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譚君強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審美文化敘述學:理論與實踐》(項目批準號為03BZW002),最終成果為專著《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課題組成員有:降紅燕、王浩、陳芳。
現代敘事學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打上了結構主義的烙印,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將研究的中心放在敘事文本的范圍以內。一方面,關注被敘述故事的邏輯、句法、結構,也就是廣義上的敘述語法問題,試圖要在任何具有敘述性的敘事作品中,探尋它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共同的敘述結構。另一方面,則探討敘事文本中的話語表現模式以及故事與敘述話語之間的關系等,在研究中均將與文本密切相關的外部要素排除在外。這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的敘事學研究,即經典敘事學研究的基本取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經典敘事學向后經典敘事學研究的轉變。敘事學在延續自身的理論特征和特有的理論模式與資源的同時,與諸多外在要素相關聯,并與已經存在的其他研究方法相溝通,從而形成敘事理論研究融會貫通、向縱深發展的局面。
“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這一課題,正是與后經典敘事學的研究與發展相適應的。這一研究仍然涉及敘事學理論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但是,它又是在一個既與經典敘事學相關聯、同時又進行新的開拓的基礎上進行的。重點是關注文本與語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研究的目的是,在經典敘事學向后經典敘事學轉換的過程中,在審美文化的觀照下,在理論與作品實踐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探討涉及敘事學理論與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并試圖給予科學的回答。同時,在關注當代審美意識的基礎上,注意對當代文化的審美研究,對諸如電影以及網絡小說等進行敘事學的審美研究。研究中所涉及的問題均屬于敘事學在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所不可避免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通過這一研究,沿著審美文化敘事學這一新的方向進行開拓。希望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理論原則與方法,能夠豐富與擴展敘事學理論,并對敘事作品的研究提供一種有益的參照,從而對于發展新時代的文學藝術與研究作出貢獻。
這項成果試圖構建審美文化敘事學這一敘事學的研究分支,分別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學科關系等四個方面對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做出說明。
第一,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的對象是具有審美文化特性和價值的文化形態或產品。對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包括兩層含義,分別是研究對象的存在形態和審美文化特性。在判斷研究對象的審美價值存在與否的過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審美價值的當代性和歷史意義兩個方面。審美文化既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當代特征。但同時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割裂它的歷史性存在。不僅是體現當代的、作為現代性表征的審美文化具有為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所涵蓋的研究價值;同時,中西乃至世界古代文化中有審美價值的部分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納入研究的范疇之中。因而,文學藝術作品應該成為敘事學的審美文化研究的主要對象。尤其是作為文學藝術的核心存在的“經典文學”、“經典藝術”其研究的價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審美文化”的當代性意義以及它在當代的特殊表征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文化藝術品的世俗性和商業性是當代文藝研究不可回避的現實。在這個意義上,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有必要對當代文化產品給予特殊的關注。對于引起當代人廣泛興趣的大眾文化與藝術,諸如電影、電視、傳媒、網絡文學等給予必要的注意,使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能夠回答與闡釋當代大眾文化與藝術問題,從而賦予其當代性意義。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強調對對象的“審美”研究,致力于對對象的審美價值判斷。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所要做的,不是那種專注于對各要素的客觀的切分、分類、類型學的研究,即注重于觀察的研究,它力圖透過各敘事要素,包括表面上看似不具審美意義的要素,進行審美研究,以及審美價值判斷。同時,通過對眾多的各類敘事作品的敘事學研究與分析,為審美研究與審美價值判斷以及對作品進行具有情感意味的欣賞提供了可能,這能夠對經典敘事學難以避免的缺失與不足作出合理的修正與補充。這樣的研究將可以使敘事學研究不斷開拓進取,使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在原有的基礎上具有新的內涵。
第三,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立足于“敘事學之基點”,以此規范其學科研究的方向。對于審美文化敘事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注意到其“敘事學”研究的意義,必須立足于“敘事學之基點”,這是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重要的研究角度。因為,無論就廣義的文化產品來說,還是就文學藝術作品來說,在進行敘事學研究時,都有其學科范圍的要求。敘事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敘事作品,而且主要是敘事虛構作品。這樣的作品,無論以什么方式出現,以何種媒介表現,它都必須包含著敘事,而且主要應該是虛構敘事。因此,它的研究對象不僅是具有審美意義的文化產品,還必須主要是具有敘事虛構意義的文化產品。這樣的研究對象,才可列入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對象的范圍。
第四,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將以敘事學研究為基點,溝通不同學科,注重多學科性、跨學科性與學科間性的研究。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立足于敘事學,圍繞某些共同的問題,從多個不同的學科出發進行研究。這樣的研究可以是多學科與跨學科的,它以具有虛構意義的文化產品作為研究的基礎,溝通敘事學、美學、文化學,傳播學、文化產業、藝術學,圖像學,乃至于新興的網絡研究等多重學科。它們可以共同的研究對象在各個不同學科范圍之內進行有機的溝通,打通學科界限,在學科間作合理的融會貫通,既發揮各學科研究手段的優勢,又可以形成對各個學科均富于新意的成果。審美文化敘事學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學科間性,同樣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有助于整合不同學科有效的研究方法,拓寬對特定對象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成果全文共10章。前4章在根據敘事學的動態發展對理論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構建審美文化敘事學的必要及審美文化敘事學的基本理論原則。后6章則在理論探討與闡釋的基礎上,通過聯系具體的敘事作品,將所提出的理論原則貫穿到對敘事作品的分析與研究中,以通過對作品的論述,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第5章“文本與作者”,針對傳統的敘事學研究中作者被完全排除在外的情況,將文本與作者及作者的精神心理層面關聯起來,論述了敘述聲音與作者的關系,說明作者的聲音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而不可能在作品中完全消失不見。同時,作者也會在作品中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實現其自我虛構。
第6章“敘述者與意識形態”,針對敘事作品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干預以及“視點”等重要問題,從形式層面入手,作更深一層的探究,著重探討它們所顯現出來的思想功能以及它們與意識形態層面的關聯,從純粹的形式層面進入到社會歷史層面,并探討了二者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
第7章“敘述聚焦與性別意識”,則將敘事學研究與女性研究和性別意識結合起來,從“性別”視角切入,從對文學文本的具體分析中,探討不同性別的作家在敘事方式上的差異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內聚焦敘事在女性小說中的運用及其文化意味等,試圖溝通文學“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之間的有機聯系。
第8、9兩章分別是“網絡小說的敘事特征與審美意義”、“時空穿越類影片的敘事時間與審美文化意義”,均為涉及到當代審美文化的重要問題。對多媒體時代的大眾文化產品如電影以及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網絡小說展開研究,在敘事學的意義上,對網絡小說的敘事特征及其審美意義、電影中時間的運用及其審美意義等進行了分析。對當代大眾文化的敘事學研究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第10章“文本與語境:敘事分析”,集中以國內外的敘事虛構作品為例,從敘事文本與語境、包括敘事語境與社會歷史語境之間的關系,探討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以及其中所表現的審美文化意義。
上述研究力圖從理論上展開深入,其中的一些研究,如小說中的作者自我虛構以及魯迅小說的作者自我虛構、敘事作品中“視點”的意識形態層面、敘事作品中的敘述者干預與意識形態、對網絡小說第四重主體的分析、《唐璜》中作為敘述者干預的抒情插筆、對《李爾王》所作的以敘事學為基點的跨學科分析等,都在理論上進行開拓,具有新意。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