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王晶波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敦煌寫本相書研究》(項目批準號為05XZS002),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該成果認為,從敦煌藏經洞的寫本相書來考察唐五代社會,無疑是一個很獨特的角度。看相是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源于古代先民了解人生奧秘、掌握命運的渴望與實踐。相書則是對看相理論與方法經驗的具體記述。通過相書,我們可以切實地了解一個民族不為人們所注意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些東西――那些為主流意識與文化所遮蔽,但同時卻為普通民眾所廣泛接受與信奉的東西。中國的相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吸納了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因果報應等學說,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話語體系和操作規程,對數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與生活實際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敦煌寫本相書是目前可見的最早的相術文獻,均抄寫于唐五代時期,對于認識古代中國,尤其是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及民間的信仰、心理、欲望,有著傳世典籍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該成果共七章,分別從文獻、文本、歷史文化三個大的層面對敦煌寫本相書進行研究。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如下:
一、文獻的考定與分類研究。這是該成果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是后兩個層面研究得以展開的基礎。主要包含第一、第二兩章的內容。依據英、法等國所藏敦煌文獻,對12個卷號的寫本相書,從篇目的名稱、排列的次序,到文中涉及的身體部位名稱、形貌特征,以及相書所列種種命祿內容,都參照其它文獻及傳世相書,進行了詳細的考釋,比較異同,疏通文字,訂正訛誤,分別綴合了斷裂的S.3395與S.9987B1V,CH.00209與S.5976四個寫卷,將以往誤認為一部相書的P.2572號析分為A與B兩部不同的相書,最后認定12個卷號的敦煌相書殘卷實際上包含有11部相書。在此基礎上,區分類別,理清源流,分別按照五個系列,即許負系統相書(5件)、S.3395+9987B1V相書殘卷(1件)、相痣類圖書(3件)、相面部氣色類圖書(1件)、綜合相法類相書(1件),對敦煌寫本相書從定名、作者、篇目、內容、性質、時代、意義進行了全面論述,從文獻角度,對敦煌相書的總體面貌與特點進行了全面、準確地呈現與概括。認為敦煌相書是唐五代時期相術發展與社會信仰等情況的直接反映,它們是敦煌民眾經常使用,據以指導日常生活、預測未來、趨吉避兇的手冊,其中以許負相書抄本數量最多。許負系統相書與第二類的不知名相書殘卷合起來,構成了敦煌相書的主流。
二、文本的分析與考察。主要包括第三、四、五章的內容。這部分的研究,是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體現在敦煌相書中的相術符號體系進行系統梳理,并進一步探討體現在相術文化中的社會欲望、社會心理等諸多問題。相書是相術的載體,研究相書,最終必然會涉及相術。中國相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理論話語體系與操作規程,但這些內容只是分散在各相書之中,而缺乏系統的表述。千百年來,相工相士通過師徒傳授,運用這些知識為人看相,預測貴賤吉兇,但他們注重的,只是這些內容的實際運用與操作,很少有人對此進行過系統的理論探討與總結。由于其迷信的本質以及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疏離,逐漸使這一套話語體系、操作規程越來越遠離了一般人的知識、經驗和信仰,而這也就更加劇了它的神秘感。因而,通過對相書文本的分析,對相術的話語體系與操作規程進行研究,考察其符號體系,弄清其文化機理,對于準確地了解相術,認清其性質與意義,都十分必要。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在文本層面的研究中,作者結合對中國古代相術源流的考察,分別從敦煌相書所記載的身體符號、占相內容、命相類別、相術的文化機理、價值觀念等不同方面,對體現在敦煌相書中的相術符號體系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并進一步探討了體現在相術文化中的社會欲望、社會心理等諸多問題。對敦煌相書中所記載的身體部位,分別從骨法、相痣、相氣色的角度,進行一一的考證,并逐項統計出現次數,對書中所記載的占相內容,也通過分類考察,進行了定量分析,還使用了“相位”、“相候”、“相理”、“相義”等術語,用來概括命名相術體系所涉及的有關內容,使問題的探討達到了一個較深的程度。
