎隊、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西南聯大學生投筆從戎、滇西淪陷、怒江對峙、中國駐印軍藍姆伽整訓、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中國遠征軍怒江大反攻、中國遠征軍收復滇西失地等歷史事件,既是對歷史的再現,也是作者心理歷程的展示。研究正是在探究滇西抗戰這一重大歷史背景的過程中展開的。
2.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的時間跨度是特殊的。研究的時間跨度較長,包含了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到現階段的與滇西抗戰有關的文學創作現象;
3.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的作者是特殊的。筆者界定的“華人”范疇,使得研究滇西抗戰文學創作現象中的作者與其他的抗戰文學的作者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作者身份的不同,二是作者所處的地域不同,三是創作的時間不同。
三、成果的學術價值及應用價值
第一,系統地將研究滇西抗戰文學現象的歷史價值以及對滇西抗戰歷史的認識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走進那段歷史,了解與那段歷史有關的全球華人創作現象,并能夠在研究中通過把握文學的特性,認識歷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理性的高度實現一種歷史的跨越——對于滇西抗戰華人文學創作現象的研究無疑是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一種肯定的價值判斷——這是系統研究實現的突破和跨越。也為讀者認識歷史的文學和了解滇西抗戰華人文學的歷史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
第二,西方史家、文學家把持解釋歷史的話語權,往往淡化甚至抹殺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犧牲最為慘烈、戰爭動員最為廣泛、戰爭進程最具全局性的中日戰場。滇西抗戰期間出現的文學作品以及新世紀表現滇西抗戰的文學作品,用形象的手法,生動地再現了那一段關系到中華民族存亡的歷史,對這些現象的研究和歸納,可以為史學界提供認識歷史的資料,輸出認識歷史的思路。希望通過這類研究,讓中華民族公平公正地認識和評價這段歷史,讓國際社會公平公正地看待中華民族在中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第三,有利于第三次國共合作和平統一臺灣的大業。滇西抗戰的勝利是在國民政府主導下,中國遠征軍和滇西人民、云南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國際社會支持的結果。我們歷史地、客觀地評價滇西抗戰,有可能使國共兩黨在很多問題上達成新的共識,有利于促進國共兩黨的第三次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