三、有關歷史文化層面的研究。這是在文獻、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對相書相術的有關問題在社會歷史與文化層面上的進一步拓展,以第六、七章為主。這部分主要討論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敦煌相書相術與佛教文化的關系,二是相術與隋唐五代社會生活的關系。相術受佛教影響的問題,此前已有學者提及,如季羨林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談到魏晉南北朝正史中帝王形象的記載受印度傳說影響的問題。但對相術所受佛教影響的問題尚未有人進行研究。該成果根據敦煌相書的有關內容,對敦煌相術與佛教占相內容在思想基礎、占相方法、審美觀等方面的異同做了比較分析,總結出各自的特點;同時結合傳世文獻的記載,討論了佛教文化對敦煌相書乃至中國傳統相術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表現、發生的途徑、過程,是關于這一問題的首次全面涉及。
有關相術與隋唐五代社會生活的討論,事實上已突破了敦煌相書所記載的內容,而多利用史書、筆記、類書等傳世文獻的有關材料。通過對隋唐五代相工群體及其社會地位,相術的社會功用及社會對相術的態度,流行相書、相法等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從相術這一獨特的角度,了解隋唐五代社會意識形態、民眾生活。這些討論也使得敦煌寫本相書產生、流傳的社會背景更加清晰,相術相書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位置也得到全面的認識。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方面。
相書是相術的載體,研究相書,最終必然涉及對相術的考察。敦煌相書的內容,無論是篇目的劃分、身體部位的命名、形貌特征的表述,以及所占命相的類別,等等,都屬于相術關注的范疇,涉及相術的話語體系與操作規程。敦煌相書所記載的主要是根據骨法、黑痣、聲音、氣色等外在表征來預測未來命運貴賤的一般相法,與史書中所記載的隋唐五代時期相術的情況大體相符。
從對敦煌相書所載身體符號體系的考察,可以看出,隋唐五代時期,人們對身體的認識較漢代有了很大發展,對身體部位的劃分更加細密,并逐漸將其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力圖通過對這些外在表征的更加細致準確的觀察,來了解人的未來命運與吉兇禍福。
相書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也許是不全面的,但它對社會欲望與社會心理的反映卻無疑是最直接的。從對敦煌相書所載占相內容與命相類別的考察,可以看出,對崇高社會地位和富裕生活,亦即富貴的追求,是隋唐五代社會的最大欲求,官祿是人們最向往的東西,而為人們所普遍畏懼與逃避的,則是家庭不和或死于非命。
敦煌相書所體現的文化內涵與價值觀念,與漢以來主流文化的發展方向大體一致,明顯受到儒家主流文化的影響,同時又體現出民間術數文化對它的選擇與改造。此外,它還吸收了一些外來的佛教文化的因素,將因果報應等內容引入命運觀念中,在相法上也受到佛教“相好”內容的影響。
隋唐五代時期,相術在社會上相當流行,上至皇帝、貴戚、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大都對相術抱有一種信從的態度,持客觀的批評態度的人不多。為人占相命運、預測前景未來的相工活躍在社會各個階層,有職業的,也有業余的,形成了一個有相當數量的“相工群體”,其“預測未來,指引前程”的功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競爭和流動所造成的壓力與焦慮,但因其神秘主義本質和在下層社會中的復雜影響,相術也一直受到上層文化的抑制,在某些特殊的時候,甚至引起統治階級的不安,所以相術與相書在唐五代至宋,一直處在法令禁止的范圍之內。
成果認為,從科學認識的角度而言,相術是荒謬的。對于歷史上十分流行且在科學昌明的今日猶有一定市場的相術,僅僅指出它的迷信本質也是不夠的。該成果從客觀的、歷史的角度進行把握,通過對敦煌相書的研究與文化內涵的分析,并結合古代相術產生發展的歷史實際,以客觀、具體的論證,既指出了它迷信、荒謬之本質與神秘特點,也揭示出相術之所以長期流行的客觀原因。其長期流行的原因在于它是建立在黑格爾所謂的“觀察的理性”基礎之上的一種東西,是古人試圖以一種先驗的方式認識自身與把握命運的一種嘗試。該成果肯定了它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歷史作用,辨析了其中包含的唯物的、合理的成分。從這樣的角度,客觀、公正地認識相術,才能準確把握其性質與意義,也才能夠真正做到破除迷信。因此,該成果對于澄清長期以來籠罩在相術上的神秘色彩、破除相術迷信,具有積極意義。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